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祖烈烈(一)


编辑:桐风惊心 [2009-12-8]
出处:http://xiaoshui.gkong.com
作者:潇水
 

商汤,我们叫他汤先生,在我的想象中,是一个梳着矮髻的短个子中年人。矮髻是东夷人的典型发型。他的十四世祖爷爷,就是山东大地上的一只燕子。一天,一个女孩去池塘洗澡,看见燕子从空中扔下一只鸟蛋。这女孩刚好饿着肚子,就一口吞了,于是怀孕生了孩子,取名子契,就是汤先生的祖先。所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族的“商”字,就是燕子展翅飞翔的样子。
  为了纪念这件事,这女孩还唱了个歌,歌词只有一句:“燕燕往飞”。意思是“我的爱情鸟,它已经飞走了。”这是北方中国最早的情歌,南方则是大禹媳妇的“候人兮猗~~~”。此据《吕氏春秋》、《史记》、《诗经·商颂》。
  作为东夷族的一支,商族跟其它东夷族一样,都崇拜凤鸟所以难免吃鸟蛋进补。有同样传闻的还有满族,爱心觉罗氏的祖先据说蹦出于一个蛋壳。女真族、朝鲜高丽族、秦族的先人,都是传说吃鸟蛋而受孕的,说明他们与东夷族联系千丝万缕。
  汤先生有时候坐在高高的大树下面,嘴里含着一个石球,和旁人一起回忆自己的燕子祖爷爷。这只扔下鸟蛋的燕子,给了商族人很多启示,比如汤先生就养成了含球的习惯,他把小石球含在嘴里,鼓腹而游,自得其乐,仿佛变成了那只衔着鸟蛋的燕子——十四祖爷爷,虽然这显著地损害了他的牙齿。汤先生说:“我死以后,也要嘴里含着石球埋入坟墓。”后来,死者含玉的习俗扩展到全国,而所谓玉,不过是一种光泽特殊的石头。
  祖爷爷燕子的下一代,是十三世爷爷“子契”,子契的光辉事迹散见本书的前文。这位鸟蛋之子,担任了舜帝的文教部长,负责意识形态建设,并且与大禹先生过从甚密,成为F4中的光荣一员,帮助大禹治水。这些功劳使得他封到山东省曹县地区。每当回忆到这里,汤先生总要情不自禁向西眺望,仿佛听见黄河的涛声滚滚,看见中原的花花世界。据说中原的月亮比东夷族的更圆,什么时候我也要去那里打闹一场。
  汤先生此时正坐在山东曹县大树下面,他的屁股底下垫着一块石头,这一点与中原的华夏人异趣——华夏人都是双膝屈地跪坐。汤先生不喜欢虐待膝盖,他的坐姿被记录到“夷”字的远古写法上,是屁股坐着高高的石头。当然“夷”字还体现了东夷人还善于射箭的特点
  汤先生的脑袋顶上,是商人流行的平顶冠——有点像现代的护士帽子,因为相比于华夏族,东夷人发髻低矮,所以平顶就够了。有时候他还把头发改编成辫子,盘在太阳穴、额头一线成为一圈(类似阿Q),在这种情况下,他就干脆不戴帽子了。汤先生上身穿着交领右衽的短衣,右腋下开襟,与甲骨文“衣”字相合。下裳类似后世的裙子,但却是前后两片,一片蔽前,一片蔽后,左右两侧各有一道缝,可以开合。为避免腿部寒冷,汤先生还用布条缠绕小腿,仿佛八路军的绑腿。汤先生的脚下是一双葛藤皮编成的鞋子,尖头高高翘着,叫做“翘尖鞋”,十分花哨,好似阿拉伯王子。他的下巴按照商人的习俗,刮的一干二净。虽然晏子在古书上认为汤先生有胡子,但汤先生实际觉得长胡子不好,胡子太长了,妨碍行动,系鞋带老把胡子也系进去。河南安阳侯家庄商代墓出土白大理石雕像。头部残缺,作跪坐状。上身穿大领衣,衣长益臂,右衽,腰束宽带,下身外着裙,过膝,胫扎裹腿,足穿翘尖鞋。与作者描述基本吻合。
  汤先生身后有两个侍卫,都举着纹样精细的玉铲、玉斧,汤先生手里还握着象牙雕筒,里面装着古代饮料,精制的做工表明了商人精神生活水平颇高。
  我们有一个误解,认为商人——或者东夷人像日本人那样歇斯底里,富于武士道精神,脑袋扎着白布条,持弓带箭,尚武好猎。其实这是对东夷人的误解,东夷人确实体格粗大,强勇有力,但并不妨碍其天性谨厚,心田柔顺、好让不争。汤先生就是仁让的楷模,为人和蔼可亲,还特别喜欢小动物。有一次他出外打猎,看见族人们把整片林子用罗网包围起来,网孔大小正好能钻进一个鸟头。一旦鸟撞上网去,鸟头撞入网,鸟脖子的羽毛卡进网眼,欲进不能,欲退不得,只好被商人摘下来活捉。当有成群迁徙的鸟路过时,一次就能网到几百只不止。
  汤先生的族人们把网围好,一共四面,密不透风。接下来要敲鼓制造噪声,一名神汉先行祷告说:“圣明的上帝啊,我们祈求,四面八方的野鸟,一个不留,都撞到网上来吧。”汤先生一听,笑了:“嘻!这不绝种啦!可别这么缺德贪心,夏桀才这么干呢!赶快把网撤掉三面,重新祷告,愿意向左飞的,向左飞;愿意向右飞的,向右飞;一定要向前死不改悔的,那就请撞到我的网上来吧!”这一段据《史记》、《吕氏春秋》。
  这个“网开三面”的故事随后传开,邻居的诸侯们纷纷议论:“汤先生的道德真是完美无暇,连禽兽都受到他的庇护,更何况是人呢?”于是,一个叫伊尹的大政治家,就背着他的炒菜锅,慕名来投奔汤先生了。
     顺便说一句,吃鸟现在是陋习了,鸟和其它野兽一样携带非典病毒,不要吃。
     

点击查看大图

     伊尹背着炒菜锅——这是他的职业工具,他是一名厨子。不过叫炒菜锅还不准确。现代中国菜的特色炒法是“热油旺火快速爆炒”,色、香、脆俱得保存,这就需要薄底铁锅,铁锅传热快。但当时还没有铁器,伊尹背的是陶锅,传热慢,不能爆炒,只能煮。
    “你有什么本事啊,都给我使出来吧,伊尹师傅?”汤先生一边向这个前来应聘的人问话,一边把嘴里的石球用舌头推来挡去,以免它影响气流。
   伊尹一拱手:“汤公,我是个大厨,我的本事是煮饭。我从煮饭中悟出了治国安邦的道理。”
     “那快说说吧。”
      “煮米也好,煮肉也好,煮羹也好,都要使用文火慢慢地来。我把各种作料切碎,使它们的成分搀和起来,味道相互调和,做到和济五味,酸中带甜,甜中带咸,辣而不烈,淡而不薄,咸而不厚,甜而不腻,酸而不酷,各种味道都不能过度,这就是调和主义、中庸思想,精妙细微,不能言传。具备中庸思想的香味溶解于水中,无影无形,不能辨别其一端,混合天成,却甘美异常。它浸入肉的体内,再从肉体散发出来,直传到几百米远,扑钩人的鼻子,肉就算煮到最高境界了。我把这种观念引入为政,为政就要讲究调和,调和是为政的道理,调和各种势力,为政如春风沐雨,政策竟润物无形,君臣相符,百姓克偕、人民和合,全在一锅当中,这是为政的化境。把握此理,向东向西,从心所欲,有志必逞,无往而不克。”该段对话依据《史记·殷本纪》:“伊尹欲干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吕氏春秋》:“汤得伊尹,祓之於庙,爝以爟火,衅以牺<豕叚>。明日,设朝而见之。说汤以至味,汤曰:‘可对而为乎?’对曰:‘君之国小,不足以具之,为天子然後可具。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犭瞿者臊,草食者膻。臭恶犹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
     汤先生听罢,站起来一揖到地:“伊尹师傅的锅主义和煮文化,真是振聋发聩,论述的好极了。我耳目为之一新,疑惑焕然冰解。您这个厨子,真是有经纶天下之才,留下替我工作吧。天赐我瑰宝也。”

  (注:“做人不可不聪明,亦不可太聪明;做事不可太落后,亦不可太争先”,凡此种种格言,都是我们“煮文化”的体现,说白了就是中庸。中庸调和可以避免过激和失衡,但也失去了冒险和创新。中庸就是模糊,所以当官向来就模模糊糊;调和就是不肯改变,总是凑合着原地打转。中国古代,吃小米,小米只适合于煮。我们煮的时间太长了,以至于煮肉的锅,都上升为国家权力的象征——三足两耳的鼎,而且在煮的过程中,形成了这个“煮文化”。
  而西方是“烤文化”,西方人吃的是苏美尔人培养出的麦子,走上了烘烤的路,烘烤面包,还有烤肉。每块肉是单独进行的,每批面包也只能烤出单一个味儿,不需要混在一个大锅里调和,所以西方人不特别强调调和,而是竞争和个性鲜明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