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哉强齐(八)


编辑:桐风惊心 [2010-1-9]
出处:http://xiaoshui.gkong.com
作者:潇水
 

鲁国的事情闹得这么乱,国际宪兵齐桓公当然激动起来,齐桓公发出兵车,准备积极干涉别国内政。齐桓公说:“鲁国连死三君,君位至今空虚,需要外力来制止鲁国的政治动荡了!”
  于是,齐国维和部队遂开进鲁国曲阜。
  管仲还命令维和部队司令说:“如果鲁国众公子中,有贤能仁义之才,就立为国君。如果没有,就由国际代管,把鲁国夺了来。”
  在这危机时刻,鲁庄公另一个小妾的儿子(也不知道他到底有多少小妾),谒见了齐国维和部队司令。该公子说话有条有理,神气无喜无怒,态度无可无不可(跟现代领导干部差不多)。齐司令觉得无隙可乘,只好确立此人为鲁僖公。
  齐国部队呆在鲁国,客观上起到了遏制鲁国无政府状态进一步恶化的作用,民众打砸抢活动被制止(当然这是我的估计,以鲁国那样“讲礼”的国度,民众当不至于打砸抢吧)。不久,齐军撤离伊拉克,对不起,撤离曲阜。
  这件事情,史称“存鲁”,齐国确立了鲁国新的继承人,制止了鲁国内乱,做了一件国际好事,这是齐桓公能称霸的另一个历史资本。
  鲁僖公背后有齐国人撑腰,鲁国国内安定下来了。躲在莒国的庆父看见了,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个有贼心也有贼胆但是没有贼路子的人。他怎么忽视了拉拢齐国外援这个不俗的力量了呢!要想在搞国内政变,必须有国外外援啊!没有霸主(譬如美国)的支持,你想颠覆本国现总统,怎么可能从容实现啊!
  后悔也没有用,庆父呆在莒国,为了保命,就大力贿赂莒国领导人,以求长久被收留。与此同时,鲁国人也拉拢莒国,往莒国送去更重磅的糖衣炮弹,要求莒国驱逐庆父。莒国领导人乐了,比较了一下炮弹的重量,看见庆父的炮弹小,遂对庆父下了驱逐令。庆父只好往齐国跑(他准是疯了!干吗去齐国)。
  果然,庆父在齐国边境上碰了大钉子。没有获得入境签证的庆父,遑遑如丧家之犬,带着老小,在泰山南面的汶水河畔,齐鲁交界上,临时安家,住下。 
  鲁国公子鱼从齐国出访回来,正好在边境遇见庆父。庆父这时候穷途末路了,就请公子鱼拉兄弟一把。毕竟是小时候一起长大的兄弟,公子鱼答应回头见了鲁僖公给庆父求个情,放一条生路。庆父的失败,根本原因是失去了齐国霸权国家的支持以及国内民众的拥护。
  鲁僖公耳根比较软,准备饶庆父一命——这也是鲁国一贯“亲亲尊尊”的老例。鲁国照顾尊长亲旧“亲亲尊尊”的文化起源于从前的周小公,并孵化出未来的孔子和和气气的儒教,在中国发扬光大。一直到了明朝,《西游记》上如来佛祖身边的人、兽,下界为妖为虐,回来都只受薄惩,这就是儒家提倡“亲亲”原则导致的,都反映了当时的人间政府,是对亲近之人讲情面,刑不上大夫。但是鲁僖公的四叔“季友”(参见上图)不同意,他说出了那个掷地有声的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他认为:庆父弑君杀侄,罪大恶极,不惩办庆父,将来后人就无法引以为戒。他交待子鱼我们可以给庆父面子,让他自杀。如果庆父肯自杀,我们还可以保留他儿子的贵族地位并得到庆父的封邑。
  公子鱼返回境上,不好意思把这个坏消息告诉狼狈不堪的庆父,就站门外号啕大哭。庆父听见了,就全明白了,于是找了俩人帮忙,把自己勒死了。
  庆父一死,鲁国自然也就没“难”了。鉴于庆父下场也够让人可怜的,而且毕竟庆父是鲁庄公的二弟,鲁国出于一贯“亲亲”的原则,对庆父的儿子们备加体恤,不但免死,还承袭了庆父的封地和贵族身份,称“孟孙氏”。鲁庄公的三弟叔牙,事庆父的同谋,被季友用鸩酒毒死,基于同样的体恤亲戚原则,他的儿子也受了封,称为“叔孙氏”。鲁庄公的四弟,力挽狂澜的大功臣季友先生,则得到了汶阳之田和费邑这两大块肥地,儿子则封为“季孙氏”。
  孟孙、季孙、叔孙三氏,从辈份来讲,都是鲁桓公的孙子,故史书上称作“三桓”。三桓家族一直经营下去,行市渐好,越来越有钱,后来变成了鲁国的三大私门。“三桓”作为三个说一不二的牛气家族,势力膨胀,终于架空了可怜的国君,瓜分了国君的权力,使得鲁国国君成了周天子一样名存实亡的东西。这是鲁国“亲亲尊尊”的后果来的,该!谁让他乐意照顾亲戚们来着。三桓之中,季友的季孙氏势力最大,因为季友受封了汶阳之田与费,最肥大。看来,从前的功臣季友,后代则成了国家危害。功臣的后人,不侵销之,将无行。
  
  孔子就是生活在三桓欺君的时代,他描述一百多年前的庆父弑君案时,尽量使用中性字眼,不责备庆父,所谓“讳莫如深”,这是给庆父也是给鲁国遮丑,同时也反映着鲁国人讲亲情、法外开情的老例。儒家的这种“亲情仁义”观虽然舒服,但不是好事——对亲戚亲,就会任人唯亲;对不同亲疏的人采取两套惩罚标准,就会乱法,法治松弛。一意照顾亲近的人,让没有当官能力的凭着关系近、凭着与你亲近,就也当了官,一旦犯了错误(如庆父这样)也只作薄惩,这样的国家不可能强大起来。事实也确实如此,鲁国一直是不死不活的,守着周小公、孔子的“亲亲尊尊”的原则你好我好地鬼混,后来终被楚国灭掉了了事。
  
  关于庆父的情妇兼同谋者齐国囡囡,齐桓公认为她危害了鲁国,就把她诱回齐国,责令自尽,尸体送回鲁国后被鲁僖公安葬。这个齐国囡囡死得让鲁国人心情沉重,于是管她叫“哀姜”,表示对她的哀怜。鲁国的老学究们在《春秋左传》中说,“齐人杀死哀姜,为已甚矣,女子,从人者也。”意思是,女子是附从别人的,对自己的行为没有能力负责,所以对行为的后果也就不必太负责,齐人杀哀姜,有点过分了。唉,这是歧视妇女来的!
  在这一次鲁国政权父子交接的程序中,齐桓公派兵制止了一场内乱,存鲁有功,并且大义灭亲,缢死侄女哀姜,为当霸主,又挣下了一个政治资本。
  
  (注:齐桓公为什么要处心积虑当霸主呢?当霸主有什么好处呢?呵呵,这就要问问美国了。
  当霸主,首先,可以保证自己的国家安全。周边都是一些臣服于他的盟友和小弟,他的领土和国民安全可以获得保证。霸主想打谁(比如齐国后来要打老楚,因为老楚的崛起威胁了他的霸主地位),霸主下面的诸侯们需要发兵赞助,至少要允许他的大兵借道通过。就像美国打伊拉克,欧洲许多国家都要帮忙出兵,还腾出空军基地,供美国的飞机起落。这些霸主下面的诸侯们,还可以起到拱卫霸主领土安全的作用,平时还要送东西孝敬这个霸主。在经济发展方面,也会给霸主带来事半功倍的利益。
  当然,作为霸主,齐桓公也要为诸侯们增值,学雷锋做好事,这是霸主的职责,就像黑帮老大需要罩着自己的小弟一样,不能光白受小弟们的孝敬钱。
  每当遇上哪个顽皮的诸侯国君嬉皮笑脸,把内政搞乱了,或者虐待人民,出兵欺负别的国家,齐国就会自视国际宪兵,立刻调解、干预,去排忧解难或者出兵干涉。譬如它帮助燕国反击山戎的侵袭,赠送五百里土地给燕国,以及安定鲁国内乱,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霸主在处理这类国际事务中缺乏能力和公正性,他的霸权地位终有一天就会松动(大家就不再拥护他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霸主并不敢为所欲为,霸主与下面诸侯们的关系,也不是单纯的单向掠夺和压迫。霸主与下面的诸侯们,是一种责任和义务的相互交换。
  霸主的存在,还是有利于国际秩序的正常稳定,以及整个诸侯集团的共同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