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修都江堰


Blueski推荐 [2009-5-28]
出处:来自网上
作者:不详
 

千百年来,李冰修都江堰的故事一直流传于巴山蜀水乃至全国。李冰的名字,像大禹一样,是中华民族治理旱涝灾害的卓越代表。

  在我国历史上七雄争霸的战国时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大增,于公元前316年灭掉蜀国,设立了蜀郡。约公元前256-公元前251年,秦昭王派李冰到蜀郡出任了蜀郡守,主持蜀郡的政局。

  李冰到蜀郡时,川西平原水旱灾害经常发生,旱则赤地千里,涝则一片泽国,老百姓家无隔夜粮,人无暖身衣,苦不堪言。李冰并不是只图壮仕、不关心百姓痛痒的人,他吸取了前任官员治蜀不重视治水的教训,根据人民希望根治水患的强烈愿望,认识到治蜀必须先治水。于是,他与儿子二郎,在当地几个有治水经验的老人引导下,跋山涉水,对岷江进行实地调查。

  岷江是川西北经常闹灾的河流,从高山深谷流出后,急湍的激流,携带着大量的泥沙,到达灌县附近平坦开阔的平原,便淤积起来,使河床随之增高。灌县城处的玉垒山成为岷江的阻隔,每到涨水季节,奔腾的洪水被东岸的玉垒山所挡,全部涌向西岸,结果大片长着庄稼的土地被淹没,而东岸干旱的田地将因缺水庄稼干涸。李冰看到了造成灾害的问题症结后,便与大家一起商议,决定开凿玉垒山,把岷江中的一部分水引到东岸。这样,西岸的洪灾也可以得以解决,一举两得,使旱涝灾害都能缓解。

  成千上万的民工,在玉垒山山前山后破土动工,当时,铁器已被广泛地应用,但宝瓶口地狭石坚,一根根铁钎被折弯折断了,工程受阻。有个石匠想出一个聪明的办法:先在岩石上开一些槽线,再在槽线和天然的石缝里填满干草树板,将它们点燃,使岩石加热爆裂,开凿起来省劲多了。李冰肯定了这个办法,让大家干起来,整个工地便燃起烈火,巨石的爆烈声充拆着山谷,果然,开凿的进度大大地加快了。巨石嶙峋的玉垒山终于被劈开,凿开的山口,宽约二十米,称之为宝瓶口。其右侧是一堆从玉垒山里崩下的岩石,这就是有名的离堆。

  到了洪水季节,李冰仔细地观察着流向宝瓶口的水量,他发现宝瓶口的地势较高流入的水量不多,西岸仍要发生水灾。于是,李冰酝酿了一个更加宏伟的治水计划:采用人工的办法,在距玉垒山稍远的江心,筑起一道分水堰,迫使岷江水流到玉垒山前分流,让一股水流入宝瓶口。

  说起容易做来难,要在波涛汹涌的江水中筑成大堰,谈何容易。用鹅卵石筑堰,石头太水,水一冲即垮;用开凿宝瓶口的大石块堆积,仍被冲得东摇西晃。多次试验都失败了。有一次,李冰发现几个村妇在溪流边洗衣服,为了将浅浅和淝水聚深,她们把竹篮放在水中,篮中放上石头和衣服,形成一个小小的“水坝”。从中得到启发,李冰想起川西北满山遍野的竹子可以编成竹笼,再将主鹅卵石,形成了一个整体,洪水不是很难将它冲走吗?于是,一个个长二、三丈,直径二尺多的装满卵石的竹笼做好了,放在江中筑起了一个狭长的分水堰。

  “江至都安,堰其右,检其左,其正流遂东”,岷江水流经过分水堰右侧的导引和左面山岩的钳制,训服地流向东边,进入成都平原;大堰西边的江水,流经原来的水道,为岷江的本流,人称“外江”,而将东边的水道称之为“内江”。分水堰狭长的堰头,远看好似一条大鱼头,被称之为“鱼嘴”。在“鱼嘴”的下游,沿江心洲的两侧,垒砌了大卵石护堤,靠内江的一侧叫内金刚堤;靠外江的一侧叫外金刚堤。此堤自分水鱼嘴至飞沙堰,两头尖,中间宽,形如弯月。“飞沙堰”和“平水槽”是鱼嘴和离堆之间的工程,是李冰为加强都江堰的分洪减灾作用修建的。“平水槽”是在金刚堤和“飞沙堰”之间用以调节内外江水量的一条水道;“飞沙堰”是在宝瓶口对面,用竹笼装卵石堆筑而成,堰顶比堤岸低,枯水季节可保证内江的水量,洪水时期内江过剩的水可以翻越堰顶流入外江,使内江灌区不致于遭受水灾。

  “宝瓶口”之宝在哪里呢?离堆原为玉垒山前山、虎头岩的一部分虎趾。李冰在其低伏部分,凿开一个边坡很陡的梯形引水口。留在右岸的部分叫“离堆”;中间的引水口为“宝瓶口”。宝瓶口底宽17米,底高平均海拔718米,水面宽在枯水位时为19米,在洪水时为23米。宝瓶口系内江进水口,为水流入成都平原的咽喉,把成都平原比作一个大瓶子,这个口就是大瓶的瓶口。据实测,无论岷江发生多大的洪水,它引进的流量始终不超过每秒700立米米,故名“宝瓶口”。岷江水流通过百丈堤、分水鱼嘴、金刚堤、飞沙堰,进入宝瓶口,供下游灌溉、漂木、航远和城市手工业、生活用水,“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宝瓶口与飞沙堰、人字堤溢洪坝联合运用,起到限制内江洪水过多地进入成都平原,以及壅水加强飞堰的排沙作用。在渠首工程中,宝瓶口、飞沙堰和人字堤的位置、高程和大小尺寸,珠联壁合,相互配合,非常巧妙。当内江水位平飞沙堰时,宝瓶口的进渤海湾以量恰够下游工农业用水; 宝瓶口水位超过一定高度,飞沙堰开始泄水;再高些时,人字堤溢坝也开始溢流。这样巧妙的组合,有效地保证了宝瓶口进水流量不会太大,危及下游。

  宝瓶口前的壅水现象,不仅对人字堤溢洪坝的溢洪能力发挥作用,对飞沙堰的排沙也起良好作用。当内江流量超过1 000秒立方米时,离堆壅水使内江飞沙堰以下的底流速度显著下降,大量推移质不能继续前进,大部由飞沙堰排出,部分沉积在凤栖窝一带河段。这就是离堆自动壅水的沉沙和排沙效能。

  《华阳国志》对李冰修都江堰的评价是:

  “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岷山多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天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四川称“天府之国”之始,大概就是从李冰修都江堰算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晋]常 璩撰,刘 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202-207页。

 《灌县都江堰水利志》编辑组,灌县都江堰水利志,灌县县志编辑部,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