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雎:从厕所里爬出来的秦国名相


blueski推荐 [2009-11-17]
出处:明宗网
作者:茹枫
 

范雎(jū,居),字叔,是战国末期魏国人,先秦时期著名的谋士,秦统一六国的重要奠基人。

系出名门  明珠暗投

史料上没有记载范雎的出生时间和出生地。据说,范雎是士会的六世孙。但是,范雎生活在战国末期,和士会生活的时代相差了近三百年,而且从士会到范雎没有详细的世系关系流传,所以很难确定范雎是士会的第几代后人。

战国形势图

范雎生活的魏国,是从晋国分裂出来的一个诸侯国,和范氏后人逃往的齐国相邻。而范氏始祖士会获得的封地“范”,此时就在魏国境内。所以,范雎是士会后人的说法,从逻辑上讲,并不牵强。

范雎出生时,范氏家族早已经失去了在晋国的显赫地位,不得不过着清贫的生活。出身在这样一个家族中的范雎,虽然有鸿鹄之志,却不可能有足够的资金去周游列国游说诸侯,也没有位居高位的亲友替他引荐,几乎找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最终,范雎只好投身魏国中大夫须贾门下,寻找出人头地的机会。

不辱使命 崭露头角

范雎虽然有治国安邦之能,却是明珠暗投,因为他所投奔的魏国中大夫须贾不仅无大夫水准,更是气量狭小。

范雎投奔须贾门下不久,须贾奉魏昭王之命出使齐国。这次出使齐国,给范雎提供了一个崭露头脚的机会,也几乎给范雎惹来了一场杀身之祸。

范雎

范雎和须贾出使齐国的时候,齐强魏弱,而魏国在此之前曾经联合燕、赵、楚、韩四国联合讨伐齐国。此次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本来就有与齐国议和修好的意思。为了在与魏国的谈判中占据主动,齐襄王有意冷落须贾和范雎这两位魏国的使臣,连续几个月都没有召见他们。就在须贾郁闷之际,齐襄王召见了他们,态度却非常粗暴,齐王责问魏国使节,既然魏国联合四国共同讨伐齐国,为何如今又派人前来议和?魏国如此的反复无常,哪里还有信誉可言?齐襄王甚至还把先王齐泯(mǐn,敏)王之死与魏国联系起来。齐襄王的咄咄逼人令须贾懦懦无言,无从应对。这时,身为副使的范雎挺身而出,他不卑不亢,义正辞严地反驳说:先王“骄暴无餍(yan,厌),五国同仇,岂独魏国?今大王光武盖世,应思重振齐桓公、齐威王之余烈”,襄王您是当今仁义之君,所以才有今天齐国的国富民强,如果您斤斤计较先王的恩恩怨怨,但知责人而不知自责,恐怕又要重蹈齐泯王的覆辙了。

范雎鞭辟入理的雄辩触动了齐襄王,他不仅没有责备范雎,反而派人游说范雎留在齐国,为齐国效力,齐王一定“以客卿相处”。范雎不卑不亢地拒绝道:“臣与使者同出,而不与同入,不信无义,何以为人?”齐襄王闻知,心中甚为敬重,特赐予范雎黄金十斤以及牛、酒等物品,以表示自己对这位魏国使节的敬重。范雎感谢齐王的恩惠,却一再坚辞不纳,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范雎使齐”。

范雎出色的完成了使命,但是身为魏国正使的须贾对于自己在齐国遭受到的冷遇却耿耿于怀。回到魏国之后,须贾将自己的怨气迁怒于范雎,不仅没有在魏昭王面前为范雎请功,反而添油加醋地把齐王送范雎礼物的事情告诉了魏国的国相魏齐。魏齐也认为范雎一定是出卖了魏国,否则就不会受到齐襄王的赏赐,于是就让人关押了范雎,严刑拷打。一个国家的功臣不仅没有得到荣誉反而受到摧残,范雎抱着对魏国的绝望,诈死脱身,逃离了魏国。史书记载,帮助范雎逃离魏国的是一个叫做郑安平的人。在范雎获得秦王的重用后,郑安平又为范雎惹上了杀身之祸。

古代刑具。中国古代刑具始自远古,直抵近代,虽然在历史进程中常有一些罪恶作为副产品相伴而生,但其剥夺、惩罚、改造、威慑等功能谁也无法否认。

纵横捭阖  助秦统一中国

公元前271年,在郑安平的帮助下,范雎化名张禄来到了秦国,并且凭借自己出众的才干赢得了秦昭王的信任,开始在秦国的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

范雎到达秦国之际,有不少自称高人的所谓谋士,也凭借三寸不滥之舌混迹于朝廷。与这些滥竽充数之辈混杂在一起,范雎始终没有机会崭露头角。另一方面,秦国太后和其弟穰(rǎng嚷)侯把持朝政,身在王位的秦昭王并无处理军国大事的实权。秦昭王虽然也看出了其中的弊端,多次下决心想改革朝廷弊制,却处处被皇权斗争所掣肘。范雎想要为秦昭王效力,不仅要有机会从鱼龙混杂的所谓谋士队伍中脱颖而出,更要绕过朝廷错综复杂的关系。

范雎和秦王座谈

在秦国沉寂了五年之后,范雎终于获得向秦昭王当面陈词的机会。但是,范雎不敢深涉内政,只好纵论外事,借观秦昭王俯仰。范雎首先向秦昭王分析了秦国的优势:“秦地之险,天下莫及。雄兵百万,战车千乘,其甲兵之利天下亦莫能敌。以秦卒之勇,车骑之众,用以治诸侯,如同良犬搏兔。然而兼并之谋不就,霸王之业不成,莫非是秦之大臣计有所失吗?”范雎所言,不仅使秦昭王感到欣慰,也使他感到警怵,因而没等范雎说完,秦昭王便恭恭敬敬地说:“寡人愿闻其详”。范雎接着说道:“臣闻穰(rǎng)侯将越韩、魏而攻齐国,非计也。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出师则害于秦,大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王释此而远攻,不亦谬乎!”

范雎的“远交近攻”论大大震动了秦昭王。一向胸怀大志的秦昭王意识到了范雎的雄才大略,开始把范雎作为重要的谋士来对待。在范雎的强烈建议下,秦昭王废掉太后,并把和太后沆瀣一气的弟弟穰侯以及助纣为虐干预朝政的泾阳君、高陵君赶出了都城。

以秦昭王接受范雎的意见改组朝廷为标志,范雎终于登上了秦国的政治舞台。公元前266年,秦昭王拜范雎为相,封他为应侯,赐给他应(应地今天的具体属地不明)作为封地。直到这个时候,范雎在秦国还在使用着张禄这个名字,而不是他的本名范雎

远交近攻  人生巅峰

长平之战形势图

公元前262年,秦国和赵国之间进行了一场异常惨烈的大战——长平之战。虽然秦军攻势犀利,但是赵军在老将廉颇的带领下顽强抵抗,步步为营。战争持续了将近三年,形势的发展对劳师远袭的秦军愈发不利。此时,范雎作为秦国最重要的谋士献出了令赵国从此走向衰亡的一计,即著名的反间计。

赵括

范雎派遣一心腹门客,从便道进入赵国都城邯郸,用千金贿赂赵王左右亲近之人,散布谣言说:“秦军最惧怕的是赵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有为且精通兵法,如若为将,恐难胜之。廉颇老而怯,屡战屡败,现已不敢出战,又为秦兵所迫,不日即降”。赵国果然中计,派出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作为长平之战的主帅,而秦国则偷偷换上一生从未打过败仗的名将白起作为自己的主帅。

“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用来比喻只会空谈教条,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公元前262年七月,秦赵两军交战,白起佯败,赵括大喜过望,率兵穷追不舍,结果被秦军左右包抄,断了粮草,团团围困于长平。秦昭王闻报,亲自来到长平附近,“尽发农家壮丁,分路掠夺赵人粮草;遏绝救兵”。赵军陷于重围达四十六天之久,粮尽援绝,士兵自相杀戮以取食,惨不忍睹。赵括迫不得已,把全军分为四队,轮番突围,均被秦军乱箭击退,赵括本人也被乱箭射死。长平一战,秦军获得了空前的胜利,俘虏赵兵40万,除年老年幼者240人放还外,其余全部坑杀。这次战役,秦军先后消灭赵军45万,大大挫伤了雄踞北方的赵国的元气,使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从此一蹶不振。战后,秦军乘胜进围赵都邯郸。在赵国危难之际,虽曾有赵国名士毛遂自荐,紧急远赴楚国寻求增援;又有魏国的信陵君窃符救赵,但是也只是延缓了赵国一时之生存,却无法挽回赵国败亡的厄运。

长平之战,使秦国在统一六国的道路上由战略相持转入战略反攻阶段,因此对于秦国而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长平之战,加快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因此成为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长平之战中赵国军队的统帅赵括,因为纸上谈兵而成为亡国的罪人,并直接催生了汉族马姓。

马服君赵奢

汉族马姓的始祖是赵国大将赵奢,他是赵括的父亲。赵奢早年担任赵国的田部吏(主管税收的官员),因为执法严明而被平原君举荐给赵王。其后,赵奢担任赵国的将军,在著名的阙与之围中大败秦军,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并被赵王封为“马服君”。在赵奢去世之前曾经告诫夫人,儿子赵括儿戏战争,纸上谈兵,不可重用。所以,在长平之战中,当赵王决定由赵括代替廉颇出任赵国主帅时,赵括的母亲出面阻止赵王。见赵王主意已决,赵母就对赵王说,如果赵括打了胜仗,那是国家的大幸,但是如果赵括战败,请赵王不要灭门九族。长平之战,赵括成了亡国的罪人,但是赵王却没有诛杀赵括的全家,原因就在这里。但是,赵家依然觉得赵括是家门的耻辱,于是在母亲的主持下,以赵括的父亲赵奢的封号“马服”为姓,后来,马服简化为马,这就是汉族马姓的起源。史料记载的第一个马姓人物是赵括的弟弟赵兴,也就是被秦始皇封为“武安侯”的马兴。

长平之战,虽然是范雎谋士生涯的颠峰之作,却也成为范雎人生的一个转折点。长平之战不久,帮助范雎逃到秦国的郑安平在战争中投降敌国,这自然是死罪一条。根据秦国的法律,作为推荐人,范雎同样是死罪。虽然秦昭王严令国内不许张扬此事,并且安慰范雎,秦国需要范雎这样的人才,但是,范雎仍然觉得自己朝不保夕。不久,范雎称病辞官,回归故里。

公元前221年,秦昭王的曾孙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这个时候,距离范雎辞官回家只有三十几年时间。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姓嬴,名政,为秦庄襄王之子。因为在赵国出生,又叫做赵政,13岁即王位。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的策略,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

秦国丞相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曾高度评价范雎对秦国的建树和贡献:“昭王得范雎,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