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心目中的管仲


blueski推荐 [2009-11-1]
出处:sina blog
作者:心放
 

——我用右脑读《论语》

                      

《论语·八佾篇》中,孔子批评了管仲三个缺点:器量小、不节俭、不知礼。似乎孔子眼里管仲这个人就并不怎么样,孔子是否定管仲的。而后面却峰回路转,孔子对管仲由衷赞叹。

              管仲是一个真正的人

管仲比孔子早,齐桓公称霸的时候,他的功劳很大。讲到管仲,孔子赞美之词溢于言表。

一次有人问他管仲怎么样?孔子情不自禁地伸出大拇指来称赞他说,管仲才够得上是一个人,真正了不起!他在当政的时候,能够把齐国另一位大夫伯氏连着的好田三百亩没收为公有,而伯氏一家人因此穷困,吃的是清汤寡水粗茶淡饭,但是一直到死都没有怨恨管仲,心服口服。所以孔子说他能够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人,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很了不起的!

管仲将别人的财产拿过来,别人因此终身穷困,却对他毫无怨言,认为处理得很公平。一个当政者能够做到这个分数,的确是了不起的,历史上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做到。可见管仲为政是有着一套高明的方法的,我们可以理解为攻心为上的心兵法。为什么管仲善于运用心兵法呢?管子可以说是心学最早的论述者也是实践者。管子的“和合故能谐”就是引起温家宝总理强烈共鸣的重要观点。

              管仲称得上是仁者

在孔子的心目中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仁者的几乎没有,即使有人称赞他自己是仁者,孔子也虚心地认为自己还没有达到那样的境界和标准。而孔子却对于颇有争议的管仲总是油然而生敬意。

一次子路说:老师说齐桓公好,但是我想起一件事。齐桓公和公子纠是兄弟也是政敌。管仲没有得志的时候原来是和召忽一起辅佐公子纠的,当时齐桓公杀了公子纠,自己争得了王位。召忽拼命作战,为公子纠而死。但是管仲没有殉职。如此看来,管仲的人格是存在问题的。

子路质疑管仲的做法,不但没有为主尽忠而死,反而成了原来主人的政敌齐桓公的宰相。这恐怕不仁吧?孔子说:春秋时代开始的时候,齐桓公虽然是霸主,但是把周朝中央政权的威信重新整顿,九次召集了诸侯开联合会议,安定了国家社会,从来没有用武力威胁人,固然霸业离不开权术,可是管仲仍然善于以德服人,使得周朝的历史能够延续下去。这都有赖于管仲的智谋和力量,这已经很好了,也就是仁义道德了。何必求之太过呢?

         没有管仲我们的文化可能就灭绝了

子贡拿个人的人格来看管仲,可以说他是不仁不义。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本来追随公子纠的,照理也应该殉死,他却不能以死尽忠,后来反而更进一步,投降齐桓公,居然贪富贵作宰相,就更不对了。孔子说,政治道德、人生道德,很难评论得公平中肯。管仲投降了齐桓公以后,帮助齐桓公在诸侯中称霸,把当时那么乱的社会辅正过来,对历史的贡献,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贡献太大了。到现在管仲已经死了,可是我们这些人都受了他的好处,今天社会能够安定,各个诸侯的国家能够安定,都是他的功德所赐,假使当时没有管仲,那我们即已变成野蛮民族了。“被发左衽”就是野蛮民族。

孔子告诉子贡,管仲对历史的贡献是如此之大,没有管仲,我们的文化都可能灭绝了。这种情形,又怎么是凡夫俗子认为他怎么不为公子纠而死的观念可比呢?公子纠对管仲并不好,不听管仲的意见,如听管仲的意见,就不会有齐桓公,而是公子纠崛起了。公子纠不以管仲为国士,管仲也不必要为公子纠殉死。这就不能拿普通一般人的情形来责备管仲了。普通人一碰到失败就自杀,毫无价值,好像倒在污水沟里,这样一死了之,又有什么意义?所以他不轻易为公子纠而死,以致后来有这么大的贡献。那么这生死之间的价值取舍,就另是一番评估了。

与孔子相反,对于管仲孟子是持否定态度的。对此,康有为说得好:“盖仁莫大于博爱,祸莫大于兵戎。天下止兵,列君民皆同乐生,功莫大焉,故孔子再三叹美其仁。宋贤不善读之,乃鄙薄事功,攻击管仲,至宋朝不保,夷于金元,左衽者数百年,生民涂炭,则大失孔子之教旨矣,专重内而失外,而令人诮儒术之迂也”。岂止宋贤如此,从孔门弟子开始,到孟子就已经如此(孟子处于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之间的争霸已经十分激烈,争霸带来的后果是“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故孟子一贯主张推行王道。因此,孟子鄙薄管仲,或许,也是“不得已也”)。后世儒生往往失之于一偏。故孔子云:“知我者其天乎!”孔子之博大深邃,迂儒岂能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