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国二姬(二)


编辑:桐风惊心 [2010-1-9]
出处:http://xiaoshui.gkong.com
作者:潇水
 

全盘“周”化以后,严格刻板的周礼在鲁国大获流行。而其往北的齐国却是另一个景致。
    姜子牙因为功勋盖世,被封到了齐国。位置在山东偏东北部,都城是临淄。齐国走上了姜子牙式的武人治国路线——不热衷于礼仪,而务实干。他发掘有一技之长的专家,重用能人,不拘一格地大力搞活经济,治理盐碱地,开发渔盐,鼓励妇女织造,刺激器皿手工艺生产经营,引导商朝遗民发展商业以补充农业的局限,国力开始蒸蒸日上。并且保存了东夷人的尚武风格,不停地欺负南面的鲁国。后来齐国这里出了个大能人管仲,鲁国那边出了个大圣人孔子,正是良有以也,毫不奇怪!《汉书·地理志》:“太公以齐地负海澙卤,少五谷向人民寡,乃劝其女工之业,通渔盐之利。”
    一般来讲,武人在军队里往往养成这样的思路:立功受赏,计功提拔。所以,姜子牙治理齐国时,强调立功做事,重用有功之人,像上文所述,也就不足奇怪了。
    姜子牙听说周小公花了三年时间去办“磕头训练班”,就叹息说:“鲁国将来恐怕要北面而事奉齐国了吧!我在齐国搞礼仪建设,才只花了五个月,然后就投入精力去搞经济建设了,而他却搞了三年。我尽量简化大周的礼仪,以顺应东夷的民俗。礼仪啊,如果太繁复了,民众就会与当权者疏远。而平易近人,民必归之!”
    姜子牙不借重礼仪,但他也有支配民众的办法。当时齐国东海上有居士两人,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自己掘井而饮,耕作自食,不求于别人,徒然得到清高的美名,却被姜子牙派人杀死。周公听说以后,马上派人说:“那两个人是贤人啊,怎么把他们杀了?”姜子牙回答说:“这两个人不朝天子,不友诸侯,掘井而饮,耕作自食,无求于人,我们就无法用爵禄赏罚来劝禁他。他们名显于齐国,带了很不好的头,使得人们都不看重政府的爵禄刑罚,政府就没招了,这样徒有虚名的贤人必须诛之。”姜子牙想用爵禄刑罚去调动人民作事立功,而不是礼仪教化。这是法家的思想。这段故事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从姜子牙的这个观念上看,显然,他有了后代法家的思想。而周小公,以及他爹周公,则是儒家了。
  姜子牙和周公,虽然路子不相同,但俩人是好朋友。有一天,在研讨会上见面了。当介绍用人经验时,姜子牙说:“我在齐国的国策,是‘尊贤上功’(重用能人,做事立功),一定是能力强,能办事立功的人,才可以重用为官。” 
  周公说:“我儿子周小公,在鲁国的国策是‘亲亲上恩’,也就是用人以亲,讲求亲情,把亲戚都封了官。对这些亲戚官还要讲求恩遇,而不讲督责。这样就不会有人反我儿子了。” 意思是,鲁国国君下边,占据各路要津的,都是国君的亲戚、亲信,平时国君又对他们百般恩遇,故不会反国君,国君的宝位遂可以坐稳。而且下面的人还都被《周礼》洗过脑,有着讲求礼仪秩序的奴才性,那国君的位子就更安全了。
  姜子牙说:“鲁国这么搞,自此必销弱矣!”
  周公反讥说:“鲁国虽然会销弱,但齐国未来的君位必将也不归你姜子牙家族所有了。”果然,鲁国后来确实如姜子牙所预言的,一直软弱困乏,勉强自存。齐国这边,重用贤能,日益强大,以至于称霸诸侯。但是齐国这些能力强的人,胆子也大,敢于上侵君权。最终姜子牙的后代被“大能人”田氏篡了权,一如周公所预言。这大约是解放思想、重用能人的后果吧。本端据《吕氏春秋》:“吕太公望封於齐,周公旦封於鲁,二君者甚相善也。相谓曰:‘何以治国?’太公望曰:‘尊贤上功。’周公旦曰:‘亲亲上恩。’太公望曰:‘鲁自此削矣。’周公旦曰:‘鲁虽削,有齐者亦必非吕氏也。’”
     
  周小公利用刻板的周礼把鲁国搞得思想统一,安定团结了,这是好事,但也丧失了变革进去和竞争的精神,最终国弱力乏,一直被外国诸侯欺负,不死不活地。而姜子牙在齐国解放思想,重用能人,经济武力皆强大,一度成为霸主。但由于思想太解放了,没有周礼思想的束缚,能人们犯上作乱、政治动荡也频频发生,最终被“田氏”篡了权,一如周公所预见的那样。
  
  所以,要么求稳定(像鲁国),要么求发展(像齐国),这两者是一个矛盾。纵观中国的历史,总是牺牲后者以求得前者的为多,我说得没错吧。齐鲁两种鲜明对立的意识形态和治国策略,很有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