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芳百世的爱国故事其实很可疑


blueski推荐 [2009-11-24]
出处:blog
作者:placard
 

“弦高犒师”是《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里的一个故事,说的是秦国想偷袭郑国,被郑国商人弦高发现了,弦高就假装成郑国的使者,从半道上截住了秦军,并且假借郑君的名义送了十二头牛对秦军进行犒劳,暗示郑国已经知道秦军的行动。当然,这个弦高可实在够倒霉的,损失够大,一下子丢了自己的十二头牛。在当时,的确不是一笔小数目。这个故事也一直被教科书当成什么“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不厌其烦地在各种古代文学史上讲。以至于只要在任何场合,一谈到爱国主义的实例,稍微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马上会举起手扯着嗓子抢答:“弦高犒师。”
  
可是我早先就纳闷,中国的爱国主义可真够源远流长的,可是为什么一直到近代,贵族们又慨叹中国人是一盘散沙呢?这些沙子打起仗来一点不肯尽力,竟让区区数千英军就可以在中华上国广袤的土地上驰骋。这时候中国人的爱国主义跑到哪里去了?而且要说春秋时候,每个诸侯国的人都很爱国,似乎又不是那么回事,就拿一个叫卫懿公的人来说罢,他喜欢养仙鹤,本来这不是什么毛病,谁没个爱好,养鹤好歹也是陶冶情操的活计,总比酗酒抽烟等不良嗜好好罢。可是偏偏这厮仗着自己是个国君,把那些个鹤全部封了“大夫”。那时候,“大夫”这个职称可不是闹着玩的,上了这个级别,马上就有扈从、田产和车马侍侯着,也就是说食有鱼、出有车,不奏乐就吃不下饭。人家孔老二屁颠屁颠地在天下到处游说,当了多少年的教员,忙活半天,才混上个下大夫的职称,凭什么这鹤屁贡献没有,却过得如此之爽?卫国的老百姓嫉妒对之得要死,可是无可奈何。后来,狄人来攻打卫国,卫懿公慌了,要在太庙授兵,派老百姓去帮他抵御。老百姓们这下不干了,说:“有职称的是鹤,让它们去帮你打罢。我们这些泥腿子哪里配帮您打仗?”一哄而散,结果这个卫懿公就当了俘虏,国家也灭亡了。

这两个故事一联系,我愈发迷惑了。看来身为哪个国家人,就爱哪个国家,这个说法靠不住。郑国和卫国都是姬姓国,而且卫国人的祖先是赫赫有名的卫康叔,比郑国的祖先周厉王牛逼多了。难道在康叔他老人家的德化熏陶下的国民,反而会比区区新造的、而且据说还很淫荡的郑国国民的素质差?后来我看《左传》,似乎有点明白了,什么爱国主义,全是瞎扯,关键还是利益。
可是弦高犒师会有什么鸟利益,这要先从郑国的历史和地理位置说起,在所有的姬姓国中,郑国是建国最晚的。一直拖延到西周晚期,它的故土本来在关中的郑地,后来平王在犬戎的压力下东迁,郑国也很怕,只好跟着宗主跑。它采取坑蒙拐骗的手段夺取了今天河南人民居住的一大块土地,将那地方改名为新郑。不过它的土地究竟有限,特别是晋国和楚国崛起后,它夹在两个大国之间,十分难受。所以纵观一部春秋史,没有哪个国家象郑国这样反复无常的了:晋国打来了,就和晋国建立外交关系;楚国来了,就背弃晋国,投入楚国的怀抱。郑国的贵族自己也不讳言这一点,也毫不为耻,在和晋国数不清的盟誓中的某次,它的盟辞就是:“天祸郑国,使介居二大国之间,大国不加德音,而乱以要之,使其鬼神不获歆其禋祀,其民人不获享其土利,夫妇辛苦垫隘,无所底告。自今日既盟之後,郑国而不唯有礼与强可以庇民者是从,而敢有异志者,亦如之!”看,它明白地说了,我郑国如果不老老实实地服从军事政治力量强大的国家,那将会受到鬼神的报应。当时参与盟誓的晋国大夫荀偃怒道:“你这样写盟书怎么行,这他妈的不是有奶便是娘的做法吗?”郑国的贵族狡猾地回答:“改盟誓已经来不及啦!盟誓都可以随便改,那么还有什么不能做的?”不过说老实话,郑国要是不狡猾,早就被楚国和晋国瓜分了。再说人家郑国也可怜啊。本来在河南一角好好地过日子,招谁惹谁了?偏偏你们不依不饶,一定要轮流去打人家。每次大军一到,郑国可以免不了要出血,用纳税人的钱去招待两边的兵哥的。

郑国好象也的确是个富裕的不得了的国家,国土就那么点,可是商人却很多,我们在先秦典籍中经常看见郑国的商人,牛逼轰轰地在天下到处奔走,倒买倒卖,可见郑国是很重视商业的。河南又是天下的辐辏,地势平坦,交通发达,经商大概比较方便。而且,我还怀疑,郑国的服务业也很发达,比如唱歌跳舞啊,都是郑国的特长,估计拿到现在,就象十年前香港的娱乐业之于大陆,每年总会有些流行的大碟风靡天下。这让后来坚执农业社会伦理的孔老二很看不惯,气哼哼地说要“放郑声,远佞人”。这个是有证据的,郑国每次搞外交,总要送几个牛逼的艺人当挚敬。比如襄公十一年,郑国就贿赂了晋侯三个名叫“师悝”、“师触”、“师蠲”的乐师,外加广车、軘车皆十五乘,总共兵车百乘;歌钟二肆,还有一套套的镈磬;外加妙龄女郎十六个。送美女我们都能理解,可是送三个瞎眼的糟老头子(那时候一般乐师似乎都是盲人)给晋侯,而且排在礼品清单的第一页,这说明那三个糟老头子的确有点本事,的确让郑国拿得出手,拿得有恃无恐。说不定郑国流行歌曲之作曲排行榜的前三名就是他们呢!再比如襄公十五年,郑国为了和宋国搞外交,又送给宋国马四十乘,外加“师烷”、“师慧”两个乐师。可见,输送娱乐人才当礼品的确成了郑国的土特产,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大家都知道,国家越发达,第三产业在GDP中占的比重越大。所以郑国虽然夹在晋、楚这两个不要脸的大国之间,仍然活着很滋润,实在不是没有原因的。他们虽然对晋国谦称自己是“撮尔邦”,大概只是一种不敢过分露富的矛盾心理罢。

不过郑国虽然地理位置适合搞第三产业,可是还得要政策配套啊。就象我们如果不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现在还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社会哪有进步。郑国也一样,“昭公十六年”发生的一个小故事可以透露一点信息。那年的三月,正是草长莺飞的季节,晋国的上卿韩宣子到郑国来做友好访问。说是访问,其实就相当于视察,韩宣子是晋国的执政,而晋国是春秋二百多年的霸主,得罪了韩宣子,就相当于得罪了整个晋国的兵哥,绝对没有好果子吃。所以郑国国君亲自接见,在郑国的国宾馆举行了会晤。主客双方在友好的气氛中交换了意见,可是在某些主要问题上却并没有达成一致。原来韩宣子有一个玉环,可能很值钱。这玉环早先应该是一对,可是韩宣子只有其中一个,另一个在郑国某富商手里。自然,他来郑国的目的之一就是把另外那个玉环弄到手。在酒席上,他就对郑侯委婉地表达了这个要求,料想郑国肯定会屁颠屁颠地送上。可是郑国的执政子产却不肯买帐,他解释说:“您老人家要的那个玉环不是我们官府的东西,我们国君恐怕爱莫能助。”其他几个郑国贵族听见子产这样漫不经心地打官腔,说些不着调的外交辞令,吓得不轻,赶忙将他拉到一边,劝道:“大人啊,你怎么能这么说话?这个老韩头咱们可惹不起啊,要是他不高兴,回去带了几万兵哥来,咱们可就后悔莫及了啊。大人何必吝惜一个玉环呢?还是想办法从商人那里找来给他,破财消灾罢。”子产说:“你们这帮人才不懂事呢,他要什么就给他什么,这不但不符合礼节,而且还助长他的贪欲,我们哪有那么多宝物满足他。而且他因为一个玉环的罪状来讨伐我们,传到国际上去,他好意思吗?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他好发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