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之夏(一)


编辑:桐风惊心 [2009-12-8]
出处:http://xiaoshui.gkong.com
作者:潇水
 

鲧先生被杀死在羽山,他的儿子大禹被叫来谈话。大禹是个大个子年轻人,虎虎有生气,身高一米八五,虎鼻大口,耳朵上有三个孔(所谓耳有三漏),脚下有三颗痣(己字形),胸上印有玉斗,他一头跪倒在地,哀哀求命道:“我的父亲鲧尽心尽力,治水却没有成功,又违抗您的召令,据城造反,身死名败,并不冤枉。可是您知道吗,父亲如果听取我的建议,不会没有效果的。”《宋书·符瑞志》:“(禹)虎鼻大口,两耳参镂,首戴钩铃,胸有玉斗,足文履已,故名文命。长有圣德。长九尺九寸。”
    “咦?你对治水有什么建议?”
     大禹发表了治水的高见,舜帝听取后颇为赞赏,说:“你的父亲连自己儿子的意见都不采纳,不得善终也不奇怪。按照道理你应该和他一起走,但我破例宽恕你。治水的事,从今以后就由你负责,请你一定记住你父亲的教训,审慎以行,不负众望!”
    大禹意外免死,喜出望外,赶紧拜谢。舜帝又语重深长地说:“你不要跟丹朱学。丹朱作为尧的儿子,不上进,跟一帮贵族子弟聚在家里搞贴面舞会,脱了衣服集体淫乱,结果丢掉了继承权。他带了个坏头,我希望你为华夏族的贵族子弟树个好榜样,把水治好。”注:(鲧也是华夏族的一大知名家族,黄帝之后,故说“华夏族的贵族子弟”。依据《史记。夏本纪》:“帝舜曰:‘毋若丹朱傲,朋淫于家。’”
     于是大禹在惶恐不安中玩命工作,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念敲),山行乘钉子鞋,经风沐雨,非常辛苦,黄河、长江地乱跑,四处调研。人们看见这个古怪的大个子,左手捏着准绳,右手拿着规矩(即圆规和三角板——大禹很象数学老师哎),辛辛苦苦在风雨中奔波。大禹不听音乐,愁然沉思。走在树梢下,帽子被树枝刮去了,他也不回顾;鞋子跑丢了,也不回去拣(可能跟陈景润一样,陈景润沉思“歌德巴赫猜想”,撞在电线杆子上也不知道)。 “陆行乘车”等出自《史记》。不听音乐、不捡帽子、鞋子的事是依据《吴越春秋》:“(禹)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挂不顾,履遗不蹑。功未及成。愁然沈思。”其实他不是不知道,他是不肯花时间回去捡。他一弯腰捡帽子的这动作,合计七秒钟,等于延误了七秒钟的时间研究治水方案。方案拖延七秒钟,等于有3.5个人和1.2座房子被大水吞没,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折合几百万元,这个价值远远大于他的帽子和鞋子。所以大禹不捡帽子,有句鞭策人心的名言:大禹不喜欢一尺长的玉壁,却珍惜一寸长的光阴。大禹惜寸阴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喜欢睡懒觉的人可以把它作为床右铭。珍惜利用每一寸光阴去睡懒觉。
       盛夏,红日似火,炙烤着大地,茫茫积水经过毒日暴晒,热气腾腾,大禹走在水边像蒸桑拿,气喘吁吁。当时气温比现在高两三度,中原也是亚热带气候,很多南方的猛兽跑到北方来吃人,人又被困在水里,格外得好吃。大禹看见很多人跑到树上巢居,本事更高的则去了半山腰住石窟。但老鹰从天而降,抓石窟里的小孩和老头吃。依据《孟子》:“洪水横流,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 又《淮南子》:“舜之时,共工振滔鸿水,民皆上丘陵,赴树木。”《孟子》:“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大禹考察了一圈,发现黄河从黄土高原的峡谷流出,进入平坦中原以后就变成一条任性扭动的龙,不断改道,到处漫游。从地图上看,它上翻下卷,游徙不定,由于河道浅,还随处放水,像一个随地撒尿的孩子,留下一滩滩汪洋的积水。如果能给黄河两岸筑堤,夹持着黄河,使它不能乱跑乱撒尿,那是最好的办法——鲧先生当初就是这个办法。可惜鲧和大禹时代还没有这个能力(这要到战国时代才开始实现)。大禹是石器时代,没有青铜器,怎能实现这样巨大的工程啊。
     那该怎么办呢?我为此特别请教了修厕所的管子工,他的智商已经达到了大禹的水平,他和大禹的策略不谋而合:既然无法管束这个野蛮的孩子,笨办法就是由着他去尿,但要在孩子经常乱撒尿的地方预备好排尿系统,排走孩子的尿,也就是大禹预备出的九条河道。什么时候孩子跑在A处放一滩水,大禹预备在A处的小河道就会把它排干。一会儿孩子又蹿到B处放水,大禹又已在B处预备好一个尿管子。这就是所谓“播为九河,疏川导滞”,用九条河道把黄河泛溢出来的淤水排走。所谓九条河道其实也是虚数,大禹在祖国各地都因势利导,开挖这种排尿河。
     这就是他所谓的疏导,而不是他爹的堵塞。下列史料印证了潇水所表述的大禹治水原则:《孟子》:“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此外《墨子》:“昔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还有“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
  据说大禹不爱喝酒但喜欢善言,善言就是好的意见,所以大禹最爱开会。他考察完毕,召集“治水办”会议,名声显赫的F4都参加了——大禹(水利部长)、子契(文教部长)、后稷(农业部长)、伯益(林业部长)。这四个人后来分别成为了夏、商、周、秦四个朝代的祖宗先人,我们把他们合称为中国古代的F4——forefather 4。他们四人都有伟大的不同凡响的诞生经验,大禹据说是他妈妈吞了薏仁而怀上了他(当然另一个说法是他爸爸“鲧先生”剖腹产生下了他),子契是他妈妈吃鸟蛋而生下他的,所以叫他鸟蛋之子,是未来商朝人的祖先,东夷族人。关于子契的诞生,前文讲帝喾的三位太太私生孩子的时候,已经叙述了,是帝喾的儿子。后稷是妈妈踩了外星人的巨大脚印而怀孕的,大周朝的祖先,华夏族人。后稷是帝喾的大太太姜嫄出门履大人迹而生,亦见前文。伯益的妈妈没吃什么东西,不过他奶奶吃过鸟蛋,吃完生下的他爸,算是鸟蛋之孙,是伟大的大秦朝的祖先,东夷人。这些人和大禹一样,都是舜时期的高级干部。夏、商、周、秦这四个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真正有着显赫的贵族血胤的古老家族所缔造和统治的,再以后的汉唐宋明,都不过是布衣家族建立的王朝。
  
  夏商周秦的四位先人,坐在“治黄办公室”里,大禹首先发言:“黄河横流,泛滥天下,威胁民生,已经九年了。我看见蛇龙跑进了人们的房子,人们则跑进了龙蛇的肚子。运气好的人爬上了树去躲,身手更敏捷的有去了石窟。庄稼彻底泡了汤,人民衣食窘迫。但我发现所谓‘浸山灭陵,浩浩滔天’的洪水,其实比我爹那时候已经平和多了,现在当务之急是接受我爹的教训,放弃堵塞,改用疏导。怎么疏导呢?我的四字方针是‘高高下下’,把高的地方加得更高,把低下的地方凿得更低,从而作成排水沟,在沟里铲除影响水流的一切障碍,使洪水一刻不停地排泄到大海。尽可能借助现有的小河床,把它加深加宽,也做成这样的沟。”
   后稷(现任农业部长)说:“洪水冲灌积淤出的那些沼泽洼地,也可以用同样的办法排干它,变水害为水利,我可以教灾民们在泥地上播植百谷,生产自救。在此之前,我负责调拨救济粮,救济灾民,别让他们老在树上没吃的了。有余粮的地方我都要跑到,勒令他们把余粮调济到缺粮的地方。”这是根据《尚书》,大禹在汇报治水成就时,说“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有无,化居。”意思是后稷在治水过程中主持了灾民播种、调济粮食工作。
    “我补充强调一下,”大禹说,“现在必须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有余粮的部族必须配合全局治水计划。任何部门、任何地方、任何个人,是凡各自为政,扰乱治水计划,一经发现,我必将用强制手段干预。治水必须全面规划,打破地域局限,各保自家、以邻为壑的做法是再也不允许了。必要的话我们要动用军队来说服那些不听指挥的部族。我们要趁着治水,把军权、政权充分调动运用起来,把它们抓到······”大禹发现自己说漏了嘴,赶紧打住,好在三人似乎没有听出他话中不可告人的意图。
   “伯益,你知道南方有一种稻子吗,”农业部长后稷又插话说,“它就爱在水田里长,你把它引进到中原,我们排完洪水,就在低洼湿地上种稻子。”本句依据《史记》:“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
       伯益是秦朝先人,现任林业畜牧部部长,对后稷的提议表示赞同,并自告奋勇抓他的老本行:“我另外打算放火烧山,把树木全部干掉,野草烧个精光,吓走猛虎野兽,让人们去山坡上居住,就可以避开洪水了。”针对洪水带来的野兽,《孟子》云:“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这个主意虽好,但是吃水是个问题,人们几千年来不住山坡,而宁可居住在饱受洪水侵袭的河边,就是为了生活取水方便啊。”鸟蛋之子子契(文教部长,商朝先人)插嘴说。
   “所以我准备大力推广挖井取水技术,”伯益说,“如果凿井技术推广得好,就可以远离江河居住,躲避洪水之苦,根本解决了洪水的直接危害。不用老住在河边等洪水来冲了。” “伯益作井”根据《世本·作篇》,《淮南子》、《吕氏春秋》。
    大禹对这个主意击掌称赞:“好!那我就宣布计划:伯益、子契,你们两个的祖上都吃过鸟蛋,估计脑袋灵光,算术好,你俩跟我勘测地形,测量高山河流,树立标竿,分析规划河道路线,制定疏导方案。后稷是种地英雄,人望很高,自然去各地征集粮食,赈济灾民,传授他们稼穑技术,开挖泥地,积极组织生产自救。南方的稻种也要引进到北方来。伯益同时还要到各地凿井,希望你继种地英雄后稷以后,成为凿井英雄。”
    “那大哥您就是治水英雄了!”众人哈哈大笑。
  大禹领导F4,开始了中国古史上轰轰烈烈的治水运动。后稷、伯益帮助大禹治水,已见上引史料,子契帮助治水,则是根据《史记。殷本纪》“契佐禹治水有功”,但未具体讲。他们战天斗地,冒着流星雨,风再大也不怎么样,只肯为你而勇敢,让老百姓都看见幸福的所在。他们F4跑遍高山河谷,寻找黄河经常漫溢的地点,行山表木(勘测),规划合理的泄水路线,疏通这一路线上的沟谷河道,把洪水积水统统排走。以后再闹厄尔尼诺现象,黄河发疯,所溢出的洪水可以自动通过这套排水体系,泄入大海。
  

点击查看大图
 
只肯为你而勇敢

  
  二十岁的大禹在他的治水岗位上一干就是十三年,依据《史记》中所载:“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从华北到江南,无处不留下他施工队的足迹。他以身作则,亲临一线,冲锋在前,享受在后,三过家门而不入。翻山越岭,涉沼渡河,手脚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脚趾甲盖也全磨掉了,因为跋涉泥浆,小腿也被磨得精光,不带一根寒毛,大腿更枯瘦得没有一斤肥肉。《庄子·天下篇》载:“昔者,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而且大禹吃的穿的都是民工水平,依据孔子说:“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所以说他吃的都是民工水平。吃饭的时候经常吃到一半就吐出来跑出去干活;洗澡刚到一半,又握着湿头发冲出去指导调度。《帝王世纪》:“(禹)一沐三握发,一食三起。”鲁迅说,中国历史上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这大约就是大禹。大禹亲自拿着挖土的双齿铲(耜)和装土的筐,辛勤劳动,风里来、雨里去。大禹亲自劳动,依据《淮南子·要略》:“禹之时,天下大水,禹身执虆臿,以为民先。”那时候都是石器工具,挥动起来可不容易。据说大禹身高一丈,脚长一尺,这两个度量单位方便了他的治水工作,可以测量土地山川,这也是“丈夫”一词的来历。由于忙于丈量山川,用腿太多,还都在泥里,大禹的膝盖严重风湿变形,走路一颠一颠,好像在跳hip hop。《荀子》曰:“禹跳,汤偏。”后代的道士模仿这个细碎而急促的步子,装神弄鬼儿,叫做“禹步”。葛洪大仙还专门设计了禹步的舞谱:“前举左,右过左,左就右;次举右,左过右,右就左;次举右,右过左,左就右”——很像东北大秧歌中的“十字步”。
  大禹的风湿性关节炎长期得不到治疗,最终恶化成偏枯,就是偏瘫。《列子》:“(禹)身体偏枯,手足胼胝。”大禹只能蹭着走路,特点是“步不相过”,意思是迈出的左脚超不过前面的右脚,反之亦然,比裹脚老太太还慢腾。尸子 云:“禹之劳,十年不窥其家,手不爪,胫不生毛,偏枯之病,步不相过,人曰禹步。”此外,他还患有其它一些职业性疾病,主要是颜色黧黑,窍气不通——患有肺结核,呼吸不畅,脸色非常难看。 “颜色黎黑,步不相过,窍气不通”出自《吕氏春秋》。大禹的一帮跟班,只比大禹更惨。据《吕氏春秋》说,他们走到哪里就死到哪里,有的死在山陵上,就葬在山陵,有的死在水边,就埋在河床,纷纷牺牲在抗洪抢险第一线。
  伯益则始终追随大禹左右,是F4中最得力的助手。据说他还懂得鸟兽之语,《山海经》也是他写的(不过当时并没有文字)。伯益最主要的事迹是凿井,发明和推广了中国最早期的水井,时间在距今四千年前。(当时的埃及人的金字塔已经越盖越多,中国人则才普遍有了水井,唉!)水井多在十几米深,内壁还用木棍自下而上层层叠附,从井口看,木棍交成井字形,这是为了避免井壁泥土坍塌,这也是“井”字写法的来历。凿井技术不但使人们脱离了河湖制约,去高远干燥的地方居住,还解决了城市内部的供水问题,使得大量人口积聚的城市的出现,有了前提可能(一个城市需要几百口水井。没有井的话,就没有城市,没有城市,也就没有文明发展的依托地,也就没有国家)。
  大禹到了32岁,完成治水,汪洋泽国变成了山清水绿,人们安居乐业,引吭高歌。大禹含莘茹苦,劳身焦思,专心致志的敬业精神,使得舜帝颇为满意,赐给大禹一个黑色的玉圭(上尖下方的一个黑石头片),表彰他的旷世大功,并号召全民全社会向治水英雄大禹学习。大禹刻苦卓绝,终于雄名千秋万代。这个玉圭,从形制上看,象征着男性的生殖器,是父权和权力的象征。后代天子手中都要拿着这个玩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