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天子(十一)


编辑:桐风惊心 [2010-1-8]
出处:http://xiaoshui.gkong.com
作者:潇水
 

远古时代的中国,通讯、交通都不利索,技术条件上的限制,使得大周朝只能借助分封制来管理庞大的国土。周天子的弟兄们,各自封出去承包一块儿土地和人口,成为诸侯国。
  具体分封的仪式是这样的:周公或周成王造了一个大社,社的空场上面堆着五堆土:东面一堆是青土;南面赤土;西边白土;北边骊土;中央黄土。王室亲戚、战斗功臣以及伐纣中出过力的友邦领导人都团聚到这里来。将被分配到哪个方向的封国去,就从哪个方向的土堆里凿取一把,与中央的黄土混合一起,裹以白茅,送给他,作为分封的信物。这就是所谓裂土分茅吧。依据《尚书》:“天子社 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冒以黃 土。將封諸侯,各取方土,苴以白茅,以为社。” 接受了分封的亲贵、功臣或者“友邦”领导人们,也表示他接受了周天子的“共主”地位和未来的统一指导。
  诸侯领了土,跑到自己的封国上,也修建同样的社,定期祭祀。祭肉都是从周天子的社里取来的,是牛肉干儿。诸侯军队出征前,也要到社里领取牛肉干,回来后要在社里献俘。社这个东西,很快普及到基层,一般的城邑和村落都有自己的社,平时打官司也在社前听讼,老百姓节日里跑到社来喝酒聚会,这个聚会叫做“社会”,现在演变成了society的意思。总之社是个神圣而且热闹的地方,即便老鼠也赶来凑热闹。但你不敢放烟熏老鼠,怕一不小心失了火,把社给点着了,那罪就大了。所以“社鼠”,表示天子身边的大坏蛋,君王身边的幸臣,狐假虎威,你都不敢动他。
  鲁迅先生曾写过《社戏》,就是在社里演的戏吧,归来的路上还偷了六一公公的豆。
  还有一个建筑,与社往往挨着,叫做“稷祠”,是祭祀谷子神后稷的地方。阿Q先生糊里糊涂被人在土谷祠里捉去枪毙,这个土谷祠,大约就是供奉谷子神后稷的吧——可能把土地爷也一并在里边供了,所以叫土谷祠。
  稷祠,与社往往挨着。“稷狐”,表示稷祠里藏的狐狸,你也不敢拿水灌它。它跟“社鼠”是哥们。总之,“社、稷”两个建筑物,是国家的象征,政权的代名词,拆掉某诸侯国的社稷,再拆掉其宗庙(里面有祖宗牌位),就表示这个国家被灭了。一般宗庙在公宫东面,社、稷都在公宫西面。
     “稷狐社鼠”,有时也叫“稷蜂社鼠”,是稷祠里的一窝马蜂,同样也是不方便拿烟去熏它的。就是领导身边仗势作恶又难以除掉的坏人。而“城狐社鼠”,则是城隍庙里的狐狸,意思都是一样的。
     “社稷之臣”,则是褒义词了,譬如诸葛亮,专是指不是效忠于皇帝而是效忠于社稷(国家)的臣子。这样的不是效忠于某个人,而是效忠于其职事的人,在中国是最难找了。可以这样造句:社稷之臣与稷狐社鼠之间的斗争,总是你死我活的,结局往往又都是社稷之臣之死,因为稷狐社鼠繁殖的太快了,而社稷之臣繁殖的太慢了!所以很快就形成了社稷之臣死光了,而稷狐社鼠独占祭坛乐园的局面!
     这样的社稷能不完蛋吗。这大约就是中国古代无数个“社稷”,终于没有不被拆毁的原因了。
     
     周初分封制的好处可谓立竿见影,诸侯们感恩戴德,立刻给周人帮忙,从而保障了周公东征的胜利,以及未来周的长久安全。当然,二百年之后,开始造反,把大周天子架空的,也是这帮诸侯。
     周公因为功大,被封到山东鲁国,都城就在被他“践”掉的奄那个地方,不知道他到那里时是什么心情。而姜子牙则被封到了鲁国以北的齐国,这些都是原东夷的地方,被周人夺来了的。事实上,姜子牙本身就是东夷人,派他来这里,有点儿以夷制夷的味道。姜子牙到了齐国以后,以前把他休掉了的他的老婆,看看不行,又跑来找他了,要求复婚。姜子牙觉得好马不要吃回头草,于是没有客气,泼了一盆水,让她重新收起来。她明白了,羞愧地走掉。这就是“覆水难收”的成语故事。这也是“泼妇”一词之来由。
     除了这些功臣以外,还有当初追随武王伐纣的众多诸侯,据说有八百个,也都得了正果,被一一确认为各据一地的诸侯,好比孙悟空、猪八戒,在取经成功之后,都从不入品的鬼怪而册封成了自有洞府的神仙。他们当初追随周武王,多半也就是为了这一天吧。
     更有一些诸侯属于无功受禄,比如神农氏的后代被封到了焦(河南西部的陕县)——当时还真厉害啊,神农氏的后裔居然还能判定得出来呢?而黄帝的后代则被封到了祝(济南附近),尧的后代封到了蓟(北京大兴县,离我住处很近!),舜的后代被封到陈国(包拯“陈州放粮”的地方),大禹的后代封到杞(杞人忧天的地方,开封附近)。他们受封没什么讲究,全凭了一个好祖宗,但这也可见出周人的一种大襟魄!当时的统治者,其法统来自于祖先,凭着血统而让人民听他的话。“我的祖先后稷很有德,所以我现在应该当天子。”祖先有德,后代就该着当王当统治者,既然如此,那么,从前黄帝尧舜也很有德,他们的子孙不享福,合理吗?所以,把黄帝、尧舜的后代,也进行了封赐,原因就在这里。总之,尊重祖先和先王,是当时统治者的共识,因为法统来于自祖先。于是,黄帝尧舜的后代,也必然要受到了尊重,得到封赐。不光周朝是这样,后面到了战国时代,还保存着这种思想,所谓“三代之令王,皆数百年保天之禄。夫岂无辟王,赖前哲以免也。”——夏商周三代的王的后代,虽然中间有些坏蛋,但是照样保存了封国数百年,就是依赖了祖先啊。周人把商朝贵族也给了封国,其实也是一样的原因,因为他们的祖先商汤,也是有德的,后代不能不享福。另外,古代的蓟,在北京西南方向,即大兴县西南,不是如今天津辖区内的蓟县。
     这种分封制好处固然是大大的,缓和了不同部族之间的争斗(你不把它们各自的势力范围划分清楚了,就会互相掐),给地方以发展经济的自由度(诸侯是自治的),给不同地域文化各自持续发展的自由空间,容许了多民族个性文化的百花齐放,在此基础上才融合出伟大的汉文化。不同地区之间,文化也是有差异的。譬如齐和楚的文化,就非常不同。分封制容许了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和各自的继续发展,各逞其姿八九百年之后,最终通过秦统一六国而汇合起来,丰富了汉文化的内涵。这是分封制的好处。一个文明的起点,应该是以分封制作为适合它生长的环境。西方也是如此,希腊地区就是由很多的各自独立的城邦国家,汇合交融出璀璨的古希腊文明。而换了郡县制下,各郡县的各种体制和文化都比较单一、统一,难于创变。
  平常,诸侯各国自己养活自己,不给周天子增加负担,他们承认周天子这个“共主”,标志是定期派大夫到镐京进贡纳宝,战时则拱卫大周,还可随王军出征,打周天子想打的人。
  当然从人性角度来讲,他们不愿意老老实实呆基层当土皇帝。但是呢,由于诸侯国数目众多(据说有上千个,每个面积都很小,方圆不足百里,不到现在一个小县,现在的一个县的辖区,当时可能就有两三个诸侯国),闹事也多半是在国内搞内讧,或者小国之间互相掐,战争再升级,也不过是地方上的群殴,很难统一起来对抗中央。主父偃说上(武帝)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并且大周对他们的军队编制规模和活动区域,有严格等级限制。
  汉朝人借鉴了这种体系,汉武帝以及后面的刘秀等人当皇帝时都实行推恩令,把以前分封的大诸侯,细胞分裂似的,再分解成多个小诸侯,这样越分越小,鼓鼓囔囔地拥挤在全国版图里,没有力量对抗中央了,因此从宏观整体上看(比如说从月球上看),全国是安定团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