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傲诸侯(二)


编辑:桐风惊心 [2010-1-9]
出处:http://xiaoshui.gkong.com
作者:潇水
 

鉴于郑庄公是东周早期第一号强臣,我们不得不多查查他的简历。
  郑庄公的妈妈,是申国人(今河南南端的南阳地区)。申妈妈生产郑庄公的时候,郑庄公应该先把脑袋出来,结果他小人家一时惶急,大腿先迈出来了,特不顺溜,特卡,弄得申妈妈超疼痛,所以打小就不喜欢他,给他起名叫寤生(指倒着生),寒碜他。就像管戴眼镜的人叫“四眼儿”。 寤念“悟”。关于“寤生”诞生的上述记述,出自《史记·郑世家》。
  

点击查看大图

     申妈妈第二个儿子生得中规中矩,长大以后红嘴白牙,一表人材,不是“四眼儿”了。还特善于佩带着美玉走台步。 “身体协调性”也好了。申妈妈就怂恿孩子他爹说:“立二孩子当继承人吧,老二标致!”
     郑老爹——也就是东迁战斗英雄郑武公,当时正在病榻上准备不活了,听到媳妇突然提出这个要求,于是连死也不敢了。他把大臣们召集进来,反复强调,废长立幼不可以,会出乱子的,还是立老大寤生当接班人!
     大臣都表示听明白了,郑武公才高高兴兴地薨了。
     同年,寤生接班当国君以后,就是我们的主角郑庄公。(“公”,是人们对诸侯国君的称呼,而周天子则叫“王”。“公”死叫做薨,“王”死叫做崩。王比公大,崩比薨响!)
孩子爹不愿意废长立幼,照老习惯立寤生为世子。
     申妈妈向接班以后的郑庄公讨人情,请求给二小子也封个地方。这也是合理的要求,因为分封亲戚本是祖上的规矩。郑庄公想了想说:“那您觉得他去哪儿好呢?”
     “去制邑吧。”
     郑庄公心想制邑这个地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将来可以割据自治,你们可真会挑地方啊。
     郑庄公说:“制邑不吉利,只要不是制邑,其它地方随便你们挑。
     申妈妈说:“那就去京吧。”
     郑庄公想,京也是个大城啊。但他不好再说了,心想这样也好。
     于是把老二封到了京这个地方(不是北京)。老二踌躇满志到京赴任,人们于是叫他京城大叔(有点儿唐山大兄的黑社会味道)。 “封”不同于派去做官。“封”是把这个地方整个划归受封者世代拥有了。
     
     
点击查看大图

     
     乳臭未干、自视甚高的京城大叔到了他所管辖的自留地,心情就变得复杂起来了。京这个地方,是百雉之城,春秋时期的城墙,高一丈长三丈为一雉(雉是一个面积单位),百雉等于七百米的周长,合现在一所普通中学的面积。当时有规定,非国都的城邑,最大只能是国都的三分之一。国都则是三百雉,相当于一所普通大学。而周天子的国都,则是名牌大学,边长两千多米。
     (注:这都是“先王们”定的规矩,不许越制。城邑太大了,就会构成对国都的威胁。)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这里的国指国都,因为西周的许多封国也就是一个城圈子,城既是国,也是国都。《疏》云,周亦九里城,则公七里,侯伯五里,子男三里。
     京的实际情况,已经超出一百雉了,大于一所普通中学,达到重点中学了。当时大夫祭足就反对:“这么大的城给了他,他在那儿闹事儿怎么办啊!”所谓“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城太大了,就会构成对国都的威胁。京,位置在今河南荥阳地区,是一个古代城邑。
     “我妈妈要求的,我有什么办法。”
     “不能光听您妈妈的。我建议,把他放到一个小一点的地方去(有些非国都的城邑只有国都的五分之一、九分之一,那就是小学和幼儿园了)。让他在幼儿园里,他就闹不起来了。”
  郑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你等着看吧。”《左传》: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出典就在这里,如今这是句正义凛然的成语,而当初郑庄公在创造它时,其老谋深算的内心,却是祭足大夫所一时猜不透的。(郑庄公有“养祸”的意思,给弟弟一个大点儿的地盘,让他闹,等他闹大了,够定死罪了,再跑去收尸。)
     不过,大夫祭足是个很聪明的人,他立刻就不说话了。
     京城大叔查看了自己的京城,心想这么大的城,不闹独立真是浪费了。于是他就有了裘千丈的味道,闲极无聊,异想天开做梦当他哥哥裘千仞。但是感觉力量还不足以,就要求西鄙、北鄙两个郊区镇一级领导人也虚线向他汇报。俩镇领导人不知所措。
  公子吕比大夫祭足傻,看了京城大叔这些蠢蠢欲动的不忠举动,实在忍不住了,就劝郑庄公说:“您如果想让老二当太阳,您就及早下岗;如果您没这意思,就尽快控制住他,如今老是拖着,老百姓就产生二心了。”
     郑庄公觉得老百姓产生二心好,他手揪着黑短的胡子说:“不用管他,如果灾祸在前面跑,他会自己追上的。”《左传》:无庸,将自及。
     公子吕不明白,回家思考去了。
     观望了一下,见大哥没什么反应,京城大叔就把两个郊区镇子都收归自己了。两个镇子领导得不到上边指示,只好依了。二十年间的时间里,这位京城大叔的势力扩张到了东边七十公里处的延津地区。最后“裘千丈”雄心发酵,招兵买马、修缮兵甲、扩充战车数量,积极进行战争准备,还和都城的申妈妈暗中联络,说好某月某日大兵杀到,申妈妈就开门献城,把大哥一举逮捕在酣睡的床上。
  等京城大叔已经在错误的道路上滑入彻底的深渊,再蹿不上来了,他大哥郑庄公历叔京城大叔的罪恶,发出二百乘正义之师,鸣鼓而攻之。郑都城位于河南新郑,河南省最中部。按《史记》记载,京城大叔已经发兵去攻打郑都了,造反已成既成事实,罪证如山了。而《左传》上尚未发兵,只是约定了发兵日期。这里,从《左传》的说法。
  不知天高地厚的京城大叔跟大哥对了一掌,哇,好烫!大哥的铁砂掌烧得跟火炭似的!见了阎王的京城大叔这才掉泪,给败兵裹着没命地逃,钻到了邻居一个叫共的小诸侯国。他大哥猛追穷寇,京城大叔一看没辙了,只好望着天空,哭着鼻子自己了断了。京城大叔的结局,有两种不同的说法。给《春秋》作传的《左传》说是被杀死了,而同样给《春秋》作传的《公羊传》则说出逃了,没有死。
    
  (注:京城大叔这人,确实是个大帅哥,难怪他妈妈喜欢他。而且老百姓也喜欢他,《诗经》的《叔于田》一诗记述了老百姓对他的歌颂:
  “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这是描写京城大叔在外面田猎的。说京城大叔“洵美且仁”——洵,是讲信义,美,是漂亮,仁,是爱人。和这个风度翩翩、洵美且仁、神采飞扬的美公子相比,一巷的男女老少简直可以忽略为尘看不见了,所以说“巷无居人”。后面又写道了“洵美且好”、“洵美且武”,都是夸京城大叔的。《诗经》说:京城大叔不义而得众,国人爱之,故作此诗。
     “洵美且仁”这样的超级好词,在整个诗经中只用过两次,一次就给了京城大叔。
  对于这样一个漂亮而且人气值超高的弟弟,郑庄公如果平白无故地杀死他,国人们一定重重非议他。于是,郑庄公有办法,他故意把京城、西鄙、北鄙这些地盘给弟弟,培养他私欲不断扩大,使他有能力造反,也敢于造反。等弟弟终于造反了,队伍拉出了京邑,反迹昭然于天下了,自己再名正言顺地发兵诛灭他。这种欲擒故纵的把戏,唉!真狡猾啊。——但,这样杀弟弟,天下人谁也说不出什么反对意见来。大家都认为郑二弟造反在先,自作自受。而不如此办的话,郑庄公恐怕永远没有理由和机会杀死自己的弟弟了。那么弟弟作为君位的潜在竞争者,就会一直让他不安。读者中有欲杀弟弟者,可以留意焉(有这种需求者恐不多)。或者,办公室里欲挤掉竞争对手者,亦可略学习郑庄公焉。
  郑庄公这种“养祸”的把戏,蒋介石也经常临摹,比如蒋介石对于他所看不顺眼的地方派势力,就会派人去那里,故意怂恿他们去劫军火、犯错误,等他们真去劫了军火了,自己就得了理由,再名正言顺地去讨剿并收编之。李宗仁下面的一支部队,就是这样被老蒋收编的。我认识一个女生,打算跟她男朋友分手,又怕舆论指责。于是她就故意怂恿那个男生泡妞喝酒,还撒泼气他使他来打她。等大家都知道他不是“好人”了,于是她就有了分手的舆论支持,高高兴兴地跟他分手了——她也是有郑庄公之风的,堪称“女郑庄公”!) 

  
  接下来是如何处理叛乱者的母亲,也是自己的母亲申妈妈。公私分明的郑庄公把刚刚失去二儿子的申妈妈打入颖城冷宫,用女警察看着,不许出来,并指天设咒地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意思是这辈子不要让我再看见你。谁让你想帮着二小子杀我呢!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意思是,在咱俩都死了之前,不要再见面了。
  申妈妈没有像后代宫廷斗争失败的节烈皇后那样,把自己的脖子升到冷宫的房梁上去。她认为赖活着还是比好死好,坚持维护生命这个奇迹。
  一年以后,郑国边境上的一个年轻小官儿,名叫“颖考叔”的,出场了。
  当时物种多样性非常丰富,颖考叔从边境上捉到了一只稀奇古怪的愣鸟,乔模乔样地献给郑庄公,当作稀罕物。按照礼仪,郑庄公要留他吃饭,席间问他:“你这打的是什么鸟啊?”
  颖考叔说:“主公,这是山鸡。它小时候吃妈妈捉来的虫,大了反过来啄妈妈。最不是玩意儿了!”(大约是山喜鹊吧。山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不认娘。)
  郑庄公有点不自在了,觉得自己不孝顺娘,好比就是山鸡,是禽兽一般的东西。这时候颖考叔又对服务生说:“你拿两个餐盒,把我这份儿饭里边我特意没吃的肉(当时是分餐制),打包。我要带回家,给我老妈吃。”
  郑庄公仰天长叹:“你还有老娘可以孝敬,我贵为诸侯,反不如你。”
  在颖考叔的这种诱导下,郑庄公有意饶了自己的老妈了。可是,“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话已经说出去了——古人很重视誓咒的,发的誓都被雷公爷爷录了音,说话不算要遭劈。
  有办法的颖考叔领了一个民工队,在宫院里挖地道,直通冷宫,黄泉水也冒出来了。然后郑庄公从地道去和玉容憔悴的妈妈相会。
  母子俩在黑乎乎像地下歌厅一样的隧道里相见,重归于好,并且各自做了到此一游的诗,儿子说:“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母亲说:“大隧之中,其乐也泄泄。”(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次男女卡拉OK对唱。当时的诗歌都是唱着念的。)
  就这样,在这个地下室里诞生了“融融泄泄”的成语。可以这样造句:宾主之间融融泄泄,就两国关系展开友好讨论。
  
点击查看大图

  这次,颖考叔可露脸了,他无意之中给中国人树立了伦理学的榜样:长辈再有问题,做儿子的也要孝敬。当时的君子都称赞他“纯孝”——不但自己对自己的老妈孝,还推己及人,帮助郑庄公也孝——真是孝的热心达人了。名不见经传的颖考叔,因为这件事就上了《春秋》的经和《左传》的传,算是名见经传了。两千五百年后,到了“以孝治天下”的“我大清”,小孩们念《三字经》,开篇就是“颖考叔,至纯孝”。一个不知埋在哪里已经变成了化石的古人,他的名字在两千五百年后还在被一群群陌生的孩子们用莫名其妙的口音念来念去,也算是荣幸之至了。 “长辈再有问题,做儿子的也要孝敬”,潜台词就是,上级再有问题,作下级的也要拥护上级。下级要无条件服从上级。“我大清”“以孝治天下”,其用意,也就在这里了。<BR>   从小念熟了“颖考叔,至纯孝”的人,长大就会性习成自然地服从于君父。这样,劝“孝”居然可以成为“治天下”的国策,也就不足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