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祖烈烈(四)


编辑:桐风惊心 [2009-12-8]
出处:http://xiaoshui.gkong.com
作者:潇水
 

汤的策略是先弱后强,由远及近,逐个翦除夏桀的羽翼,削弱孤立夏桀。所谓夏的羽翼,也就是支持夏朝的一些诸侯。汤的工作从葛国开始,然后进一步向西推进到韦、顾、昆吾三国,这是夏桀在河南东部地区的三大防御支柱。夏桀不敢怠慢,动员人马补充支持前线三国,可是韦、顾已经陷落,勉强保住了昆吾。依据《诗经·商颂》:“韦顾既伐,昆吾夏桀。”“昆吾在河南濮阳地区,仍被夏桀控制,后与夏桀一起被诛杀。
  夏桀一方面加兵昆吾,巩固东方防线,一方面传令山东东夷诸族从后面攻袭商汤。看来,东夷族不是团结一致的群体(这也是他们与华夏族竞争一贯占下风的原因)。一些东夷部族接受了夏桀指挥,从背后攻击商汤。商汤看到自己有腹背受敌的危险,赶紧向夏桀谢罪,请求投降,发誓效忠夏桀,恢复纳贡。依据刘向《说苑》:“桀怒,起九夷之师以伐之。伊尹曰:‘未可。彼尚犹能起九夷之师,是罪在我也。’汤乃谢罪请服,复入贡职。” 
  夏桀没有看过鲁迅的书,不知道“打落水狗”的可贵论点,所以表现出妇人之仁,放掉了商汤。这与夏桀“残暴”的恶名声颇不一致,使得我们不得不怀疑史书上对他众口一词的指责或许有人为捏造的成分。
  不过,汤的行动毕竟给夏桀敲了警钟,使他意识到诸侯已有二心,为了控制事态,夏桀下令在山东济宁会见诸侯,告诉大家他是天子,仍有威力。就像公狮子咆哮几声,宣布自己仍然雄壮,尚不会退休。
  夏桀把咆哮地点之所以选在山东,是为了专门给东夷诸族看的。不料东夷之中有个“有缗国”牛气烘烘,故意不等散会就先行退席回国,不给夏桀留面子。夏桀为了杀一儆百,就率领参加会议的各路诸侯联合出兵征伐有缗。有缗国地小力弱,当然无法抵御,被灭国了事。  《竹书纪年》:“十一年,会诸侯于仍,有缗氏逃归,遂灭有缗。《左·昭四年传》:“夏桀为仍之会,有缗叛之。” 
  夏桀灭有缗是为了吓唬东夷,结果非但未能加强自己的权威,反倒搞得东夷人人人自危,与夏离心离德。从此战事向对夏桀不利的态势的转折。等商汤再度兴兵伐桀的时候,这些东夷诸族不再响应夏桀调遣。夏桀处理东夷事务的失算,在于他一味借助威吓而忘记了拉拢。当时的天子还不是后代意义上的皇帝,他只是一个居于中央的大诸侯,各地的小诸侯,与他保持一个松散的联盟关系,奉之为“共主”,可能服从他,也可能会叛离。夏桀灭掉东夷中的有缗国,好比美国灭掉南美洲的委内瑞拉,很可能把整个南美地区都惹了,从支持美国,变成袖手旁观,乃至落井下石。
  商汤招集人马、训练军队,在接下来的十来年时间里,进一步拆除夏的屏障,终于摆出了决战的态势,以良车七十乘,必死六千人,进攻夏桀。所谓“必死”,就是形容商族战士视死如归,如火烈烈。尽管如此,商汤觉得还是有必要再给大家讲几句话。他接过副官的大斧子,站在战车顶上,取出嘴里石球,扯开喉咙说道:“诸位,我听到一些议论,说我商汤不够怜悯你们,耽误了你们干农活,去打什么鬼仗!不过,不是我偏要犯上作乱,实在是夏桀罪恶太多,上帝命我征伐之。你们又要问了:‘夏桀到底有什么罪,值得我们这样兴师动众?’夏桀贪婪,耗费民力,害苦了夏朝人,普天之下谁人都知道。人们一致怠工,不跟他合作,诅咒他这个太阳早点灭掉,宁可与他同归于尽。夏朝烂到这种情形,我能不管吗?现在我要求,你们顺着我的意志去实现上帝的心愿,我就会重赏你们,决不食言。否则,死了死了地!” 依据《尚书·汤誓》。另《吕氏春秋·仲秋纪·简选》:“殷汤良车七十乘,必死士六千人,以戊子战於郕。” 
  商汤的发言,再次证明商族人本无侵掠之心,是在他的煽动兼恐吓下,战士们才都举起拳发誓:“我志愿跟随商汤,放弃家里的农活,去打狗日的夏桀。”商汤先生很高兴,刚要整军进发,就看见伊尹风尘仆仆跑来了。
  伊尹喊道:“人马停下,大事不好了!”
  这些年来,伊尹没少往夏朝那边跑,他刚从妹喜那里套到了一个绝密情报。“司令,你听我说!”伊尹对商汤讲道,“这次我从妹喜嘴里套到可靠消息——光着一条情报就顶一个师。妹喜告诉我说,夏桀刚刚做了一个梦,梦见天上有两个太阳。西边一个太阳,东边一个太阳。两个太阳搏斗,结果西方日胜,东方日败了。
  “啊?什么意思,东方日败!东方的输了吗?”汤司令无比沮丧,“你没记反吧?东方的就是我们啊,明明应该是我们嬴啊。”
  “梦就是这样的啊。不过我有好办法,司令,如果我们出其不意绕到夏都西边,从西边发动攻势,我们岂不就成了西边的太阳,夏桀成了东边的太阳。西边的太阳必胜,不就是我们一战而王吗?”
  这个调换赛场的建议得到了汤先生的采纳,事实上,伊尹这一招歪打正着,落得高妙。众所周知,夏桀的防御重心都是针对东夷人的,所以重兵布署在国都巩义(洛阳地区)以东。商汤的六千子弟兵改从南边迂回穿插绕到夏都以西,发起强大迅猛的冲锋,属于军事学上的避实就虚,出其不意。这使人联想起希特勒绕开法国人钢筋混凝土垒筑的马其顿防线,向北迂回而攻入法国,活活把人气死。这段故事依据《吕氏春秋·慎大》:“汤与伊尹盟,以示必灭夏。伊尹又复往视旷夏,听于末嘻。末嬉言曰:今昔天子梦西方有日,东方有日,两日相与斗,西方日胜,东方日不胜。伊尹以告汤。商涸旱,汤犹发师,以信伊尹之盟,故令师从东方出于国,西以进。” 
     

点击查看大图

  夏桀对于国都西侧突然冒出地平线的商族部队大为惊恐,他的主力部队都集结在国都以东两百公里的昆吾(河南许昌)一线。史书上说两军未经接刃夏桀就主动撤退,飞也似地向东线昆吾靠拢,寻找友军救援,并且在狂奔的过程中士卒离散,形成溃乱局面。(未经接刃就跑,这可能有点夸张,大约也是为了衬托商汤的“仁者之师”所向无敌吧)。本段依据《吕氏春秋·慎大》:“故令师从东方出於国西以进。未接刃而桀走,逐之至大沙。身体离散。” 
  昆吾之君接住夏桀,与尾随而至的商汤仓促迎战,被汤司令击破,昆吾之君战死。在汤司令的压迫之下,夏桀残军不得不继续向东撤退,跑了一百多公里才收住脚步。从这里再往东跑,就是山东东夷的地盘了。东夷诸族自从“有缗国”事件以后,纷纷背离夏桀,夏桀没有再往东的退路了。于是他就转过身来,与追击而至的汤司令做孤注一掷的最后一搏,这就是著名的“鸣条之战”,发生在鸣条(今河南开封地区)。《史记》:“桀奔於鸣条,夏师败绩。”《尚书序》:“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 
  东夷族一贯拥有优秀的武器装备,箭利矛强,从蚩尤时代就占着优势,一直使华夏族惴惴不安。从前“夏后杼”改进皮甲,目的就在防御东夷的利刃。夏的皮甲虽好,但夏桀的战士一路奔命,估计早把皮甲这样的重装备半路丢弃了,以求跑得轻快一点。于是,鸣条之战中,商族的六千子弟兵从士气到武器都占上风,附近诸侯国友军的支持也使他们春风得意。而夏桀在这一地区的铁杆属国早被商汤翦去。失去羽翼的夏天子只好孤身作战,逞其匹夫之勇。夏桀一手持矛,一手扬斧,双手挥动如轮,只身冲陷敌阵。四野的天云沉凝欲堕。
  夏桀颇以勇力著称,据说能双手拉直铜钩,两臂生擒犀兕(兕是母犀牛),神力冠于华夷。《帝王世纪》曰:帝桀淫虐有才力,能伸钩索铁,手搏熊虎。《墨子》曰:昔夏桀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勇力之人,生裂兕虎,指画杀人。《淮南子》曰:“桀之力,伸钩、索铁、推移大戏,水杀鼋鼍,陆捕熊罴。”夏桀厉害是事实,但下文对夏桀使用的武器是推测。虽然商族战士以骁勇犀利见称,但在夏桀的劈打之下,也纷纷倒毙,头破胸穿。夏桀身后还豢养着一班勇士,都能手裂虎豹。凭着他们出色的单兵作战能力,夏桀硬是在几千人的围追堵截之下血战突围,裹带着一部分亲属(据说包括妹喜女士)冲出险恶的矛林箭雨。这一场景使人联想起项羽的垓下之战,以二十八骑突围而去。
  这时,鸣条西边有汤司令拦截,东边是东夷之地,夏桀只好往南方逃窜,深入了非典病毒多多的荒障之地。他渡江来到长江以南的安徽巢县地区(有巢氏的老家,他发明了巢。在战争年代,燧人氏发明的火,经常烧掉那有巢氏发明的巢——鲁迅语)。巢地的人待在自己的巢里没招谁也没惹谁地过日子,不料战火烧到他们这里来了。夏桀在巢地,终于捂着伤口,死掉了。本段根据《帝王世纪》:“乃与妹喜及诸嬖妾同舟浮海,奔于南巢之山而死。” 他临死对妹喜说:“我后悔当年没有把商汤杀死在夏台监狱,结果自己成了这个样子。”(当初夏桀曾以威胁公共安全罪逮捕商汤,由于心慈面软又释放了他,跟项羽鸿门宴放掉刘邦差不多吧。那些历史上的最终胜利者往往属于狠角色,而不是我们儒家号称的仁者。当然这些狠角色在获得胜利以后,会有意识地希望别人把他们打扮成“德至矣”的仁者。所以,不是他们是仁者而使得他们胜利,而是他们胜利才使得他们变成了“仁者”。)依据《尚书大传》:“桀无道,囚汤,后释之,诸侯八译来朝者六国。” 
  在经历了十七位君主统治之后,夏朝终于灭亡了。如果包括中间有穷朝(Jr.后羿、寒浞)的四十多年,夏朝从禹至桀,共享国四百多年左右(前2070-前1600)。
      夏桀在临死前没有反省自己的错误,他只是懊悔从前疏于防范、过于仁义,两度放过了商汤。看来,鲁迅打落水狗的观点,还是值得夏桀学习借鉴的。对敌人仁义,是愚蠢的。“仁者无敌”这话,是骗人的。我想,项羽自刎乌江岸的时候,也是同样的感慨吧,鸿门宴的失算,遂使刘邦竖子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