龟缩战略


blueski推荐 [2009-10-31]
出处:司马迁笔下的牛人们——兵家传奇
作者:扶栏客
 

战国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但是像赵国这样前后出现廉颇、赵奢和李牧三位绝世名将,在当时仍然非常罕见。这也许就是赵国能够长期担当抗秦主力的原因之一。自从廉颇出走以后,赵国军队出现了名将真空,而此时秦国正在蒸蒸日上,形势对赵国非常不利。可是就在这紧急关头,李牧出现了,这位将军虽然资历比不上廉颇,但是从他的战绩来看,却是毫不逊色。

  李牧的出身在当时的战国名将当中相当另类。他的早期战争经验和军事智慧不是来自于与其他六国之间的战争,而是来自于和匈奴的较量。事实上,李牧应该是历史上第一位代表农耕文明成功抗击匈奴的名将,而且就其可以调动的资源和取得的战绩比较来看,李牧也是抗击匈奴的战争史上最成功的一位名将,甚至远远超过了汉朝的卫青和霍去病。

  根据《史记》记载,李牧最早是负责赵国北部边防的将领,长期驻守在代和雁门一代,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北部。当时的李牧不仅负责赵国北部的防务,同时也是北部边疆的行政长官,有权在当地任命和安排干部。根据《史记》对李牧的权力和职责的记载,这位边疆名将实际上是赵国北部边疆集军权和行政权于一身的封疆大吏。

  李牧负责的地方以北就是辽阔的大草原,那里是游牧民族匈奴的地盘。而匈奴常常越过边境来到农业文明地区找饭吃,从战国到两汉的数百年间,匈奴一直是一个让历代君王头痛的名词。

  为了有效地对付匈奴的骚扰和入侵,李牧非常重视军队建设。他不仅把当地的财政收入重点用于军费开支,而且努力改善士兵们的伙食。为了提高士兵们参加军事训练的积极性,李牧每天都要宰杀几头牛来改善士兵们的伙食。因为有了香喷喷的牛肉,士兵们参与军事训练的热情非常高涨,这些农民的孩子不是美国牛仔,如果在家种地是不可能天天吃牛肉的。因此,在李牧主持赵国北部边疆工作期间,"当兵打仗吃牛肉"成了一句极富感染力的征兵和动员的口号。就这样,李牧一边杀牛、一边训练,逐渐带出来了一支能骑擅射的队伍。由于匈奴的骑兵具有很强的机动性,所以匈奴擅长突然袭击,占了便宜就跑。为了掌握匈奴的动向,李牧加强了长城沿线的烽火台的警界,同时派出了很多侦察员随时打探匈奴的军情。

  李牧似乎做好了一切与匈奴开战的准备,但是对待匈奴,李牧却采取了非常保守的龟缩战略。他曾经下过这样的命令:"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按常理来说将军都要鼓励将士们积极主动地奋勇杀敌,可是李牧却命令一旦匈奴入侵,各处驻军不得主动出击,而必须撤回长城沿线要塞防守。为了强调这个命令的严肃性,李牧宣布有胆敢主动出击抓获俘虏的人必须斩首。自古以来,战争中的将军都要奖赏捕获俘虏的战斗英雄,到了李牧这里却反其道而行之,抓获俘虏不仅没有奖金拿,反而要掉脑袋。从表面来看,李牧龟缩战略不仅让人很难理解,而且也很不具有观赏性,颇有贪生怕死、畏敌不前的嫌疑,但是李牧的这种龟缩战略在实战中却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李牧担任赵国北部边境军政长官的早期,匈奴曾经多次入侵,李牧的部下严格执行了他的命令,一边收缩进长城要塞坚守,一边点燃烽火告警。几年下来,匈奴始终无法突破长城要塞,赵国北部边境的百姓因此也没有遭受到实质性的损失。匈奴虽然占不到便宜,却开始鄙视李牧了。这个强悍的民族崇拜勇武好战的英雄,而这个李牧却总是龟缩在坚固的长城要塞里,让匈奴人束手无策。不仅匈奴人这样想,李牧手下的士兵们也认为自己的长官什么都好,就是胆子太小,每次面对嚣张入侵的匈奴,大家都不得不奉命执行保守防御,这让年轻的士兵们觉得很没面子。只是看在吃过的牛肉的面子上,大家也不好公开抱怨和指责自己的长官。

  然而,邯郸城里的赵王却无法忍受了,当老板的都喜欢有业绩的手下,李牧虽然保持了北部边境安定的局面,但是在与匈奴的对抗当中却没有占到上风。邯郸城里的赵王每年都会在李牧报上来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报告上看到庞大的军费预算,但是花了大钱的赵王却始终没有见到过李牧送来的血淋淋的匈奴脑袋或者垂头丧气的匈奴俘虏,而从前线传来的消息都是关于李牧的龟缩战略。这种战略执行起来不仅很难看,而且很没面子。赵王很不平衡,就像掏钱买了电影票的观众没有看到期待已久的著名影星而只看到一个朦胧的背影,赵王觉得自己的钱花得冤枉。于是赵王愤怒了,他派使者去前线传达自己的意思:不论如何,李牧应该打个漂亮仗,否则太对不起以赵王为首的赵国观众了,再这样下去赵王就不管饭了。李牧没有照顾观众的情绪,继续苦心孤诣地坚持着自己的小众战争审美观,龟缩战略仍然不变。

  看不到自己期待的好戏,赵王只好换主角了。就这样李牧下岗了,另外的人取代了李牧北部边境军政长官的职位。

  新任男主角非常照顾赵王和广大观众的情绪,一上台就宣布废除李牧的龟缩战略,赵国北部边疆的军团从此开始执行积极出击、迎头痛击敌人的战略。年轻的士兵们非常兴奋,跟着李牧很多年牛肉吃了不少,胜仗却没有打过一个,这让士兵们很失望。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学说,每天都能吃到牛肉的士兵们在获得物质上的满足和集体归属感以后,开始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作为战国时期的职业军人,自我价值似乎必须通过杀死或者俘虏敌人来实现。但是在李牧的时代,士兵们仿佛永远看不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希望。现在男主角换了,士兵们终于看到了希望。

  可是士兵们很快就发现自己错了。就在李牧下岗不久,匈奴再次入侵,新将军深刻领悟了赵王的指示,坚决地执行了赵王的命令。于是在新将军的率领下,赵国驻军冲出了坚固的长城要塞,来到辽阔的草原上与匈奴展开野战。然而,在开阔的草原上的野战显然不是赵国军队的强项,匈奴迅疾的铁骑很快就把赵国军队的战阵冲击得四分五裂。失去了统一指挥的赵国士兵无法适应各自为战的状态,而这恰恰是游牧民族武士的强项,很快赵军陷入了混乱和恐慌,失败在所难免。这次出击不仅没有取得辉煌的战绩,反而由于赵军放弃了对长城要塞的坚守而导致匈奴铁骑大规模入侵,长城内的老百姓损失惨重,牛羊、粮食,村子里能抢走的东西都抢走了。可是既然赵王有过指示,新将军必须坚持大众战争审美观,以迎合市场。匈奴的高层发现,这次赵国军队出人意料地放弃了令自己无计可施的龟缩战略,不仅冲出了长城要塞,而且还和对手展开了对攻,这让匈奴非常激动。只要这样的战略持续下去,匈奴就有好日子过了,毕竟冲到村子里抢牲畜和粮食要比在草原上放羊收获大多了。就这样匈奴加大了入侵的频率,力争抓住难得的抢劫旺季多捞几票,而赵国军队也继续和匈奴对攻,继续失利,老百姓只有继续遭受损失,赵国北部边疆广大农村像是遭到了大灰狼的袭击,牛羊牲畜基本绝迹。

  赵王又不高兴了,不好看不高兴,好看却赔钱更不高兴,这就是战争和电影的区别。好看的电影一定会赚钱,而好看的战争却不一定赚钱。赵王逐渐醒悟了,当国王不是当导演,与战争遭受的惨痛损失相比,战争的观赏性只能排到后面。李牧打仗虽然不好看,却不会赔钱,这对于以追求安定的发展环境为目标的赵国至关重要,对付行踪不定的匈奴就像在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炒股,能保证不赔钱就是成功,要是还能赚点那就是天才了。可是,当初并不是李牧自己要求辞职,而是被赵王勒令下岗的,现在到了深度套牢的时候,要想让李牧再度出山不是下个文件那么简单。

于是赵王派出了特使代表赵王看望李牧,李牧躲在家里看清楚了赵王的底牌,这时候不耍大牌更待何时,所以赵王特使来到李牧府上的时候被挡驾了:老李生病了,来客恕不接待。赵王知道老李的病根,可是赵王不是廉颇,身为一国之君怎么也不可能拉下脸登门谢罪,无奈之下只能下诏,任命李牧为北部边疆行政军事长官,立即上任。李牧知道自己不能再继续耍大牌了,赵王虽然对付不了匈奴,却能对付自己,所以赵王能当国王,而李牧只能当将军。李牧提出了条件,要老李继续干可以,不过具体工作还是要按老李的思路开展,说具体点就是老李的龟缩战略不能动摇。尝到赔钱滋味的赵王只好答应了,龟缩就龟缩,只要不赔钱爱咋整咋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