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风舜雨(五)


编辑:桐风惊心 [2009-12-8]
出处:http://xiaoshui.gkong.com
作者:潇水
 

后羿虽然很努力,但是仍然没有射光东夷族的人材。
  东夷族里的人才,最骄傲的就是同时期的大舜了。
  舜生长在山东西部的菏泽地区,具体是在如今菏泽市南五十里,离水泊梁山八十公里,身高跟武大郎差不多,据记载是六尺一寸,合一米四五。舜为人短胖,皮肤很黑,脑袋很圆很大,嘴很大像鱼,缺少幽默感,总之不是美男子。他妈妈“握登”看见一条大虹,意念一感应,就生下了他。这种怀孕方法当然使他爸爸大为光火,又是一个来路不明的小孩,怕是从欢乐谷里带回来的野种吧!(不过这种事情到了汉朝以后,却被视为天子的启兆,皇上们都争着编造自己意感诞生的故事,否定亲妈生的事实,而坚持自己是野种)。
  舜的爹恼怒的另一个原因,是这孩子长了一副“重瞳子”——眼睛有两个瞳孔,而自己却是瞎子。自己的眼睛不够用,儿子的却富余。似乎上天把自己的什么东西夺走了,贴给了儿子。舜的身高、重瞳、诞生都依据《宋书·符瑞志》:“母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目重瞳子,故名重华。龙颜大口,黑色,身长六尺一寸。” 当时(宋朝)的六尺一寸,折合现在一米四五。
  因为舜是重瞳子,所以就起名“重华”,表示光明闪烁。舜年幼的时候,妈妈握登就早死了。他爹瞽叟(就是瞎男人的意思,念作“古叟”)另娶了一个后妈给他。后妈生下儿子象。儿子象甚讨老爹喜欢,生的象头象脑,所以叫象(当时天暖,比现在高2-3°C,山东有大象,河南也有,河南古称豫州,豫就是手牵着大象在走)。
   而来路不明的舜就在后妈和象弟弟的谗言浇灌下,茁壮地成长,遭到了老爹瞽叟的虐待。舜意志撅拗,不与之分辨,看见有性命危险的时候就逃跑,没什么大事就忍受老爹的打骂,邻居们无不交口称赞这位孝顺的撅孩子(逃跑是为了怕老爹打死他,陷老爹于不慈的罪名)。本段依据《史記·五帝本紀》:“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
  舜到了17岁就志向远大,成了一名无业游动人员,卷着行李离家出外(也是因为爹妈不想再养他了)。他先是北上两百多公里,到了现在济南市南郊的历山(那时的济南还都是狐狸之所居),舜看到这里土地肥美,就挖了个半地穴的窝棚,开始种地。别的游民也跑来效法,第一年就初有收获。据说舜还在这里认识了伯益(秦朝人的祖先),俩人一起挖水渠,颇谈得来。但是舜的身子矮,拉犁使不上劲,就改撒种子。由于个矮步子小,舜撒的种子都比别人密,根据“大跃进”时候的经验,这种产量应该最高。过了一年,人们开始为了田垄的界限而打架。舜给大家裁决,手段强硬刚忍,不服气的捣乱分子都混不下去而跑掉,留下一片齐整的垄亩,看上去井井有条。
  舜觉得种地不是他的理想,就告别恋恋不舍的人们的目光,离开历山。而这个历山,在后来佛教进入中国以后,改名“千佛山”,山脚现又有了山东师范大学。师大学生谈恋爱,常来千佛山。
  舜又向西去了接近中原的雷泽地区打鱼,把丝绳系在箭尾上,射向水里的鱼,再一拎丝绳,把鱼从水里拎出来了。由于瞳孔结构离奇,舜瞄准的时候可以矫正光线在水和空气两种媒质中的传播偏差,往往歪打正着,每天都有十好几尾鱼的收获。于是大家都来抢他的。由于小时候挨打惯了,能扛住更多的挨打,舜誓死捍卫自己的鱼条,浑身伤血也不撒手,哪怕手里就剩半个鱼头。他的青皮精神很快镇住了大家。即使坏蛋也不得不佩服舜的意志力。他们殴打所不能夺走的鱼,舜在看他们确实饥寒的时候,反倒慷慨以鱼相赠,把他们感动地再也举不起拳头。一些曾把舜打得半死的家伙,都成了舜的好朋友,服气在他的脚下。于是人们都争先礼让,风气明显扭转。大家纷纷把风平浪静鱼又多的迴水湾让给别人,自己去湍濑急流发展。舜成为当地的一面精神旗帜。
  舜觉得打鱼技术含量不高,于是改学习手工制陶工艺。这是当时的高科技产业了。
  (注:最远古的时候没有陶器,吃东西就极其麻烦,需要放在石板上去“料理”。有了陶器,做饭变的轻松如意。具体怎么做陶器呢?小型器物直接用手捏,大一点用野生葫芦。把葫芦外面涂上泥,架在火上烧成陶器。后来采取把泥巴捏成细条的办法,把这些长长的泥条,一圈圈地盘起来,就逐层盘出一个泥罐子(就像编草帽一样)。这些技术希望大家都学一学,以后流落海岛的时候用的上。)
  舜精制陶器,谨慎从事,不嫌苦累,俩手磨得都是茧子,不断摸索改进,即使老艺人也对他的产品啧啧称赞。在这里,他还遇见了另一个游民,叫做皋陶,后者也是陶器行家,这一点体现在他的名字里,舜喊他阿陶。由于东夷人崇拜凤鸟,俩人烧的陶器也多像鸟,立鸟扬着脖子,是好看的酒壶。(东夷人的陶艺,相对华夏是领先的,后来东夷人还用高岭土烧制白陶,创造了世界上最早使用高岭土烧制器具的记录,是瓷器发明的前奏。)《韩非子》:“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甽亩正。河滨之渔者争坻,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淮南子》:“昔舜耕于历山,期年而田者争处土尧土角,以丰壤肥饶相让。钓于河滨,期年而渔者争处湍濑,以曲隈深潭相予。”
  舜还在陶器的坚固度上做了技术攻关,解决了陶器易碎的问题,并把自己的研发成果教给别人,大大提高了当地制陶水平。舜和皋陶两人还经常合伙贩卖,以物易物的形式把陶器运往北边的今山东鄄城地区,买卖公平,人们信服(碎一个赔俩)。由于销路好,搞活了买和卖两地的经济。舜的事迹很快传到尧帝的耳朵,尧帝刚好也是个烧陶高手——“尧”这个字就是两个陶罐放在台子上预备去烧的样子,说明他颇具此技。所以我们以后想到尧帝,就知道他是烧陶高手就对了。
  尧帝甚至把他的大本营也叫做陶(今山东定陶)。定陶在山东河南交界,中原和东夷的分割地带。
  于是尧找来舜,两个烧陶发烧友一起切磋陶艺。
  舜给尧帝表演了东夷人最擅长的蛋壳陶技术。把一大块泥巴放在木质轮盘上,随着轮盘旋转,用手抹出曲线优美的泥罐子。这种转轮制陶技术,华夏族也有,但是东夷族更先进,叫“快轮”,每分钟80-100转,轮盘必须转动均匀,不然罐子就不圆的,所以要在盘底加上重物,叫惯性轮盘。再用小刀平进,像车床上的刀架那样反复切削,把旋转着的泥陶削薄到只有一毫米,指甲盖那么薄!车好后还要镂空雕刻出花纹,因为坯体极薄,故镂刻需十分细心,否则就把泥巴挤歪了。放到窑里烧的时候,热空气会把这个薄薄的陶吹歪吹倒,所以外边要罩上陶制的罩子。为了获得又黑又光亮的效果,选择泥土时最好是含锰的,或在烧窑时选择芦苇等含锰的燃料,烧成后不久即出窑,乘热打磨,即出来圆整光滑、黑泽光亮的蛋壳陶,壁壳只有一毫米甚至不到一毫米厚,还镂刻有美丽的花纹——竹节、波浪。
  

点击查看大图
 
蛋壳陶

   把烧成的高达一尺的蛋壳陶交给尧帝,尧帝拿在手中直觉轻巧异常,只有一个鸡蛋重,真是绝世精品。这么轻薄的泥陶是怎么拿进陶窑里去的呢?尧帝喃喃地说:“好啊好啊,用这样的东西装了酒给祖先上神喝,一定爽。”舜给尧帝表演烧陶技艺,这一段是潇水的虚构。目的是通过这一段文字,使大家了解古代烧陶,特别是东夷蛋壳陶的精湛工艺。东夷人的烧陶水平领先华夏,这个“蛋壳陶”就是其最高成就的代表。
  旁人告诉尧帝说:“舜这个人很厉害,烧陶还不是他的主业。舜的本事是领导能力强。舜这个人既懂礼让,又有石头一样坚强的手段,虽然口不设言,手不指挥,但人们纷纷慕名前来依附,号称舜呆过的地方,一年就集聚成村,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已是东夷人的精神偶像,只要一呼,四周百应。”舜“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出自《史记·五帝本纪》。“口不设言,手不指挥”出自《淮南子》。
  对于这样有能力的人,最好是把他杀了。但是尧帝特点刚好与舜相反,尧帝比较仁厚,他觉得如果舜能为我所用,虽然他是东夷人,不也是一件好事吗?
  如果东夷人中最杰出的舜都效命于我了,那东夷不就好搞定了吗?尧帝作为华夏诸部族的盟主,对于东夷诸部族,一直采取的是遏制和拉拢的两手措施(有的通过刺杀进行遏制,有的如后羿则被拉拢)。而硬要拉拢的话,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结姻。
  于是尧帝说:“我决定把两个闺女嫁给这个舜,以此笼络住他,让他带着一批东夷部族来效忠于我,以牵制其他死硬的东夷部族。你们说呢?”
  “孝顺长辈的人也习惯于忠于领袖。舜据说对他爹妈倒是很孝顺的。”旁人分析说。
  尧帝为了慎重起见,决定派两个女特务对舜进一步深入考察,就把自己俩闺女——如花似玉的大姑娘娥皇、二姑娘女英嫁给舜。这样舜就变成了尧帝的女婿。《史记·五帝本纪》谓“尧乃以二女妻舜。”
  不是妄想吧!灰姑娘舜入赘了尧帝家。结婚礼仪上的一切费用,新婚之后的各种奢侈家什,全都由女方包揽了,舜只负责出自己一个人就行了。这不是做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