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蚩尤(十一)


编辑:桐风惊心 [2009-12-8]
出处:http://xiaoshui.gkong.com
作者:潇水
 

“天下有顺者,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出于《史记·五帝本纪》。这是黄帝在战败蚩尤、榆罔后的生活写照。司马迁说黄帝的辖区东到大海,西到甘肃,南至于湖南,北抵河北涿鹿。不过我们也可以发誓地说,黄帝的影响力绝对达不到光被天下、巨细靡遗的地步,肯定有很多部族根本都不知道黄帝是谁,或者不服气他。所以,终黄帝一生,都不得不在征战中度过,“大小五十五战”,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就生活在军营里。尽管这样,还是有很多不服气者,其中有一个叫刑天的家伙,非要跟黄帝争第一,带着自己的部族跟黄帝相争,却寡不敌众,被黄帝捉住斩首。刑天脑袋一掉,但尸身不倒,血柱冲天。刑天没了脑袋仍然不死心,以两个乳为眼睛,以肚脐为口,执干戚而舞,还要跟黄帝恶斗,陶渊明所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就是夸赞他呢。干是盾牌,戚是斧子。《山海经》:“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点击查看大图

  不管怎样,黄帝利用自己的文韬武略,粗粗笼络住河北、河南以及山西南部各部族,成为一时的盟主,并以夷制夷,派东夷族的“少昊”总理山东地区蚩尤旧地。蚩尤的嫡系部族,则被黄帝驱遣到河南西南部,叫做三苗,后来一直成为华夏族的劲敌,又遭到尧、舜、禹的长期征发,说“三苗之君,习蚩尤之恶”,犯老辈蚩尤的错误,该死。经过惊天动地的长期战争,三苗才逐渐衰微,向甘肃三危地区及湖南湖北江西地区迁徙,最后退至我国大西南,余部也许就是苗族。很多苗族人,把蚩尤的故事保持在了自己的民歌里。 
     黄帝谈不上现代意义上的国家统治,他的“领导班子”也非常简单,不过他最大的政绩是命令仓颉(念洁)设计文字,并导致“天雨粟、鬼夜哭”的奇怪现象。据《淮南子》。西方的文字主要为了记载土地经济事务而创生,而中国文字却是为了占卜祭祀,具有与鬼(也就是部族祖先)沟通的能力。各部族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字,各部族也都有自己祭祀的鬼(就是这个部族的祖先们),他们认识各个部族的文字。仓颉大哥基于各部族的传统文字,设计颁布了新文字,要求各部族传达使用。各部族的鬼们一下子就慌了,看不懂子孙后代写给他们的新文字了,一下子失去了与后人联系的手段,成了无人祭祀送饭的饿鬼,于是鬼们半夜哭嚎。
    天上还下起了粟子雨,是子孙们祭祀奉献给他们的粮食,因为字体到天堂上以后无人认识,天堂的邮政局把这些粟米都退回来了。
   后来,闹了一阵子之后,懂得新文字的人死后,也变成鬼了,到天堂跟本部族的鬼一解释,组织老鬼学习新文字,“天雨粟、鬼夜哭”的离奇现象才没有了。
  
点击查看大图

  (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的时候,也发生了这类事情。有些部族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文字,就展开搏斗,还有的偷着让女人们继续使用之,而男人们使用国家统一颁布的。后来这些女人们的文字,被整理成《女书》。现在还有一个清华的女老师在研究它呢,但是我们都看不懂。)
  不过,我们说,“仓颉造字”是没有的事情,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还没有汉字!也没有甲骨文。尽管当时个别陶器上刻了少量的初级符号,比如一二三四,也许是给陶器计数的,还有上下箭头和圆圈,标识陶器在窑中的位置,正着放,还是扣着烧,当然还有更复杂的,山、日、月、树木、羊、王、亚,以及生产工具的象形,但都只是文字的雏形而已。 
  
点击查看大图

  五千年前的中国,是一种原生态的社会。即原生状态的很多部族,各自独立地存在着,谁也管不着谁,部族内部自为。后来这些原生态的部族之间,发生了一些冲突战斗,一度出现了一个较强的黄帝领导的部族。他的部族在战胜其它某些部族之后,称作一时的盟主。盟主和其它部族之间是相对松散的关系,和后代统一的国家或者朝代有着性质上的区别。而且,关于这个盟主黄帝的故事,实在又是非常的有限,只是一些小小的传说。他的盟主地位,也随着他本人的死去,随后变得消断和迷离。总之,当时的一切都谈不上是什么国家和政权,更没有凝结国家所需要用到的文字。文字的出现和流行,一定是和国家政权的建立形成,相同步的。在国家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造字和颁布流行,是空中楼阁,是不可能实现的。黄帝时代的中国,还是散碎的部族,各个部族以原生态形式存在,没有统一的国家,所以文字也就无从统一设计和颁布,也无法传到让别的部族使用。这样的文字也就没有生存和流行的可能。只有出现国家了,才会出现文字——因为文字的使用和流行,是需要一个政权为它打造区域的。要到了一千五百年以后,中国第一个明确的国家——商朝出现了,介时才有了中国最早的文字,即甲骨文。而这,比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晚了两千多年,比埃及的象形文字,也一样晚。文字晚于人家,就说明我们政权的出现,也晚于人家。
  后来,黄帝晚年,在涿鹿地区就开始看见一些神异现象,以及UFO。一团赤气中有两个发光不明飞行物,青气中还有一个,这三个发光点呈黄颜色,黄帝把它当作祥瑞。他的庭院里也发生变异,长出一根“屈轶之草”,一旦邪佞人士来了,草就指着他,所以心怀不轨的部族领导都不敢进门。还有凤凰也跑到他的庭院叫唤、起舞。麒麟也跑到了他的菜园子。有大蚂蚁,像羊那么大,大蚯蚓像彩虹那么粗,都跑来向他预兆吉祥。(这些都不是我的杜撰,这些是《宋书·符瑞志》所说)。以上根据《宋书·符瑞志》:(黄帝)有景云之瑞,赤方气与青方气相连,赤方中有两星,青方中有一星,凡三星,皆黄色,以天清明时见于摄提,名曰景星。有屈轶之草生于庭,佞人入朝,则草指之,是以佞人不敢进。有凤凰集,不食生虫,不履生草,或止帝之东园,或巢于阿阁,或鸣于庭,其雄自歌,其雌自舞。麒麟在囿,神鸟来仪,有大蝼如羊,大螾如虹。
  这些祥瑞,在黄帝看来,是天神在召唤他的信号。于是黄帝就有了出世之想。“开始总是分分钟都妙不可言,当盟主久了就心情递减,功业到底是精神鸦片,还是世界末的无聊消遣?”
  于是黄帝去了山东泰山,想解脱尘世烦恼,长生不死。古人眼里山川万物都有灵,天神无处不在,但天神的办公室是在泰山。有了天神的批准才可以长生。黄帝穿着他自己设计的龙衮之服,带着各部族领导,在山东地区领导(少昊)的安排接待下,去泰山底下吃了三个月的素,眺望着“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的泰山。泰山,海拔不高,但凌驾于山东平野之上,高低大小对比强烈,仿佛东天一柱,在五千万年前耸出了地面,深深震撼着黄帝。
  然后,蚩尤的画像给他开道,已经投降了的风伯给他扫地,雨师给他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皇覆上,大家一起高奏《清角》(是有德之人才能听的顶级classics雅乐),向山顶登去。到了山顶上的圆圈,黄帝举行封禅仪式,拜祭四岳五方诸神,燃香烛,告天曰:“我黄帝承天得助,地利人和,一统万邦,今登大山观日,报告天下太平,祈求天神收纳,我得随天神左右,再无遗憾。”《韩非子·十过篇》云:“昔者黄帝合鬼神于泰山,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
  但是天神并没有出现,黄帝在没有在天使引导下升上天空。黄帝苦苦思索,也许是山东这个地方是东夷势力区,野心不死的恐怖分子多,天神不敢来吧。
  后来黄帝在专业人员的指点下,去了中原的黄河大拐弯处,于荆山下面炼铜铸鼎,这个鼎能够起到跟上帝沟通的作用。
  然而,铸鼎需要几百人多工序合作,使用木炭和皮囊鼓风,分部件铸造,所需技术和材料在黄帝的石器时代都是不具备的。不过,汉朝的特异功能人士在忽悠汉武帝的时候说:“黄帝还是铸出了他那个鼎来了,而且是三个,象征着天地人,鼎的四周围雕刻有腾云的龙。”
  黄帝有了鼎,就在荆山之下,躲开东夷恐怖份子的捣乱,再次举行祭拜天神活动。据特异功能人士忽悠汉武帝说:这次黄帝就非常成功,活动进行中途忽有大龙降临,一根龙髯从云彩里垂下迎接黄帝。黄帝吊着钢丝绳,一下子就飞到龙脊背上去。旁边的群臣、妻妾以及群众演员七十余人,都跟着爬龙背上去了。还剩下一些没上去的,使劲揪龙胡子,把龙揪急了,一甩脖子,一帮人全坐了个屁股蹲摔到山坡上。大家仰望着黄帝被天神派来的龙接走,越来越远,终于不见了。人们抱头痛苦,黄帝实现了长命不死,大家还得继续当人。
  那三个鼎则留在原处,被后人称为鼎湖,在河南灵宝地区,旅游时候可以去玩,这里也是函谷关一带,夸父死的地方。
     黄帝升天,把汉武帝羡慕得了不得,赶紧也花钱请异能人士也安排他上天——吊着钢丝绳上天。异能人士虽然没有做到这一点,却挣了不少钱是真的。《史记·封禅书》有“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髯垂胡,下迎黄帝。黄帝上骑龙,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帝之弓,百姓仰望。帝既上,乃抱其弓与龙髯而号。故后世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云云。潇水大约把那个龙髯当作了“钢丝绳”。 
  黄帝骑龙上天时还有一个教练陪着,叫“容成子”,此人从天地中间获取精髓,使心性空虚,达到老不死的境界,所谓的守生养气。他的发白了能变黑,牙齿脱落可出新牙。因此他做了黄帝的老师,采药制作了伟哥给黄帝吃,他给黄帝上生理课的对话,被后人编辑成房中术,地摊上可以买到。奇怪的是,这个老神仙在两千年后的周穆王时期又重返地球,劝导君王,还当了老子的老师。
     黄帝乘龙升天以后,人们将他的衣冠埋在他的老家——陕西省中部的黄陵县。县北有黄帝陵,山水环抱,古柏成林,坟体周长五十米,前有四角飞檐的祭亭,郭沫若同志手书“黄帝陵”三个大字(表明这个景点是真的)。陵旁有宋朝以后历代碑刻林立,有的石刻还作普法宣传:“泼皮在此砍树者,痛行断罪。”据《帝王世纪》:“(黄帝)葬于上郡阳周之乔山”,即在今黄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