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天子(五)


编辑:桐风惊心 [2009-12-8]
出处:http://xiaoshui.gkong.com
作者:潇水
 

纣王伐东夷的事,确实是事实。
  甲骨卜辞细致地记载了纣王进军东夷的路线,纣王所到之处还进行了田猎,获得虎豹兕象糜鹿狡兔的收获,这倒不是他贪玩,打猎可以弥补当时运输给养力量的不足,一支成千上万人的队伍总得想办法养活自己。战士们把战车上的马摘下来骑着飞跑(这比较适合打猎),马嘶鸣着,武士拿着矛奔走呐喊,飞箭如雨,连最凶猛的禽兽见了也为之心惊肉颤。经过一番追逐搏杀,猎物把车装满,其中不乏老虎和狗熊。日暮天黑,军士们在山林深处举行盛大的庆宴,篝火烧烤着喷香的野味,斟满大碗的美酒,歌舞欢乐之后是沉醉的酣眠。
  纣王的军队还起到了开荒除林,修桥铺路的作用,建设起了通往东夷的道路,为后代所沿用。可以想象当时行军之艰辛仿佛在美国西部丛林探险,这一工作也耗费着商王朝的财力。
  东夷的“人方”是纣王的主要征讨目标,人方恐惧地发现,商纣王军中出现了“象队”。这些大象被驯服之后用作进攻武器,是古代的坦克,象牙轻易戳穿人的胸膛然后把人抛起在空中。从大象脖子上居高临下地射击,也使商军垄断了空中优势。古书中说:“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经过几次战斗,东夷只好投降。纣王为了防止东夷再叛,将大批商军留在东夷地区戍守,飞廉是留驻东夷的主要将领。根据甲骨文卜辞,纣王先后三次亲自征讨东夷,前后跨度为十五年,每次都是亲自率兵出征,为期都在一年上下,可谓倾动全国物力,旷日持久。
  东夷人与纣王之间的三次大会战,一定来的异常惨烈,只是由于东夷人和商人都最终没能掌握政权,所以战争的细节淹没于历史,无闻于后世。
  长期的对东夷作战,消耗着商王朝的财富。商纣王虽然不断地成功暴揍东夷,但自己也累得气喘吁吁,口角不时流出一缕鲜血。在当时生产力相当低下的境况下,长期战争足以拖垮一个王朝。何况“商”还不算后代严格意义上的王朝,而只是一个盟主级别的大诸侯而已。纣王虽然在东线战取得胜利,但国力已经枯竭,无法应付西线的周人。这就是后人所说的“纣克东夷,而殒其身”。 《左传·昭公十一年》载叔向言“纣克东夷,而殒其身。”《左传》还有“纣之百克而卒无后”,就是说他兵力消耗太多,虽然获得了一百个胜利,最终还是把自己消耗亡了。
  我们有理由相信,周军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商王朝的灭亡,四分之三的“功劳”在于那些东夷人的撕咬。这就好比大明朝的灭亡,是先被李闯王长年折腾,掏干了它的躯壳,才轻易亡于关外的满清了。
  纣王亡于周人之后,东夷人气鼓鼓地说:“明明是我们斗垮了纣王,却被西边的老客先摘了桃子!”于是,东夷人与周人之间,随后又进行了三年角逐。最终,周人攥紧了中原大桃,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王朝。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前的动员大会上,照例进行了封建迷信的占卜活动。打仗讲天时地利,天时好不好,就是这乌龟壳和蓍草(念湿草)说了算。如果领导的意见、乌龟壳的意见、蓍草的意见、卿的意见,以及庶民的意见,全都一致,那就是大吉。如果蓍草的意见、卿的意见、庶民的意见,与领导不一致,那就要好好掂量一下了。天时,就是进攻时机。
卜了一下,天时却很糟糕,“大凶”。雄心勃勃的新兴王朝领袖们面面相觑,姜子牙老头儿当场耍赖,一边呸呸地吐唾沫,一边说:“不算数!枯骨死草,能知道什么凶吉!”于是命令集结在城外待命的部队拔营,进攻商帝国。据说还另有八百同盟国辅助出兵,担任配合作战。一千多年以后,前秦王符坚准备远征东晋王朝,占卜的结果是也大凶,他援引历史上武王伐纣的一幕,为自己充满自信的计划辩解。然而天命却真的狠狠捉弄了他,乌龟壳的预言使他在淝水之战把裤子都输光了。
   公元前1046年,西北高原风和日丽的万里长空下,一个新兴王朝在深厚积蓄了一千年基础上,站起在苍茫地平线上,浩浩荡荡的队伍,在一个忍者的儿子和一位世故老人的率领下,预备渡过黄河,把他们的龙旗插到几千里以东那个虚弱的旧王朝坟墓上去。
     就在这个时候,还多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插曲:一对老哥俩,从前避位跑到岐山来的俩大贤人,急急慌慌从养老院里追出来,抱住周武王的车辕,令人不解地说了一大段“子不可以背父,臣不可以叛君”、“以暴易暴”等等人间第一大道理。“杀一人而有天下,圣人不为也!”,他们说。子不可以背父,因为周文王最后是选择臣服于商纣王,周武王伐纣,是违背了父亲的政策,故有此言。臣不可以叛君,因为周武王是纣王的臣子。
     左手持黄铜大斧子,右手攥着白牛尾巴的周武王,给说哑巴了。《淮南子》曰:“武王伐纣,武王左操黄钺,右执白旄。” 又,此伯夷、叔齐故事依据《史记。伯夷列传》。是啊,爸爸一直标榜圣人,圣人也杀人吗?但他不是圣人,他是一个很武的人,回头示意左右,左右举起青铜短刀,往这两个罗嗦老头儿脖子上比划。姜子牙抬手说:“都是义士啊,放他俩走了吧。”
     大军带起滚滚遮日的黄土,从两个发愣的老头子面前碾过去了。老哥俩当然懂得,旗子上的图案,是龙,因为周人崇尚文采,商帝国则是虎,因为他们崇尚威武,而再辽远的夏代,旗子上是日月,因为他们崇尚光明。
     

点击查看大图
 
伯夷叔齐

     龙旗和虎旗的一场恶斗就要来了,他俩该站在哪一方呢?当然,不食周粟的两个倔老头后来以饿死首阳山的实际行动,向历史交上了他们的答卷。
     伯夷叔齐二三事:
     伯夷叔齐,劝阻周武王不果,遂去首阳山上菜薇而食,饿死不食周粟,因此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士。司马迁把给他俩的合传列在了列传的第一篇。不过,在这篇列传里,其实并未写出伯夷叔齐有什么高行,除了“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这样空泛的表扬。而他们谦让君位的事情,据著名学者梁玉绳指出,其实也不可信。那么司马迁为什么非要给他们树碑立传呢?
     我们不要忽视这个细节,在武王伐纣的动员大会上,蓍草和乌龟壳都认为进攻商帝国是大凶。这代表了当时周方国内的一种反对意见。占卜这个东西是替人说话的,它的结论是靠人来解释的。这说明周方国上下,有一股反对进攻商帝国的力量存在着,并且与周武王公开对立。伯夷叔齐不过是这种力量的冰山一角。而周武王和姜子牙,对这种力量采取了强硬态度。伯夷叔齐之采薇死,未必是他们本人的自愿,亦或是周武王和姜子牙迫之流放使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