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著名的仁义之士——赵盾


blueski推荐 [2009-11-23]
出处:史海钩沉
作者:红都
 

赵盾以晋国正卿的身份屡谏晋灵公夷皋,希望他以仁心治理国家。夷皋不听,不但不听,还嫌烦。正如现今的顽童沉迷于网游一样,任娘老子再苦口婆心地劝,就是不回头,而且久而久之由心底里生出对娘老子的“刻骨深恨”来。但是,恨归恨,娘老子终究是娘老子,还是得认的。

赵盾不是夷皋的娘老子,因此,夷皋除了烦,就剩下恨了。当一个君主对臣子就剩下烦与恨时,结果便没有悬念了。所以,夷皋计划着杀死赵盾。问题是,赵盾不是一般的臣子,他几乎是当时晋国的二当家,杀他不是简单的事,夷皋也是没脑子,没乱找乱,结果是,没能杀掉赵二当家的,自己却被赵盾的族弟赵穿给杀了。赵盾在察觉夷皋要对自己下毒手时,选择了逃跑,这个让我很敬佩。以他当时在晋国的势力,要借机造反不是什么难事。他可是军政事实上的一把手呀!他没造反,他逃了,他没逃出国境,他被赵穿派人请了回来,他是听说夷皋被赵穿杀掉了才回来的。

赵盾这个人是很值得推敲一番的。他本受襄公之托,托他辅佐太子夷皋,却因夷皋年幼之由而另立身在秦国的公子雍,由此,可以看出盾是一个有主见的人,也隐隐地透出其内心潜着的某种东西。如果最终继位的就是公子雍了,也许事态的发展就明朗多了。问题是最终继位的仍然是太子夷皋。让赵正卿改变一个已经基本昭示天下的决定的原因是太子的母亲缪嬴的日夜啼哭及抱子上门质问。太史公的史记上说:赵盾与诸大夫皆患缪嬴,且畏诛,乃背所迎而立太子夷皋《史记·晋世家》。我看患缪嬴是真,患缪嬴什么呢?是来自礼与道的谴责。畏诛却不然!当时的晋国,能诛赵盾及诸大夫的人实在是没有,如果硬要找的话,倒是勉强有一个,那便是舆论,说到底还是传统礼教的口诛笔阀。由此可以看出,赵盾是很注重名节的。

赵盾爱名如命!为了保住名,不惜动用兵力与秦国打一场无赖之战。人家秦国本是送你亲点的国君回国就位的,你倒好,中途变卦不说,还猪八戒倒打一耙子。综观古今,这可以算是独一无二的经典范例了。也正从这事件中可以窥见,赵盾不怕死,只怕悖了“仁德”。

赵盾是纯粹的沽名钓誉之徒吗?绝对不是!首先,他是有相当能力的政治家,他有他独立且清晰的制国思路,他遇事的应变能力堪称一流,与秦的令狐之战并非如表面上看的那么无赖,试问,在那样一种情形之下,晋能怎样呢?秦国是个怎样的主?他派大部队专门送晋国的君王候选人回国?很明显,秦国是有着目的的,如果晋真的拥公子雍就位的话,肯定是会考虑满足秦的欲望的,可是,情况发生了变化,晋已经另立夷皋为王了,就这样迎上去跟秦部说一声:“诸位辛苦了,回去吧!”?肯定行不通!其实,改立君王就注定了要与秦来这么一战,是免不了的,与其被动,还不如主动出击,这样就可以攻对方一个措手不及。事实证明,这是奏效的。然后,他是勤俭奉公的典范,这从鉏鸒受灵公之命刺杀赵盾的过程的侧面可见一斑。鉏鸒临下手之前改变了主意,他没杀赵盾而是自己撞树而亡。为什么?因为他被感动了,一个身为国家正卿的人,居然节俭如斯!鉏鸒是个正义之士!再然后,赵盾是个有真仁义的君子,他喜欢打猎,在他打猎的过程中看到一个饥饿的人,便给他吃的,此人吃掉所给的一半食物后便不吃了,赵盾很奇怪,一问,知道此人是惦念着在家受饿的老母亲,于是盾便多给了他一些食物,以全他孝顺之心。很简单的举动,往往是这些不起眼的小举动可以看出人的心,于是,我说赵盾是有真仁义的君子。常言道:好心有好报,后来灵公设计要杀赵盾,灵公的专职厨师千方百计地救了赵盾,这个厨师叫示眯明(这名字真好玩),也正是那个被赵盾赐予食物的饥饿的孝子。

不管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承认一点——人是有着人性的弱点的。我们现在看历史,看似是在读着一些不复杂的文字组合,其实,真的很不简单,说是弱点,这也是相对于我们惯常所默认的那些传统的观念而得来的习惯性认知。世界上的每个人,从内心都有着“我”与“非我”之分。要做到绝对的顺理流畅是不可能的!

赵盾在灵公被杀后回到朝廷,他做了一系列的部署,我基本同意。尽管他没杀屠岸贾给赵家埋下了巨大的祸根,我还是认为赵正卿没做错,历史的发展是错综复杂的,并不象事后看的那样因为……所以……。赵盾不杀屠岸贾正如赵盾改变主意立夷皋为王一样,赵盾不杀屠岸贾也正如赵盾不杀董狐一样,赵盾就是赵盾,在“我”与“非我”的处理方面永远是有着一个相当的执着的。赵盾不单单是死抱着一个信念,他是有着超越时代的睿智的,我的文字在此显得很苍白,我知道,我没有能将那个我心中感触到的赵盾清晰地勾勒出来,不过,也没什么,总之,想说的已经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