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天下事,兴亡在人才——战国时期魏国人才失误的启示录


blueski推荐 [2009-12-4]
出处:百度魏国吧
作者:不详
 

春秋末期,魏赵韩三分晋国,初步奠定了魏、赵、韩、齐、楚、秦、燕七国并立的战国局面。战国初期,魏国政治、军事、经济实力强大,为三晋之首,地形险要,大有称雄天下之气势,魏国又是一个人才云集的诸侯国,因此,魏国占有地利、人和之优势。然而,魏国建国初期几代国君连续性弃才不用的战略失误,导致了魏国的衰败,并最终走向被秦国灭亡的悲惨境地。


   魏文侯,魏国的第一代君主,在他主政时期,魏国人才济济,文有翟璜、李克,武有西门豹、吴起,是位有为之君,如果说他有人才失误之举的话,那就是弃乐羊而不用,乐羊,早期受魏文侯之命,收复中山国,功盖一时,然而,魏文侯认为他过于残忍,为建功弃父子亲情于不顾。功成之后,收了他的兵权,封他为灵寿君,当金丝鸟一样圈养起来,埋没了一方英雄。


   魏武侯继位之后,自毁长城,对镇守河西的吴起不甚信任,将吴起留中不用,打算另任河西守将,吴起惧杀,逃往楚国,使铜墙铁壁的河西忧患骤现。


   魏武侯逝世之后,魏惠侯继位,这是一位比其祖父、父亲存在更大人才失误的国君,他虽然在继位之初,下求贤令,想招纳四方英豪,但他不识人,不用贤,在他主政时期,魏国产生了严重的内忧外患,对外战争的一连串失败使魏国彻底沦为战国时期的二流国家。第一、不用卫鞅(即商鞅),相国公叔痤临死前,极力推荐卫鞅,说他虽年幼,却有经天纬地之才,要么大用,要么杀之,而魏惠侯却当作是他临死前的一席昏话,使卫鞅不得不无奈地投向秦国,卫鞅在秦国时,厉行变法,奖励耕战,使秦国国力大增,基本上奠定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基础,后来,卫鞅对魏国发动进攻,用诈骗之计夺取魏国河西,使魏国不得不放弃安邑,迁都大梁。第二、不识庞涓之诈,不识孙膑之能。庞涓,孙膑辞鬼谷子下山之后,都先后到了魏国。魏惠王认为庞涓为天下奇才,封他为元帅,将兵权交给他,封孙膑为客卿,当庞涓忌孙膑之才,担心他危及其地位而阴谋陷害时,魏惠王不分青红皂白,一味相信庞涓,对孙膑加以迫害,最后使孙膑诈疯逃往齐国。后来发生的桂陵、马陵道之战,孙膑用围魏救赵、减灶之计打败庞涓,庞涓自刎,太子申自杀,魏国彻底被削弱。第三、不用孟子,孟子,儒家思想家,当时名闻天下,当他听闻魏惠王求贤时,欣然而往,然而魏惠王认为他的以王道、仁义治国之道为迂阔之言,坚持不用孟子。第四、不用张仪。张仪,战国时著名的外交家,张仪离开鬼谷子之后,也到了魏国,希望在魏国大展宏图,然而,在魏国无从上进,不得不失望的离开魏国,到楚国,再到秦国。在秦国,以合纵之计离间东方六国,使秦国得以各个击破,创下不世奇功。


   假如,魏国建国初期的君主能够知贤而任,使以上诸位雄才大略者在魏国一展宏图,那么,最终统一天下的尚未可知,至少,魏国也不会昙花一现,迅速的从强国走向二流国家。然而,历史是没有假设的,前车之鉴,后人鉴之,任人唯贤,知人善任,是关乎国家命运的大是大非问题,历来的统治者也懂这个道理,然而,真正的能将其贯彻到治国之中的却不多。


   这不得不使我想到了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实施公务员考试,招纳四方良才,说明了中央政府高度认识到人才治国对国家长治久安,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性。但是,招考中的一些问题却不得不让人对他的成功性产生怀疑。首先是在公务员面试中,过分注重形象,男性、女性形象气质佳者,成功率很大,尤其是女孩子。我认识一位女性公务员,其人无论论思想、论思维、论能力,绝对不敢恭维,相反,充斥其脑子的却是拜金主义、性开放观念,但是她年轻漂亮,这是她成功的关键。其次,黑箱操作,关系仍然是一个重要因素,谁都不怀疑,高干子弟的子女更容易考上公务员,这个大家心照不宣。
   欢迎大家发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