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腰之王(二)


编辑:桐风惊心 [2010-1-9]
出处:http://xiaoshui.gkong.com
作者:潇水
 

虽然打仗和演话剧都不怎么成功,楚灵王造剧院却很拿手。楚国闻名遐迩的章华台,在楚灵王六年(公元前535年)的时候兴建完工,交付使用。
    那时候地面建筑是夯土地基。先挖地1.5公尺,填上细密的黄土,层层夯打成高于地面的平台,坚实而不透水,比早期烧烤或敷石灰的方法有效。
    大型建筑,台基有时高出地面数公尺。地基下还有陶制的排水管道,地基上立起柱子,柱子下面垫上铜块,防止下陷。最后上梁架顶,柱间的墙以草泥合拌筑成,或用夯筑。墙面敷石灰使其光滑,最后涂上漂亮的彩绘,红、赭、褐、青、蓝、黄、橙多种矿物颜料,植物颜料很昂贵,估计不会涂房子。
    屋顶是四坡重檐顶,也可以作成二层,象天安门城楼那样。那时候的地面和墙还不用砖,而是用夯柱或者木材。砖,特别是空心砖,只是用在墓葬里,防水,并且刻上好看的花(死人比活人住得好)。房子里加砖,是秦朝以后的事情。
    楚灵王的章华台,楼阁雄峻,殿宇壮丽,是古代层台建筑中的杰出代表。面积广袤,总有二百多个足球场大,耸立着十数个十余丈高台。顺着台阶盘桓迤逦而上,台顶有秀宫曲廊,云霞缭绕,可以观尽人间春色。因为这些台子太高了,顺阶爬上去需要中间休息三次,所以亦名“三休台”。这片高入云霄的宫殿群,是楚国的标志性建筑,当时的世贸大厦,耸立在鱼米富足的江汉平原之上,西去郢都150里,位置在今天湖北潜江的“华容古城”(曹操败走华容道的地方)。如今紫禁城的宫殿也在台子上,西藏的布达拉宫也在山腰台上,这是古代中国的建筑特色。
    东方朔把楚灵王章华台和纣王的鹿台,秦始皇的阿房宫并提。今天甚至有专家称它是“我国最早的圆明园”,游宫建筑群的鼻祖。
  除了修了古代圆明园,楚灵王还翻修了古代高速公路,楚国驷道,自郢都东通齐鲁,南接吴越滇黔,西连秦陇,北达中原。淮北一带的中原防线各大城邑之间,均有驷道相连,并与郢都相通。
    与此同时的西方,波斯人统治下的新巴比伦城里,也建起了扬名四方的“空中花园”,被希腊人列如世界七大奇迹。花园在高台上,高二十六米,比宫墙还要高,给人感觉像悬挂空中,所以叫“空中花园”。 最精妙的是它的汲水系统。它可以和章华台比一比,看看谁更高。
    李白有云:“狂风吹古月,窃弄章华台。”楚灵王住在章华台的无数红宫彩殿里面,绝美佳丽弹琴奏乐,细腰美女轻歌曼舞,玉盘晃晃,粉香迷人,桃腮擦擦,笙歌袅袅,捧玉盘,举金爵,向灵王频频劝酒。“憔悴香桃余瘦骨,轻盈杨柳舞春风”
    在金石响里,竹丝声中,楚灵王品尽人间甜意,陶然飞升。
  这些美女跳舞的所在,如今还保留着呢,只是美女的朱颜已改,从前摧峨若入云的台子也被淤泥遮盖,成为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已。这主要是因为秦汉时期,四川大开发,森林破坏,水土流失,泥土冲刷到江汉平原,把楚国的繁华蒙得面目全非。 
    如果你到章华台的遗址去,和你的同伴眺看江汉风景,共同聊聊天,你可知道,在2500年前,楚灵王和大夫伍举也一起登上台来,站在这里说话,也许就是你们所凭依的地方。历史并且记载了楚灵王当时得感慨:“啊!这高台真美兮!”
     伍举回答:“我听说国君把德当作美,把安抚百姓当作快乐,把招致远方的人当作贤明。高大建筑和雕梁画栋并不是美,钟磬笙箫盛大喧哗也不是快乐。
“我们先君楚庄王建造的匏居台,高度不过可以观望国家吉凶的气象,台大不过容纳宴会的杯盘,用的木材不占用国家的守备,资金不增加官府的负担。现在您建造了这高台,百姓疲惫不堪。虽然眼睛看起来是美的,财用却匾乏了,有什么美可言呢?百姓贫瘦了,国君怎么能肥呢?私欲太多了,德义越来越少,大家就要忧愁叛离。”
    听完伍举的话,估计楚灵王要跳楼。伍举这家伙是四代老臣,而且当时君权不是很霸道,所以倚老卖老,敢于训斥长官(当年跟楚庄王讲寓言“三年不鸣”的就是他。希腊的伊索,也是生活在同一时期)。
  不管怎么样,这个“天下第一台”落成的时候,楚灵王约会各国诸侯领导,搞了一个剪彩仪式,显示一下楚国文化经济实力的进步。诸侯们爬了三次,爬到台子顶上,就看见台顶有雄峻的楼阁,壮丽的殿宇。诸侯代表们在台上穿梭,看见宫殿四壁都画着日月山川、神兽龙蛇的精彩壁画。最奇特的是“阁道”,也就是空中的游廊——把殿宇们从二层、三层做个链接,凌空相连,人可以走高空串门儿。
  大家都看傻眼了。
  看完吃饭,边吃边赏歌舞。“楚腰纤细掌中轻”,跳的诸侯们心都飞起来了。鲁国的鲁昭公仅二十七岁,却长着一副大胡子(可能象拉登),楚灵王就导演了一个真假拉登,用克隆出的一个楚国大胡子仆人陪伴鲁昭公。诸侯看了别有趣味,楚灵王一高兴,就把一只上乘的楚弓,赠送给老鲁。
   弓这种东西,在我们眼里,没有什么好赖高下之分,其实作好一把弓,需要花费三年工夫。上好的弓,选用柘木,还要讲究取材的季节,加工时的气候。冬天采来柘木,浸渍在动物犄角熬制的胶里(最好是用大黑牛的犄角熬胶),夏天制作弓筋,秋天合成,表面再装饰动物角质,涂漆。
    精雕细刻的弓体其实是”三层合一”结构,中层是木头薄片,外层是牛筋,内层是角质,三者紧密胶粘一体,非常硬,张弓的时候必须借助膝盖的力量才能把两头扳转过来,即刻安上弓弦加以固定。弓弦绷得象琴弦,一拨就能发出响声。     合成弓射出的箭近距离可以穿透一头野牛,最大射程400米,有效射程60~80米,长度在1.3米左右,分练习、守城或车战而不同。弓体用蚕丝绕紧,表面涂漆增加韧度,漆上作画加强美观,并且镶嵌金玉,精细雕刻,弓角两端饰以华丽的鹿犄角。漂亮的弓简直是工艺品,用于馈赠。

    楚灵王送给鲁昭公的就是这么一把上乘美弓,比20个小妾都值钱,所以送出去以后就后悔了。他的私人助理(太宰)看出灵王的意思,赶紧找鲁昭公谈话。
“老鲁啊,恭喜贺喜啊,昨天给您的弓,齐国、晋国、越国的人都想要,寡君嫌他们德薄,惟独给了您。希望您回去好好备御三国,别让他们抢去。”
     鲁昭公赶紧掏出宝弓:您快拿回去吧!我知道,这是演戏的道具,不是真给咱的。
  
  可笑的剪裁仪式结束以后,楚灵王后来又会见了另外一位诸侯使者。齐国的晏子也去过楚国,就是有名的“晏子使楚”。
     晏子这家伙,身高不足五尺,跟武大郎差不多,本名晏婴,字平仲,“仲”表示他行二。籍贯山东密县,祖上是齐国望族,接替父职为卿,当了57年不倒翁的官儿。晏子有名之处有三,一是特别穷,一件大衣穿一辈子;二是出使楚国耍贫嘴;三是著有《晏子春秋》八卷二百十五章给他歌功颂德,其实是后人伪托的。
  身穿粗布衣服,驾着瘦马旧车的晏老二,带着礼物,跋涉三千里,一路颠破了屁股皮,来到到骄傲自大的楚国。晏子进城一看,郢都繁华不逊于中原,街道宽阔,建筑富丽,百姓熙攘。“年年三月飞桃花,楚王宫里斗繁华。云连蜀道三千里,柳拂云提十万家。”这是郢都的写照。
  晏子走走地就到了王宫。郢都王宫的传达室老头,态度极其恶劣,说:“以相国您的身材,出入旁边小门,宽绰有余,用不着麻烦开大门了。”   
    晏平仲说:“客气客气,出使狗国,当然要钻狗洞了。”然后就要挺胸抬头从狗洞下进去。传达室慌了,赶紧跑去请示导演:“大王,晏子没被我们唬住啊。”     原来,楚灵王听说晏子是个矬子,就故意捉弄他,在宫墙上开凿了一个专供一米以下儿童出入的狗洞,给晏子当残疾人专用通道。
     “大王,晏子说‘客气客气,出使狗国当然要钻狗洞了。’我该怎么接台词啊”。
     楚灵王想了半天,接不出台词来,只得让剧务人员把大门打开,给晏子走。晏子说不行,我非要钻狗洞。传达室千求百肯地道歉,才把晏子从大门里接入。
  
    楚灵王在华丽的宫殿里接待晏子等诸侯国使臣。楚灵王模样有点像碧眼儿孙权,接近外国种,端坐高堂,在济济一堂的广座中间,看见了晏子,审视半天,差点儿乐了,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怎么派一个豆包来?”
   “大王,请您别把豆包不当干粮,” 其貌不扬的晏婴说,“船桨虽长却被水驱,秤砣虽小却压千斤——浓缩的都是精华。我们齐国人呵气成云,挥汗如雨,举袂(念媚,袖子)成荫,比肩接踵,人口爆炸,怎么会没人派呢?按我们的规矩,去什么地方派什么人,下臣我最没出息,三块豆腐高,这不今儿就来这儿了吗?”
    “呵呵。”楚灵王给气得逗乐了,“摆宴!先请尝尝我们湖北菜的味道,您先来个桔子。这东西北方没有吧。”
    晏婴接过桔子,行个礼,然后带着皮就啃。楚灵王抚掌大笑:“妙!大哥,桔子不是这个吃法,寡人教你,看,要先剥皮兮。”
    晏子明明吃错了,但嘴硬:说“凡是君王的恩赐,都贵如珍宝,必须整个吃下去,不能浪费,这是敝齐国臣子的规矩。贵国的臣子没有这种敬重君王的习惯吗?”
     楚灵王一楞,眨着眼将信将疑,不过晏子主张维护君威,楚灵王很高兴(那时候的国君命苦,天天担惊受怕被人弑掉)。嘿,齐国人还真会琢磨!楚灵王说:“上国礼仪,寡人赞佩兮。”(不过齐景公估计不能赐大臣核桃。)
  正这时候,几个武土押着一个五花大绑的家伙从殿下经过——当然也是楚灵王设计的演员。楚灵王问:“囚犯是哪里人氏?”武士回道:“齐国人!”
    灵王惊问:“齐国人也会犯罪?不可能!”
    “确实是齐国人,护照有。”
    “犯了什么罪兮?”
    “偷盗!”
     “齐国人难道有偷盗的习惯?”楚灵王目视晏子。
  “这就好比咱吃的这桔子,”晏子说:“桔子种在您们江南,满树都是甜的,移植江北,结出来就是苦枳。水土气侯不同啊。我们齐国,路不拾遗,可齐国人来到楚国却变小偷,受环境风气影响导致的啊。”
     楚灵王击掌赞叹,牛!Cut!演的好!Super!哈哈本来想逗你玩儿,最后逗了寡人啦,哈哈哈。格外赞许晏婴的表演才能,厚礼送之回国。

     这段类似“促狭鬼”阿凡提捉弄土司老爷的故事,正史上没有记载,依旧是出自《晏子春秋》的,给晏子贴金的。是不是假新闻就难说了。把晏子弄得舌战群雄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