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文侯(七)


编辑:桐风惊心 [2010-1-9]
出处:http://xiaoshui.gkong.com
作者:潇水
 

把忧伤,都甩啦甩啦,把回忆都甩啦甩啦,吴起挥一挥泪水,在公元前387年来到楚国择业。
     新世纪的黎明把幽弱的清光泼洒在停滞不前的老大的楚国江山。楚国自从180年前在“鄢陵之战”、“三驾之战”与北方霸主晋国打成平手以后,不料遭到了新崛起的吴国累年攻击,甚至被攻破郢都,随后发生“白公胜之乱”。
     这些重创是坏事业是好事,好就好在,动荡带来了国内新势力的萌发,盘根错节的老贵族们在外力和内乱中被干掉了一批。楚国就像脱了皮的蛇,又有了再兴的新机。果然,它接下来的几十期间,楚惠王前后灭掉陈国、蔡国、杞国(杞人再也不用忧天了)。这三个国家是随着背后吴国的垮台而被灭亡的。
     但是在最后的五十年来,一直到现在,当赵、魏、韩三个朝气蓬勃的国家开始积极革新的时候,楚国却墨守陈规,失掉深度复兴的惯性,没有太大作为,国君换了两三个,真正有权有魄力的却没有。
         楚悼王混到第15年的时候(离死还有6年),他听说吴起奔到楚国来了,十分高兴。他也想改变楚国上百年积弱的局面,也想广求贤才,变法图强。

  楚悼王先封吴起为“弼马瘟”,到宛城挂职锻炼。宛城就是从前的申国,被楚国吞灭后成为北境重镇(即今河南南部的“南阳”,作家老汉“二月河”,就是天天在这儿写作呢)。
  春秋以来的斗争,明线是诸侯间的竞争,暗线是君臣间的较量。吴起明白楚国国贫兵弱的结症,就是那些国君的七竿子、八竿子的亲戚、贵族,占了朝中很大的发言权,封地也遍布全国,俨然是国中的小国,上逼君王,下虐人民,所以政局总是动荡,国家财富也被分割。跟从前晋国的情况差不多。急待加强王权。
  吴起做了三年弼马瘟,业绩裴然,当地的老百姓膘肥体壮。于是楚悼王提拔他当“齐天大圣”,支持他以令尹身份,开始殴打楚国老贵族。据《韩非子·孤愤》:“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 
  老贵族的封地,世袭到了第三代,吴起说,就必须收回,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楚国早就有郡县制,但都是在边境新夺取地区,而且到了战国以后这个传统被修正和削弱了)。老爷们的土地没有了,但这帮人的子子孙孙,还霸占在朝堂上,净拿工资不干活,世代世袭,吴起也全部把他们裁掉,改“官职世袭制”为“职业官僚制”。精减机构,裁减冗官,节省出的开支用于招募和训练士兵。那些被layoff的“贵人”们,吴起还让他们搬家,去人少地多的地方(比如云南原始森林),从事农业开发。吴起是怕他们留在富庶地区,干预朝政,聚敛财富,赶他们走,给布衣人才腾出了职位肥缺,还可以变相地收回他们的土地。
     这样做的结果,充实了国库和人才库,废除了旧贵族的寄生特权,加强了军事实力,同时还把自己变成了举国上下(老贵族)的仇人。据《吴起列传》,下同。 
     老贵族们每天睡觉前都要祷告:“我祝愿令尹吴起,今天晚上脱下鞋来,夜里暴死,明天早上再也不用穿上了。我祝愿吴起老婆生了孩子没屁眼儿,吴起出门让车撞死。这个弼马瘟,你给大王卖命,我祝你卖得不得好死,扒皮抽筋,挫骨扬灰。”
     吴起也明白,楚悼王是拿他当枪使,去打这些老贵族。等子弹打光了,脑不好还得跟老贵族展开白刃搏斗。但是咱这是来打工的,可不就得给人当枪使嘛。而且吴起所做的,符合当时的社会进程发展趋势。吴起整顿官场腐败风气,严禁私门请托,取缔贵族招引食客,结党营私,严禁策士游说。
     楚国政治气象为之一新,出现蓬勃新兴的势头,很快强盛起来,南收百越,北并陈蔡,遂有洞庭、苍梧,开发了南方广大地区,还“兵震天下,威服诸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次战绩就是公元前381年的救赵攻魏之战。先是,赵国由于总想南下中原钓鱼,被魏、卫联军打得大败,失掉了刚平、河东之地,中牟遭到围攻。次年,赵国在非常危急的情况下求救于楚。吴起奉命率军攻魏,与自己从前的同僚们激战于州西,大破魏军,并乘胜追击,一直打到黄河边上(L形的横部分),深入黄河以北,为楚国立下了“饮马黄河”的煌赫战绩,一改前一时期被两次魏、赵、韩大败的被动(大梁、榆关)。
  三国时期大军事家曹操曾对吴起的军事才能赞赏备至,称道“吴起在魏,威镇秦人,使其不敢东进一步;在楚则低服三晋,使其不敢轻举妄动”。这话的确毫无虚夸的成份,吴起指挥高明,出奇制胜,战果累累,为世瞩目,威盖海内,功章万里之外。
     也就在同一年,吴起入楚的第六年,楚悼王突然很不争气地死了,嘴里含着宝玉,停尸在祖宗庙堂里,脸上带着惊慌不安,在改革尚未全面深化时离开了人间。
     治丧委员会拥在庙堂里,阴霾的空气咔咔作响。以阳城君为首的老贵族对吴起怒目而视,切齿痛恨,一分钟也等不了了,呼啦一下子,招呼弓箭手蜂拥而入,朝着吴起飞蝗乱射。吴起登时中箭数枚,身受重伤,保卫他的,只有手里一只象牙的笏板。他转身往棺材板旁边跑,后边兵丁追杀,箭戟交加。
  吴起抱住“总经理”楚悼王的尸体做掩护,无数乱箭射向吴起,也射满楚悼王尸体。吴起大喊道:“我死不足为惜,你们仇视大王,箭戮尸身,大逆不道,谁能逃死!”众人闻言,恐惧退逃。吴起满身流血,鲜红尽染,倒地而死,结束了自己悲壮的一生,享年不到55岁。
  吴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布衣出身的非贵族出身的职业官僚,具有鲜明的个性,超凡的毅力。他出身平民,但事业心强,追求功名、抒展抱负,凭着自己在鲁国的留学文凭和工作经验,历仕魏楚,四海打工,革旧布新,给后者都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最后也死在了遥远异乡的工作岗位上,眼中充满着对传统道德规范和政治体系的蔑视。
  ?一代英杰,死于非命,吴起之死也应了老子那句话:“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给人当枪使,不落好下场)。吴起死后,老贵族仍不解恨,把吴起的尸体车裂肢解。吴起虽死不足惜,人总是要死的,但是楚国的改革却就此流产了,这是整个楚国的悲剧。
  所谓“楚不用吴起而削弱,秦行商君而富强”。
  楚肃王继位,按照楚国严格繁细的法律,以兵器触及王身者,夷三族。楚肃王挨个追杀当时射箭挥戟者,得70余家贵族,全部满门抄斩,阳城君出逃国外。吴起之智,真是高妙,身后依然能伏尸杀贵,报仇雪恨,也是千古一奇。同时,这七十多家贵人之死,使得楚国大家族被瓦解一空,王权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使得楚国闪出一些活力并颇有一些作为,创造了楚宣王、楚威王的所谓“宣威盛世”。(楚肃王能够做到惩罚这些贵族,大约也是因为上一代加强了王权使然。)
  但是吴起的改革,毕竟没有人把它继续下去,后续的楚王没能沿着吴起的路子坚定地走下去,使楚国终于是重新陷入了腐败黑暗的泥沼,楚国的政治权力仍然长期集中在昭、景、屈三家大贵族手中,高官大爵在这几大家族内代代世袭,一直到灭亡都没有改变。这种昏聩的政治,迟滞了楚国的发展,分散了楚国的财富,使得楚国一个拳头握不紧,就不能给敌军以重大打击力,也不能高效地组织全国人力物力,保家卫国。
    
   潇水案:吴起在军政繁忙之余,还苦研兵法,总结自己的带兵经验,写成了《吴起兵法》,是和《孙子十三篇》一起,被当时海内官宦家藏必备的首选兵书。
   《吴起兵法》现仅存六篇,较《孙子兵法》有明显的丰富和发展,特别是技术层面上比《孙子兵法》更多实操性,列举了13种可击的战机,6种应该暂时退避的情况。当敌人行军、爬山、过河、扎营的时候,你知道该趁什么时候出击吗?看看这书就知道了。(但知道了咱也用不上。)
  还有据说,《左传》有很多内容,是吴起写的。“桐城派”的姚鼐(是个文学流派,不是武林派系)就是持这种观点。因为吴起是兵学高手,所以才把《左传》中的军事斗争描述得栩栩如生、入木八分,成为书中最大的亮点;《左传》里边对楚国历任大王,不论好坏,都褒扬得虎虎有声,对楚国的大臣,却恨的入骨,这跟吴起后来的遭遇很能对的上号。《左传》对三晋褒扬胜过齐鲁,这也是跟吴起的恩遇立场,匹配的。钱种书大师,干脆就宣言:《左传》是吴起写的,不是左丘明写的。
  不管怎么样,通常的理解是,吴起是《左传》的讲师,并且往里边塞进去了很多他写的东西。我的理解是,从战争描写角度,《左传》比《史记》好多了。这大约也许是拜吴起之赐吧。
  吴起的法家改革失败,不在于他能力不行,而在于失去了楚王的鼎力支持。而李悝能够成功,因为有魏文侯这样雄才之主罩着。可见,任何改革都需要领导支持。并且魏国是新建立的国家,不像楚国这样形势复杂。
  吴起勇于任事,笃信什么就厉行什么,担任职务就履行其职责,从不曲从人意,出卖主张。像吴起这样的人,后代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