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公再霸(三)


编辑:桐风惊心 [2010-1-9]
出处:http://xiaoshui.gkong.com
作者:潇水
 

春秋时代的战争,归根结底是两极的战争,北方联盟霸主的晋国 Vs.江汉流域的明星楚国。争夺的焦点,是对中原河南省巴尔干的控制权。郑国又是巴尔干的核心,牵制天下的机枢,楚晋一南一北反复争夺的焦点。
  多数情况下,郑国一直是给楚国当小弟,因为楚国人离他们近,但是,随着晋国人通过逐年扩张,晋地盘的前锋从山西南下跃过黄河,最近又控制了黄河以南要地虎牢关,晋国人把碉堡修到家门口来了,郑国人也不知道怎么办好了。
   郑一直是大国争霸的牺牲品。有人统计,从城濮之战到向戎第二次弭兵 (前632年~前546年),晋国总计17次伐郑,楚国20次伐郑。夹缝中的郑国人无所适从,干脆把牛羊、玉帛和保护费,放在南北两个边境上,等着晋、楚两只大蜥蜴,谁来了谁就吃拿。
   与楚国的拉锯战,象这样继续这样折腾,成本太高。
    于是,晋参谋智莹提出了“三分四军、疲劳楚师”的战略思路。智莹认为:用兵不可以太频繁,太频繁就疲劳驾驶了,诸侯军队一再随同出征,也奉陪不起。如果晋军四分成三,逐一出动,吸引楚军,我能常来,彼难常往,使用车轮战法,更番对敌,就可把楚国这个大蜥蜴拖垮。(孙子所谓“劳敌逸己,致人而不致于人”)。现代语言叫做调动敌人而不是被敌人调动。毛主席的“敌进我退,敌疲我打”,接近这个思想,但他是针对游击战术的。
    为了帮助智莹施展其天才设想,韩厥主动告老退休,回家抱孙子去了。智莹成为晋三军元帅、执政官。
  智莹简历:智莹不是外人,他就是在邲战之中被楚庄王俘虏的小家伙,他爹为了寻找他,返身杀入楚兵团,射死美女夏姬的新老公,抓了楚庄王的公子。智莹在楚国蹲了9年战俘营,最后被他爹用楚公子交换回来。智莹上台后,领导了逼阳大战和三驾之战,功勋很大。
    智莹本来属于荀姓,荀林父的侄子,由封地而改姓智。后来晋国六卿专权(赵、魏、韩、智、范、中行氏),智姓也是其中一家,最终掌门是智伯,欺负赵、魏、韩,还要水淹晋阳,结果把自己脑袋漆成了尿壶。
  光有一个想法并不难,知易行难,打仗是要花钱的。魏绛提议进行一场自上而下的经济改革,卿大夫各家赞助粮食,丰富老百姓的菜篮子,老百姓填饱了肚子,更多地开荒种庄稼,终于民殷兵强,可以打持久战了。
  
智莹上台时候,晋军作战序列如下:

中军元帅    智莹
中军副帅    范匄——鄢陵之战里建议平灶填井的那个小将
监军司马(纠察三大纪律)        魏绛
中军尉         祁午
中军副尉       羊舌赤
上军将     荀惬                   副将韩起(韩厥的儿子)
下军将     栾黡(栾书的儿子)     副将士鲂
新军将  赵武(赵氏孤儿,这孩子有出息,已经升到将官了)   副将魏相

    注:这些高干子弟组成的四军里面,中军尉祁午的背后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美谈。
   晋国老干部祁奚(念齐西)要退休了,晋悼公问他:“祁大爷,谁可以接替您做中军尉呢?”
    祁奚说:“解狐可以。”
    17岁的晋悼公疑惑地问:“解狐不是您的仇人吗,你们一见面不是互相吐口水吗?怎么推荐他呀?”
    祁奚说:“您问的是谁适合当中军尉,又没问我要吐谁口水。”
      不料,解狐没福气,刚听说被仇人推荐当官,没两天,就乐死掉了,于是祁奚又推荐自己的儿子祁午。
  晋悼公问:“您怎么推荐自己儿子啊?好意思吗?”
  “您问的是谁适合作中军尉,又没问谁是不是我的儿子。我只是觉得他胜任中军尉罢了。”
   这就是所谓的“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古人称赞古怪老头祁奚,说他推荐自己的仇人,不是出于谄媚对方;推荐自己的儿子,不是为了假公济私。真是“心地无私天地宽”啊。不过这件事情也说明了晋六卿家族之间的矛盾重重。

        中军元帅智莹上任三把火,“三分四军”,把上述指挥序列改编如下:
第一军:
晋上军 +  鲁、曹、邾三国军队。
统帅:上军将  荀惬,佐将韩起。
范匄  支援策应。

第二军:
晋下军  +  齐、滕、薛三国军队。
统帅:下军将  栾黡(栾书的儿子),  佐将土鲂。
魏颉,支援策应。

第三军:
晋新军  +  宋、卫、曹、邾
统帅:新军将  赵武(赵武作为新军将,已经属于六卿之一了),佐将魏相。

      按照智莹“以逸待劳”的疲敌战略,以晋军为主体,加联合国军,轮翻出征,垂饵虎口,一旦楚人迎击,便立刻撤退,要求速进速退,不以战胜为目的。规定:第1次上军出征,第2次下军出征,第3次新军出征。后备队归元帅直接掌握,随时策应。三驾之战,准备点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