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践土(十四)


编辑:桐风惊心 [2010-1-9]
出处:http://xiaoshui.gkong.com
作者:潇水
 

晋文公也许是巨蟹座的,这个星座的人一旦受伤害,失了恋什么的,久久不能释怀。晋文公重耳在那场著名的自虐游期间,曾先后被卫国、曹国、郑国“伤害”过。于是他把这三个国家列做了邪恶轴心国,准备对他们进行秋风扫落叶般的报复。
  首先说曹国,1号邪恶轴心国家。当年重耳流浪经过曹国,曹共公曾经偷看重耳洗澡,并且拍掌而笑。到了城濮之战前夕,晋文公沿途攻破了曹国,把曹共公捆起来,当着曹国三百家大夫的面数落他,然后关进监狱。
  曹共公被抓在监狱以后,非常浪费粮食,于是晋文公想干脆杀了他。不料,晋重耳这时间却突然闹了病。曹人抓住这个机会,拿出红包,塞给重耳的医生。医生接受了贿赂,于是瞎分析病情道:“重耳先生,您不应该废曹共公的,因为都是姬姓的兄弟国。灭了兄弟之国属于无礼。您看上天都因此给您降下灾病了。”
  我们说,如果古人有比现代人老实可爱的地方,那就是古人怕天。他们觉得闹病都是上天对于他失德行为(if any)的惩罚。重耳怕天,也怕死,于是只好恢复了曹共公的君位。但还是把曹国的很多土地给分割了,就近给了拥护重耳的“不邪恶”国家,譬如宋国。
  
  现在说卫国,2号邪恶轴心国。卫文公曾经不许晋重耳进城,说重耳是流窜世界的恐怖分子,直接导致重耳绕道五鹿,被迫饿得吃泥。城濮之战前夕,晋军也顺路攻破了卫国,当时卫文公已死,小卫卫成公被抓了俘虏。虽然是老卫做的坏事,但帐要转算在小卫头上。重耳抓住了小卫,命令医生给小卫下毒药,把小卫卫成公鸩死——重耳是有点变态了。巨蟹座都这么可怕吗?
  小卫吓坏了,私下赶紧贿赂医生大哥。医生收了红包(看来医生们喜欢接受红包,是古代传统),就把鸩酒多兑了点水。鸩是一种鸟,鸩鸟羽毛大约含有禽流感,用它泡酒,一喝就死。医生把鸩酒稀释之后,给小卫喝了,居然没死,好像盖有天助似的。随后,鲁僖公和周天子亲自为小卫求情,终于免其一死,废为平民。但重耳还是以盟主身份分割卫国土地,把其中一块送给他所喜欢的宋国。
  这两件事情告诉我们:1、巨蟹座的人不能惹。2、永远跟医生搞好关系。
  
  晋文公把曹卫报复得要死,也不能说完全是出于私恨,他这些军事行动也是为了战楚的战略计划服务的(他把这三个国家当作人质国去攻击,以牵制楚对攻宋的攻击)。
  
  现在轮到郑国,3号邪恶轴心国了。当年,晋文公重耳路过郑国时,郑国不设礼招待。
  郑国是著名的墙头草,从前齐桓公强大时,它就倚仗齐援抵御楚国;齐桓公驾崩以后,它就又转向南方楚国人。为了跟楚国搞好关系,郑文公娶了楚成王妹妹当老婆,生下俩漂漂闺女之后,又嫁回给了楚成王,跟楚国乱七八糟地亲上作亲。
  郑文公死心塌地地傍着楚大舅,二流子重耳根本入不了他的法眼,郑文公命令:晋国人与狗不得入内。[/注]原文是“郑文公不礼”,郑文公不对来访的重耳设礼招待,“晋国人与狗不得入内”是潇水的戏言,特此注明。 <BR>   在城濮之战中,郑文公是楚国的铁杆球迷,而且亲自上场踢左前卫,溃败之后,虽然也参加了重耳领导的践土之盟,但面服心不服,私下板着脸。郑文公一味当楚国的小弟,是中原诸侯中“哈楚”哈得最厉害的。重耳觉得自己死前一定要把郑国彻底制服,不许它再朝秦暮楚,三心二意——办法就是狠狠地打它一顿。于是,晋文公约同秦穆公联合伐郑,从而引出了烛之武摇舌退秦师的美事。时间是在城濮之战后第三年。<BR>   “公道世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相饶”,西边的秦穆公老爹,这时候也满五十岁了,两鬓都染上了人间的白霜。他一辈子帮了晋国许多忙,这时候听见妻弟来叫,实诚人穆公立刻披挂出征,完成他和重耳的最后一次人生会晤。<BR>   <BR>   郑国处于“巴尔干”中心的四战之地,没有天然防御系统,所以它的城墙修筑得非常坚固庞大,内外两重,久经战火考验,从郑庄公时代就不断巩固,已是百年老墙。其中有一个叫“师之梁”的城门非常有名,我在清华读书期间,旁听了文学的选修课,一边忙着抄作业,一边就听老师似乎提到过“师之梁”。从现在的遗迹上看,郑国城墙的墙基二三十米厚,外有大城城墙,内有宫城城墙。城墙顶上还有女墙,就是凹凸的垛口,是城墙上的牙齿,可供人隐藏,据之射击。<BR>   但是,郑国的女墙已经被事先毁掉了。在城濮之战结束后,晋文公曾以霸主的名义,勒令郑国毁掉自己城上的女墙,从此以后,一旦郑国人再不老实,再找南边的老楚眉来眼去,我们晋国兵就可以比较方便地搬着梯子打进你们这被拔掉牙齿的郑国城里面去了。<BR>   虽然没了女墙了,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军来到郑国城下,对郑城实行强攻,水侵火烧,仍然非常费力。我们说,古代攻坚是个大难题,楚子玉攻宋都,久不能下,重耳攻曹都,也死人很多,都是因为攻城者处于地利上的被动。最原始的攻城手段应该是火攻了,给箭杆扎上废麻,浇上动物油,点火后射向敌城,或者点燃柴堆,借风势烧敌城门。如果仍然无法越过城门,就要用强力去破坏它。最古老的方法是使用攻城锤。公元前八世纪,古亚述人(一伙中亚最好战的分子)创造了羊头撞捶。最大的羊头撞锤,锤顶有金属保护层,锤梁有铁甲,长达53米,装在轮子上,由一千名士兵运输。盛矣哉!这种东西到了十六世纪意大利人手里发展成为“狗的头,鸡的身,蛇的尾,老鹰爪,龙耳朵,大鹏翼”的攻城巨兽,脑袋比城墙还高。这个奇特外貌的家伙如果忽地把它的恐龙脑袋伸到城墙上方,你会吓一大跳的。<BR>   吾生也晚,未能躬逢春秋盛事,对于晋文公和秦穆公的联兵如果围攻郑国,城墙上的郑国人又如何守卫,只能借遥想来揣度了。<BR>   晋元帅先轸命令:大家去附近森林里砍大树,树干前面套上青铜尖,再搭个木架子,用绳索把树干悬挂其中,下面垫上滚木当轮子,大家推着,像撞钟似地,用大树干猛撞郑国城门啊!<BR>   城上赵人不傻,“跟我们玩这个。”郑人乱箭齐发,晋国人丢下了攻城锤,抱着脑袋跑回来了。<BR>   秦国的老智囊百里奚说:“让我来想想办法。”<BR>   百里奚以前放过马,养过牛,懂得仿生学。他想,非得是既能进攻,又兼防御的器械才行。于是他让随军木匠制造了几百具“木驴”,驴高2.3-2.6米,长3.3-5米,外表蒙上生牛皮,下面装六个木轮,肚子里边藏匿6-7个秦兵。兵们从驴肚子下推着这驴,嗨哟嗨哟地,往城下跑。这些都是根据兵书记述所做的模拟,下同。<BR>    郑国人乐了,郑文公说:木擂伺候。木擂也就是“滚木”,评书里边常用到的。用沉重的树干制成,用以砸击敌人。滚木表面还安装了尖钉,给挨砸的人放血。<BR>    秦国木驴刚刚聚集在城脚,准备从驴肚子下挖城,郑国守军突然砍断绳索,滚木像归圈的山羊一样齐泻而下,奔着驴就过去了。秦军都给怕死在驴肚子里了边,和驴一起东倒西歪。郑国人为了节省木头,还在滚木上系根绳子,砸下去以后,再拉上来,反复使用,哈哈!(其实这个东西后代叫“留客住”,把带钉的滚木用绳索系于绞车上,投入敌军人群中,绞动绞车,使其上下滚动杀伤敌人。)<BR>   白乙丙看见百里奚的木驴倒了霉,赶紧出主意,咱把木驴升级成尖头木驴,上尖下宽,让他的滚木砸下来都跑偏。嗯,这招好,白乙丙亲自督阵,轰了一群尖头木驴呼啸着往郑国的铜墙铁壁冲过去了。(这东西的学名就叫“冲车”,“折冲于樽俎之上,却敌于谈笑之间”,就是说它呢。)<BR>   看见冲车过来了,郑文公说:火来!——<BR>   守军像投掷手榴弹似的,往下狂抡油脂火把,下边的驴尾巴开始着火了,守军哈哈大笑,手一慢,差点烧了自己袖子。郑文公在城顶上支了口大锅(就像现在写字楼顶上的卫星接收设备),锅里盛满油脂,用炭火烧沸,拿大勺子往城下泼热油。“先洗个热水澡吧。”上边喊。(后来这种东西发展成“金大罐”,里边装着炽热的铁液,抛洒烧烫城下敌人。)<BR>   尖头木驴给烧得嗷嗷直哭,等到烧得一干二净,秦军耐不住头顶的飞蝗、滚木、大石头和洗澡水,被迫退下。秦晋联军首领气得直跺脚,只好丢下几百具尸体收兵回营。<BR>   回去后,先轸等人琢磨了一宿,几日后,秦晋联军造出了一个能够防火又防木、石的大玩意,叫做轒辒。轒辒在《孙子兵法》中有提到,“修橹轒辒,三月乃成”——制造周期三个月。[注]
  这种奇怪的轒辒车下面,装四个轮子,车顶是木架,外面用生牛皮蒙上,并涂以泥浆,可以防火,车内容好几十人。晋军在后方矢石不及地带弄了一个大绞盘,几百人像推碾子那样推动绞盘,动力通过绳索传到装有滑轮的轒辒上,转化成向前的动力,使轒辒吱吱嘎嘎前进到城下,与城墙贴紧,车里的撅子军就藏在轒辒车下,上挖城墙,下挖地道。
  郑国人故技重施,放箭,扔石头,撇火把,倒垃圾,阻挡轒辒靠近。可是轒辒前边挂了一张大帆,叫做木幔,用绳索操纵,上下活动,遮挡城上飞下的矢石。除了巨帆,还有一个桅杆,约与城墙同高,顶上装了木槽,里面都是石灰。一抻绳子,石灰全扬到郑国人脑袋上了,立刻瞎了好几十号。
  晋军轒辒像一只旱地轮船,趁机在城下靠港,抡家伙就挖,同时推车上悬挂的圆木大锤冲撞城门。
  郑文公从城里埋了几只大瓮,从“瓮声瓮气”的回音判断,知道城墙快给挖出窟窿来了。大家赶紧准备火擂,这是一种带油脂带火的滚木,悬吊在城墙顶上。刚吊起来,轰隆一下子,城脚给凿出个大窟窿,无数晋军扑向这个珍贵的窟窿。
  郑文公说:放!
  悬索斩断,带火的滚木带着惯性往洞口砸下去了,很快堆积成丘,堵塞了这个窟窿。已经钻进洞的士兵赶紧往外跑,腿慢的全给闷死在里面了。哈哈,郑文公刚要乐,就听喀嚓一声,城门这时候被晋军轒辒木锤撞开,晋军乌漾一下都奔城门来了。眼看就要蜂拥而入。晋国的战车也扑向城洞。谁料到郑国人事先在城门外撒了木蒺藜,当时的马没有马掌,踩住蒺藜,纷纷卧倒,城门口乱成一片。
  那些脚板比较硬的秦兵,继续往城门洞里冲,赵国人赶紧又推出几十辆“塞门刀车”,是两轮小车前头固定住几十把尖刀,小车往城门洞一丢,塞门阻敌!
  城门被不断推进去的刀车给再次封住。
  城顶上的赵国人则赶紧喊:“放!——”
  就听咣当一声,悬门也被放下来了。那些侥幸闯进城的晋军,失去后援,给郑国人堵在瓮城这个阎罗殿里,后路被悬门和刀车塞住,前面是正城门紧闭。老晋被来了个瓮中捉鳖,全部罹难。
  (注:那时候城门外已经有瓮城了,是正城门之外修的一个半圆形凸出的城圈,你一进去,瓮城门和正城门同时一落闸,把你关在瓮城里,插翅难飞。梁山好汉时迁就是这么给人关住砸死的。如今南京“中央门”甚至有两个瓮城,四壁又有藏兵洞,可以容兵三千。套用现代军事术语,瓮城就是具有高度弹性的防御体系,以空间换取时间,转变力量对比。)
  力量被对比下去了的进城晋军,全数被杀后,尸体搬上城头,重耳一看,哇呀乱叫。郑文公笑道:“早就说了,晋国人和狗不许入内。没听见吗?”
  晋文公说:抛石机伺候!
  三军闪开,上百人拖拽出一部看上去类似老鼠夹的大怪物,这东西发射出的抛石可以击毁敌人的一切防御设施。
  抛石机是利用杠杆原理制成的,抛杆一端系绳索,另一端挂石头,用人力拉动绳索,石头作角加速运动,加速到一定程度时,飞向敌阵。据《范蠡兵法》(范蠡是西施的男朋友)记载:“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行三百步。”如果两步折合一米,射程合150米。在冷兵器时代,这可以算是威力很大的中程导弹了。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曾使用抛石车,石弹在空中飞行呼呼作响,所以又称“霹雳车”。公元1126年,蒙古军攻打襄阳,架抛石机数百具,昼夜发射,落下的石弹,几乎把襄阳城填平。其中最大的抛石机,能发射百余斤重的石弹,需要数百人同时拽放。抛石机成为蒙古军东征西战的主要攻城武器。
  重耳动用抛石机,郑文公一下子惨了,郑都城里下起了陨石雨,老百姓都躲在防空洞里,上厕所也不敢出去。一出去,世界全变了,房子像被狗啃过似的,顶上透着亮,而血乎乎的大石头下面传出瘸腿野狗悲哀的叫声。[/注]这时候的抛石机射程应该有限,主要摧毁的是城头工事和靠近城墙根内侧的民居。<BR>   实在给砸得直不起腰来的郑文公,也想往城外抛石头,但是城外开阔,晋军容易躲避,城中狭小,郑文公没处跑。郑文公没招了,相信自己凭一座缺了牙的孤城,是不可能永远守住不破的。<BR>   郑文公的精神之城遂告破。在灰心丧气之下,只好带着名贵宝物派人出去求和。<BR>   晋文公说:“名贵宝物我不要,你们交出叔詹我就撤兵。”<BR>   叔詹是怎么回事呢?<BR>   这话说来需要一点时间。当初重耳一行人流浪路过郑国时,郑文公不肯设礼招待。郑大夫叔詹就进谏:“现在,晋公子重耳落魄江湖,但您最好还是礼遇善待他。焉知世态变幻无常,重耳未来也能潜龙上天。”<BR>    郑文公说:“就凭他哪点?”<BR>   叔詹说:“晋公子重耳有三条上天的理由:一,他母亲是狄国人,跟他爸爸(晋献公)一样都是姬姓,按理同姓不婚,婚了的话,生孩子就夭折,可是重耳已经60多岁啦,并没有夭折(不过,眼珠子和肋条都有畸形,呵呵);二,上天一直给晋国灾难不断,意图就是等着重耳回去救大伙呢;三,他的跟班都不是善主,合起来顶三个半管仲,这帮人能够死心塌地跟着他,可见他不是凡人。”<BR>   这三条理由咋听还不错,但都是必要而不充分,难怪郑文公使劲摇晃脑袋。<BR>   叔詹出于忠于郑国利益的考虑,又建议杀掉重耳:“如果您不善待重耳,最好就杀了他,以免受其报复,因为他脾气很大。”<BR>   郑文公亦不听。<BR>   如今,重耳伐郑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抓叔詹。重耳不记挂叔詹说他的三条好话,而单记恨着杀重耳的那句坏话。他弄了一口大锅,准备把叔詹煮了,给自己解气。<BR>   这时候,叔詹却自己跑到晋军来领死了。晋国人没有什么好犹豫的,把他扒光了,准备下鼎里煮。<BR>   叔詹说:“我当初觉察到,祸患将要降临郑国,所以我事先加以遏制,这是我对郑国的忠贞。现在我不避个人的牺牲,为了挽救国家,主动跑到晋营来送死,这更是忠贞。”说罢,他抓住鼎耳大喊疾叫:“从今以后,忠心耿耿事奉君主的人,都要落得和我叔詹一样的下场——!”<BR>   晋文公听后,非常感叹,下令释放,待以厚礼,送回郑城。叔詹确实是感人啊,忠贞的人,永远是得到他的朋友和敌人的尊重。此故事皆据《国语》。[注]
  郑国人问:“你要的叔詹也来过了,你们可以解围了吗?”
  “解围可以”,晋文公说,“但必须让郑君出来,我污辱他一下,我们就保证回去了!”
  郑文公一听,这分明是丝毫不想解围啊,于是拒绝出来。重耳于是继续铁青着脸,和秦穆公一起发狠攻打郑城。孔子说“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这里晋文公说话不算数,谲而不正。
  郑文公躲在宫城里,发现重耳像一只疯了的螃蟹那样,蹲在洞口,伸着两个蟹鳌,拼命抓挠藏在礁石缝里的老郑的虾米窝。老郑文公坐困愁城,急得一点儿办法都没有了。投降又不让,老楚又不救。郑文公没招了,只好请出拄着拐杖的老头子烛之武(郑国外交学院主讲辞令学的高级教授)用“辞令”说退几万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