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之夏(五)


编辑:桐风惊心 [2009-12-8]
出处:http://xiaoshui.gkong.com
作者:潇水
 

司法部长皋陶先生,资格很老。他本是舜帝的铁哥们,年轻时候在河滨烧陶,舜帝管他叫“阿陶”,命他做司法部长。但他后来却改变立场——改变的机缘,由于史籍缺逸,我们不得而知了——成为大禹的追随与鼓吹者,并在大禹登基以后用司法手段捍卫着大禹的神圣地位,拿古代的忠字舞熏陶着人们的忠诚思想,表现得极其夸张肉麻。大禹作为回报,给了皋陶很高的优遇。大禹在大会小会上讲:“有一天我作古了的话,继承我们夏朝的事业的,除了皋陶还有谁呢?”此说根据《史记》正义帝王纪云:“禹即帝位,以咎陶最贤,荐之于天,将有禅之意。未及禅,会皋陶卒。”
  满面喜色的皋陶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结果死神却错敲了他的房门。这个天子大禹指定的接班人,在一个莫名其妙的场合,很不情愿地撒手人寰了。出于诚心诚意的补偿或者是掩人耳目的作秀,大禹把皋陶的后人封到英国(但不是大不列颠)和六国(安徽六安),在那当小诸侯。英和六,这两个小诸侯,地点都在安徽合肥的六安附近,后来在春秋时代被南方的楚国灭了。皋陶的墓现在还在六安,旅游的时候可以去看。
  老资格的皋陶死了,顶上来的是F4之伯益,成为国家第二把手。“凿井英雄”伯益在治水和征三苗过程中,一直充当大禹的副手,贡献也仅仅次于大禹,功劳冠于众人。大禹没有任何理由拒绝他,只好把他指定为继皋陶之后的另一个候补天子,诏令伯益“任政”,就是负责国务院工作的意思。
     这时候,当年的治水黄金组合F4开始分道扬镳:自从其中老大大禹当了天子,“鸟蛋之子”子契和“种地英雄”后稷就自觉如履薄冰,终于他俩顿悟了,看懂了大禹集权的心思。这俩人懂得与时俱退,纷纷卷着行李赶奔东方、西方各自的封国去遁身远祸。伯益看着他们离去,犹豫了好一阵,最终还是勇敢地留下来,小心翼翼地做好国务院本职工作,与大禹保持不即不离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大禹觉得伯益办事,我还是基本放心的。不过暗地里还是在积极培植自己的儿子启的势力。F4的最终结局是这样的:大禹开创了夏朝。子契躲避大禹,主动东迁去了山东,建立商部族,他的后代开创了商朝,子契被追认为商祖,后稷也迁到了自己在西边陕西的封地上,在陕西渭水流域,他的后代从西方崛起,开创了大周。他成为周祖。而伯益则勇敢地留了下来,接大禹的班当了三年见习天子,之后被大禹的儿子夏启光荣地干掉。但伯益的后人后来建立了秦朝,伯益成为秦祖。F4成为夏商周秦中国最早四个朝代的开山之祖。大禹培植儿子启的势力,措施不外乎帮着启在诸侯里拉选票,让诸侯都拥护启。
  
  在位十年后,大禹想到东南方去巡视,亲眼鉴赏自己的工作成果。四处周游是他年轻时候的习惯,顺便可以检查四方诸侯的工作,并向四方诸侯提醒自己的存在——给他们展示一下自己的威严和伟力。
  和往常一样,许多诸侯都要随行。当时的交通工具都相当简陋,不论是车是船,乘起来都很不舒适。一路上只有大禹一个人兴致勃勃地指点江山,别人全都一声不吭,愁眉苦脸地旁听。刚到淮河,就有人开始抱怨。过了长江后,很多不习惯坐船的北方人都上吐下泻,并且有两条大鳄鱼(书上说是龙),各自从一头把船给扛了起来。船上众人脸色煞白。看到这种尴尬的情况,大禹认为诸侯和鬼神都在存心和自己过不去,非常不满。他大喊:“我是天子,谁敢把我怎么样!”大龙闻言,这才摇着尾巴晦气地走掉了。依据《宋书·符瑞志》:“(禹)南巡狩,济江,中流有二黄龙负舟,舟人皆惧。禹笑曰:‘吾受命于天,屈力以养人。生,性也;死,命也。奚忧龙哉。’龙于是曳尾而逝。”
  看到这样不吉祥的预兆(这是上天在提示大禹阳寿将尽了,一般名人临死前都会有这样的,岳飞死前渡江的时候,也有大鱼来掀舟捣乱),大禹心情不免郁闷。他怀疑自己的威信,是不是在某些地区发生动摇,他忽然想检验一下诸侯对自己的忠诚度。于是下达命令,天下诸侯都要在某月某日到浙江绍兴地区的茅山上来朝拜自己,先到者有赏,后至者必罚。《越绝书》曰:禹始忧民,救水到大越,於茅山大会计,爵有功。更名茅山,谓之会稽。及其王矣,巡狩大越。
    消息传出,四方诸侯人心惶惶。多数人都知道大禹脾气大,搞技术的人比较爱叫真,于是纷纷牛不停蹄,千里万里日夜兼程,一边走,一边在心里骂:“干吗找这么偏一个会场,想把我们都累死啊!”
  到了规定的日子,几千名气喘吁吁的诸侯济济一堂,手里个个举着进贡的方物(土特产),不外乎皮子、玉石、珍珠、丝绸,还有细葛的布、牛的尾巴、鸟的羽毛、大象的牙、犀牛的皮、磨刀的石头、制弓的木材、乌龟的壳,都是奇奇怪怪的东西,还有的拿着桔子、柚子,甚至拎着一桶植物漆,景象颇为壮观。这些贡品根据《尚书·禹贡》,同书载,远居东南的“岛夷”之民也“厥包桔柚”—— 把丰收的桔柚包裹好送给禹。但是,没有人进攻粮食。诸侯不向大禹“中央”进贡粮食,而只进贡地方珍奇特色之物,这是夏商周的惯例。“中央”的粮食,从中央直控的一千里方圆的地面上自耕自食。所以,从实际上看,这“中央”就相当于一个大诸侯,一旦自己遇上灾荒,实力削弱,外地发展得好的诸侯,就可以攻击并取代它,成为新的“中央”。夏商周的更迭历程,正是这样的。大禹为严格起见,逐一点名,发现只少了防风氏一人。又过了好几天,防风氏才姗姗来迟,其实这家伙就住在旁边的浙江德清。大禹斥责他目无尊长,不受约束。防风氏解释说自己临时有事,迟了两天没什么大不了。大禹见他不服,当场命令手下把防风氏拉出去砍了头——准确地说是“杀而戮之”。杀是把人弄死,比如用绳子勒,戮是把死尸的脑袋切下来示众。并不是直接把活人砍头。以当时的石头斧子,想一下子就把活人头砍下来,还非常的不可能呢。如今绍兴市西五十里有“刑塘岭”,就是杀防风氏的地方。依据《鲁语》:“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
  据说防风氏是个巨人,一节骨头就可以装满一辆车。《山海经》:“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 防风氏因开会迟到被杀,以这样微不足道的罪名被处死,过去还没有过先例,其他诸侯见了都浑身发抖,个个不敢拿眼睛看大禹。防风氏的部族闻讯很不服气,为了给主子报仇,探听到禹的行迹,在树木下、草丛中埋伏起来,不料被大禹的保镖们打得七零八落。防风氏的人惊惧万分,自知死罪难免,遂调转矛头,戳穿胸膛而死。后来这个部族的人胸前都留了一个碗口大的洞,叫作“贯胸国”。贯胸国的贵人出行,仆从拿一根竹竿,从胸洞里穿过去,抬着他,倒也省去了制做轿子的麻烦,这是《山海经》上的记载,信不信由你。《山海经》说,贯胸国大约就在浙江一带。
    

点击查看大图

  接着,大禹在茅山,以王者的气魄发号施令,依照上次登封地区“涂山大会”规定的上贡Quota,逐一核对诸侯们的贡品,缺的回去补,多的给奖励。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次绩效考核。各路诸侯战战兢兢地领了赏,把禹王看得好像神灵一般。茅山从此被称作会稽山。“会稽”一词基本就是“会计”的意思,登账、核对,手里捏着个古代计算器——大算盘。
  也许是防风氏的冤魂作祟,会后大禹马上就病倒了。大禹感到病情迅速恶化已经没治了,便把伯益召到身边,嘱咐他丧事一定要从简,说完就这样驾崩了。大禹直接被埋葬在会稽山上,坟坑很浅,才七尺,弄不好就会被水渗浸了,随葬的只有三套衣服,棺材用桐木制成,厚度为三寸,实在的薄啊。作为一个水利专家出身的大禹,对生活待遇和死后环境都看得很轻,跟现在的科学家差不多。他的坟墓没有霸占人民的庄稼地,也没有搞出一大片青松茂佰的陵园,而是在坟旁就听凭别人耕地翻垄,种植庄稼。这就跟如今乡下老农地头的坟,没有任何区别。甚至还不如现代老农有个坟头,按照当时的习惯,不起坟头。《墨子》曰:禹葬,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绷(补庾切。)之,下不及泉,上不通臭。既葬,收馀壤为垄,若参耕之亩。《吕氏春秋》:“禹葬於会稽,不变人徒。”意思是不扰民,不因建陵园而搬迁人们。当然,墨子崇尚节俭,他写的这些,也很可能是故意伪造历史,以资自己的学说。

  在大禹死后的三年丧期里,伯益担任见习天子,履行治理国家的责任。伯益这人也是技术出身,懂得鸟兽之语,因为懂鸟兽之语所以担任了舜帝的驯兽驯鸟员,后来升任林业畜牧部长,因佐禹治水凿井有功,被赐姓嬴。嬴的字型是燕子飞翔的样子,因为他奶奶吃过燕子蛋,他是鸟蛋之孙,而秦王嬴政就是他的后代。
  伯益为人忠厚,当了三年见习天子,忙于处理政务而忽视了拉帮结派。到了三年末尾,他准备接受大臣和诸侯的推举,自己躲到登封地区的箕山上去等消息,满以为大臣诸侯会追来朝见自己,劝他正式转正天子。没想到大臣诸侯都跑到夏启那里去了,人们不讴歌伯益而讴歌夏启,推举夏启作了天子。本段据《史记》:“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夏启是大禹的儿子。消息传来,伯益感到很失落。他的大儿子“大廉”劝他说:“我以前请人算卦,说咱家将来必然兴旺发达。舜帝以前也发过美好祝愿,祝愿您的后代繁荣昌盛。我们嬴姓迟早会得到天下的,只不过不在我们这几代而已。父亲您别太难过了。”
  伯益叹了口气,点点头说:“这些年来,大禹的儿子夏启拼命游说大臣,笼络诸侯,作为大禹的老部下我又能怎么办呢?难道我也拉起枪杆子跟他抢位置?岂不有愧于大禹的在天之灵?”
  后来发生的事情史书上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记录,一种是伯益果然拉起枪杆子跟夏启对着干,但是夏启已然羽毛丰满,武装逮捕了伯益,把伯益杀了。伯益的族人向东、北、西三个方向逃窜,后来大部转移到了陕西省,成为了嬴姓秦人的祖先,并且真如算卦者的预言,在两千年后兼并战国诸雄,统一六合,建立大秦朝。
  史书上的另一个记载则是伯益没有造反,乖乖地交出办公室钥匙,回到山东鱼台的封地养老。他的族人后裔环渤海而居——渤海因此被称为瀛海,因为伯益是嬴姓。后来嬴姓多数迁至西方,最终创建秦朝。
  两种记载的最终结局都是一样的,历史虽然会掀起一两朵小水花仿佛某人被砍弃的头颅,但流淌的大致方向不会改变。两种记载分别是:《韩非子》:“益干帝位,启杀之。”《战国策》:“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 另一种说法《竹书纪年》:“费侯伯益出就国”。 
     夏启成了华夏禹族的一根独苗,正式继位夏朝天子,开始了帝位传子、一姓共主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