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公之恨(五)


编辑:桐风惊心 [2010-1-9]
出处:http://xiaoshui.gkong.com
作者:潇水
 

太子申生在曲沃一死,接下来就是重耳和夷吾了。骊姬又出面诬告重耳和夷吾都参与了祭肉撒毒事件,晋献公非常乐意相信这一无证据指控,准备采取行动。这两个公子都不傻,闻风就跑。重耳逃到蒲城,夷吾则逃至屈城,产宝马的地方,屈产之乘。在那里忐忑不安、一夕三惊地等消息。
  晋献公见两个儿子跑了,就派出大内高手“寺人披”到蒲城追杀公子重耳。
  寺人披是宦官,不过早期的宦官未必百分百都去势,但寺人披是真去势,他自称“刀锯之余人”。“寺”字的“寸”,就是手拿小刀的样子,是他挥刀自攻的写照。公公寺人披是山西第一武林高手,比后来的王重阳、丘处机和张三丰(都在过山西),辈分要高两千年。寺人披藏在宫里昼夜研习葵花宝典,一双鹰爪练得比海公公猛厉十倍。
  寺人披接到旨意,要抓重耳人头复命。寺人披喋喋连声怪笑,施展绝世轻功,连蹿带纵,奔蒲城抓过去了。重耳的死党——舅舅狐偃,事先得知消息,飞来通知二公子重耳速速避招。
  重耳哆嗦了半天,最后深呼吸两下,然后说:“我爹爹命人来杀我,当儿子的不能抵抗。”狐偃心说:您倒是想抵抗,可就凭您的花花公子掌,也得行啊。
  重耳说:“我命令,谁敢跟来人交手,死罪。现在我宣布,逃跑!”
  正这时候,外面呜呜狂风大作,两公里外寺人披把一串尖利刺骨的鬼啸直送进重耳一党的耳朵眼里。 
  “妈呀来啦,快上墙!”——狐偃喊。
  话音刚落,寺人披黑爪已直抓重耳天顶,重耳扑通仰面栽葱倒在地上,旁边四个侍卫飞身来救,合八掌齐声接寺人披一招。重耳喊:“不许接招——!”没等嘴闭上,霹雳噗噜八只人爪子都掉重耳脖子上了。刚要大叫,又有两个侍卫架起重耳就往后撤。狐偃这时候已经爬到墙头上了,使劲拍墙示意。众人死命把重耳挤在圈中,往墙头上托。重耳就听见圈子外边,咯吱咯吱无数人脖子被寺人披拧断的声音,吓得都不知道害怕了,俩腿更是使不上劲,迈不动。
  终于,在众人双手的说服教育下,重耳的腿像面条一样上了墙,一条腿骑跨在墙上。寺人披突出死人堆的阻挡,一跃而起,单鹰爪逮住重耳的左手袖子,咦地一声使用“”字决往下坠。重耳身子跟着一歪,电光火石之间,狐偃挥剑砍去,重耳袖子齐刷刷斩断。
  寺人披抓住一截袖子飘然下坠,落地一看,却是空的。刚要拧身再上,就发现有一百个人一起扑上来,拖住了他的左脚脖子,另外一百个人,拖住他的右脚脖子。很多后面的人够不着他脚,就抱住前面人的脚。寺人披看这么多人给他抱脚,从来没有过,感觉很爽。爽了一会儿才明白自己应该往上蹦,刚试图往上一蹦,就像掀起一张沉重的渔网,蹦不了三尺就被坠下来了。
  寺人披被气得哇哇大叫,双掌拍出,像剁饺子馅似的一通猛砍。狐偃乘机在墙头背起重耳,翻身跃墙,撒丫子一口气跑到天亮。
  寺人披把重耳的侍卫全部剁成饺子泥之后(估计够半城人吃半个月的),看看重耳没影了,大喊晦气,灰头灰脸地捏着半截空袖子回去复命。
  重耳和狐偃在边境上一商量,决定向北逃奔翟国。“翟”通“狄”,翟国是狄人建立的国度,也是重耳的妈妈家,重耳的妈妈就是狄人,叫大狐,狐偃则是大狐的弟弟,所以重耳应该管狐偃叫二舅,不过俩人岁数差不多,重耳这年43岁。
   老哥俩奔到翟国,狄人一看,呦嗬,这南边的蛮子来啦,欢迎!(他管人家叫蛮子)。
   从此,我们的二流子重耳,开始了他漫长的流亡生涯。(对不起,说二流子没有贬义,他行二,又是流浪公子,简称二流子。)
   
   翟国在山西中部,寺人披追杀重耳,是史料明确记载的,但寺人披的超强武功,属于潇水的搞笑化处理,特此声明。
  这里有一个插曲还没有说。在扳倒太子申生之前,先需要剪掉申生的副手,那就是大夫里克。里克是“假虞灭虢”时期的统兵首领,一直在军队中追随申生,是“太子申生帮”的。晋献公从前派太子出征,大夫里克提意见,说太子应该监国,不能外出,显然跟太子一条心,必须把他搞定。
  于是骊姬派了一个宫廷歌手——优施,预备用其海妖一样的歌声,去做里克的统战工作(为了儿子的前途,骊姬还特意跟优施还睡了几觉。)此据《左传》,又据《国语》:“公之优曰施,通于骊姬。”通就是上床。当时的戏子胆子真大。
     里克,从名字上看,像个外国人名翻译过来的,模样估计是高鼻子,长脸条,衬衫熨的笔直,大高个子。
  优施进到他家,就说:Hello, How are you doing, Mr. Lick.
  里克也回答:Pretty well, any new songs for me today?
  优施:Yes, Please stay tuned on the hit FM。(Oh, No,说错了)。然后优施就利用言谈无忌的戏子身份,唱了一段儿小曲儿,歌词是:“暇豫之吾吾,不如鸟乌。人皆集于苑,己独集于枯。”优施的这个歌词依据《国语》。
  里克听不出弦外之音,但是觉得歌词别有所指,就问:Well, terrific, but what do you mean though?
  优施就放下吉他,坐下来,告诉里克说,我唱是,您啊,还不如鸟乌聪明,鸟乌都知道择茂树而栖,而你里克却栖在枯木上。
  里克不明白什么是茂树什么是枯木。优施回答说:“奚齐的妈妈骊姬贵为夫人,最受老爷子宠爱,这岂不是茂树。而申生的妈妈早死了,申生最招老爷子烦,这岂不是枯木? ”
  里克听完之后,忧闷良久,承认自己吊在枯木上是不识时务,但又不忍背叛申生,故而采取“中立”态度(“中立”一词的出处),终于导致太子申生落难。《国语》里克:“中立其免乎?”其中优施还警告说:“主公已经决定与骊姬合谋,杀死太子申生了。”在这里,优施不单单是拿骊姬的熏天势力压里克,而是明明白白地道出了晋献公的态度,他是代表晋献公、骊姬两个人来出来谈话的。更证明了晋献公与骊姬在杀申生一事上是同谋关系,而不是后者完全欺骗着前者,私下搞动作。
     既然谈到宫廷歌唱家优施行,就得多说两句山西的说唱艺术。就像巫风炽热的楚国人喜欢表演舞蹈一样,山西人喜欢唱戏。山西出土的戏曲文物占全国的80%左右,元朝的关汉卿一说就是山西解州人(关羽的老乡),还有“元曲四大家”的白朴成也是山西人,首创《祝英台死嫁梁山伯》的就是他。
     我曾经在去五台山的弯道上,听长途车里不停地放戏文,有个老汉哼哼呀呀一个字也不懂。据说山西晋剧戏种有50多,蒲州梆子、晋北道情、晋中秧歌,还有民间驱傩、赛戏、《斩旱魃》都很有名。山西人爱唱,春秋时代的晋国士大夫讨论国事,都爱唱一段《诗经》来表达政见,“声音之道,与政治通”嘛。
  据说,最早的音乐是朱襄氏创造的,那时候天下经常刮风,阳气过盛,万物散落解体,果实不能成熟,所以他创造五弦瑟,用以引来阴气,安定众生。后来葛天氏手持牛尾,踏脚歌唱,是淳朴的乡村音乐。《吕氏春秋.仲夏纪》:昔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畜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命士达作王弦之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吕氏春秋》: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周武王灭掉殷纣以后,在大庙献上俘虏,禀报斩杀的人头数,令周公创作了“大武”乐。周公讨伐东夷以后,又创作了“三象”,都是正经好歌,都是政府音乐,整齐有节的德音,寓含着父子君臣的纲纪,需要穿好大礼服去听的。这些歌颂周文王周武王(西方红,太阳大,西边出来个周武王)的政府样板音乐,号称雅乐。
     但是政府音乐沉闷烦缓,演奏起来唉声叹气,实在使人不耐。这点,去问问孔老夫子就知道了。他老人家研究大韶的时候,三月恶心得吃不下肉去。
     到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大家都不爱听“大乐与天地同和”的政府颁定音乐了,改听流行的“郑卫之音”,靡靡小调,听了非常之爽,但是老想听就会贪婪、嗜欲,随后就要干卑鄙下流、犯上作乱的事,淫邪放纵、奸佞欺诈都跟着来了。所以最好听政府乐曲,是最保险的,可是大家偏都听得上瘾,上至公卿,下至黎民,都会小妹小妹地学两嗓子。 “郑卫之音,淫于色而害于听”,可能属于丝竹之声,吹拉为主。
  这种风气从河南也从河南的郑国卫国影响到山西,山西出了一对“羽泉组合”——枪、石两个乐人,唱得非常火,(从名字上看,应该是最早的摇滚乐队),战国的赵烈侯是“枪石组合”的严重的歌迷,甚至还要赐这俩人万亩封地,最后被板着面孔的大臣力劝方才作罢。据《史记·赵世家》:“郑歌者枪、石二人,吾赐之田,人万亩。”
  山西的女歌星也灿烂夺目,最佼佼者要算战国时的韩娥,韩娥跟王菲差不多,在老家总唱不红,后来流落到齐国,一下子红得发紫,她的演技,号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她在齐国城门雍门外开演唱会,当她“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当她“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卞舞,不能自禁”。韩娥的歌声感染力强到这个地步,I 真服了her 了,艺术魅力大到毛骨悚然,可惜这个卓越的歌手没有留下一张CD,不过当地人把她的风格继承下来,创造了“喜歌哭”,至今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