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名英雄(五)


编辑:桐风惊心 [2010-1-9]
出处:http://xiaoshui.gkong.com
作者:潇水
 

在商鞅死后的十几年间,希腊北部马其顿王国的一代枭雄“亚历山大”,继承父亲“腓力二世”余烈,从父亲所征服的希腊圆心出发,东征南战,武功赫赫。
  ?亚历山大13岁时接受老师“亚里士多德”的栽培,学习哲学、政治、伦理,以及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等当时常人难以接触的第一流学问。他的教材《伊利亚特》是老师专为他编写的。亚历山大十分珍惜老师这本书,远征东方时仍把这本书带在身边,睡觉时,和短剑一起放在枕头下面。
  亚历山大显然接受了老师的一种信念:只有希腊人才能享有自由,其他民族,特别是亚细亚人,都是天生的野蛮人,只能当奴仆,受西方文明人的统治。亚历山大后来成为扩张主义者,凭借武力称霸世界,不能说和亚里士多德的教导没有关系。
  20岁时,老爹打败希腊以后,含糊不明地被刺死了,亚历山大对老爹留下的异母儿子们,进行了细致的清洗,不管是新生婴儿,还是智力不全者都不能幸免。
  ????次年,公元前334年(魏惠王、齐威王互相称王),21岁的亚历山大率3万步兵和5千骑兵,从他所控制的希腊半岛出发,东渡博斯普鲁斯海峡,踏上亚洲的土地,开始远征。他如此酷爱远征,以至于一直到死都再没有时间回到老家希腊。
  这里需要插说一下,马其顿、希腊、波斯三者之间的关系。
  当时亚洲中部伊朗高原上崛起了一个民族——波斯。在居鲁士、冈比西斯、大流士三代领导人带领下,波斯人南征北战,建立了崭新的波斯帝国。这个帝国凭借强大的武力一举终结了三大文明古国——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印度文明。波斯人是如何终结这三大文明的,我不想细说了,总之,这些绵延了三五千年的古代文明,竟然随着波斯的入侵而完全熄灭了,时间是我们的春秋末期,公元前六世纪期间。
  唯独东亚中国的文明,虽然起步晚于三大文明,但凭借西侧高原荒漠以及雪山绝域的保护,一如既往的流传不息。
  波斯灭掉三大古文明,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地跨亚非大陆的庞大帝国,西至埃及,东到印度。波斯帝国的地毯,通过当时的早期丝绸之路,送到了春秋时代的中国。波斯人同时也惊叹于中国所传来的丝绸。但波斯没有选择进攻中国,而是向西直接威胁欧洲,与希腊人展开了四十年的长期恶战,史称“希波战争”,时间是在公元前479年,也就是中国的春秋末期,吴王夫差败亡的时候。
  希腊人也是个善战的民族,他们使用方阵,还有飞掷的短矛,类似我们上体育课上的标枪,交战伊始互相扔一气,有的标枪还带有尾羽。
  在进攻开始前,波斯王“大流士”倚仗新组建的海军和几十万陆军,从亚洲向欧洲地中海畔希腊城邦的希腊人发动恐吓,索取“土和水”。希腊人则把波斯使者投入井里,让他自己去拿。接着,希腊人拿起武器,保家卫国,先以一万余人击败波斯十万大军(是为马拉松战役,报捷者从马拉松战场奔跑四十公里把喜讯传到雅典然后累死)。接着发生温泉关战役,希腊城邦中的斯巴达士兵以区区三百人扼制波斯二十万大军的进攻,三百骁勇善战的勇士坚守关隘三天三夜,直至全部阵亡,其惨烈和悲壮闻名中西。
   “希波战争”最终以波斯失利而告终,保卫了欧洲东部的希腊文明,扼止了波斯人的扩张,迅速崛起的波斯也走向下坡路。这一段慨而慷的历史,被一个叫作作“希罗多德”的希腊浪汉记录成册。这位希罗多德因为作风问题(写黄色小说)被祖国驱逐,在世界各地游浪,采集历史见闻,终于写成了伟大的History一书,成为西方的历史之父。
  紧接着,到了公元前431年~公元前404,我们的战国初期,三家忙着分晋的时候,希腊半岛也搞起了内战,雅典和斯巴达两大阵营互相打起来,爆发了著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璀璨繁荣的希腊城邦抵抗不住骁勇坚毅的南方斯巴达人(在希腊半岛南部,也是雅典邦国之一,野蛮好斗,有点类似我们的楚国)。雅典投降。
  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战火燃遍了希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使得整个希腊由盛转衰。等着被北部的马其顿王国所征服。
  马其顿王国是希腊的终结者。马其顿也是希腊城邦国家之一,位于希腊北部,但却被希腊人视为蛮族。这和秦国有着绝妙的相似。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有办法,搞了一些类似商鞅的社会军事化、战时法西斯改革,走向帝国扩张之路。希腊地区最富盛名的学者、思想家、别人活着是为了吃饭而他吃饭是为了活着的“亚里士多德”先生,也像同时期的商鞅那样,跑到马其顿来帮忙,当了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的老师,教授他《形而上学》和《植物学》,同时还建议他用一块布擦牙(因为当时没有牙刷)。
  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大搞军事化,对外扩张,在希腊半岛引起了一片惊慌。在公元前338年,商鞅去世的那一年,希腊城邦的“帮主”雅典组织了一个反马其顿同盟,但这个同盟毫无作用,雅典虽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却去不了马其顿陆军的一根毫毛。当马其顿大军节节南下时,希腊“反马其顿同盟军”根本受不了训练有素、行动如一人的“马其顿方阵”冲击。在凯洛尼亚城附近,雅典联军惨败,战死千余人,一半多人被俘。在此战斗中,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年仅十八岁的儿子亚历山大大出风头,击溃了希腊盟军中最精锐的底比斯神圣军团,正式敲响了希腊独立城邦的丧钟。
  次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亲自主持召开了“泛希腊会议”,相当于秦始皇登基,宣布了自己的希腊霸主地位,璀璨的希腊文明到此over。希腊的兴起和告吹,基本相当于我们的春秋战国时代,总的来讲比较短。(但希腊地区的米诺斯文明、迈希尼文明,则早在夏商时期就有了,而且早在夏朝就进入了青铜时代。)
   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不满足于统有地中海北岸的这些希腊城邦,还想雄心勃勃地向西攻打世界上最大的帝国——波斯帝国。波斯人在居鲁士、冈比西斯、大流士领导下,建立起地跨亚非两洲庞大的波斯帝国,吞灭了四大文明古国中的三个,至今已经有两百年历史。但是历史并没有给予腓力二世更多时间,他由于移情别恋而被失宠了的老“同志”( 同性恋情人)当胸刺死。于是,21岁的王储“亚历山大”登上王位,成为马其顿国王。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齐威王互相称王的时候),亚历山大的三万五千希腊联军,步兵以老爹创造的“马其顿方阵”为主,骑兵以希腊帖撒里亚骑兵为主,还有他最精锐的马其顿近卫骑兵,开始向西进攻波斯。
  这时的波斯从北非埃及、西亚、中亚一直到南亚印度,纵横一万里,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其广袤的国土和四千万人口,比当时的中国更盛大,财力资源丰富无比,这也是招致亚历山大兴兵远征的原因。亚历山大看中的就是它的财富。
    ?波斯边疆省份的三位总督,包括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的附马,联兵4万人,迎战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的方阵如此坚强可怕,骑兵如此迅速凶猛,第一次冲锋就把他们打得溃不成军。亚历山大亲率近卫骑兵冲锋,手刃两位波斯总督,自己的头盔和帽缨也被其中一位波斯总督的战斧劈掉。另外一位波斯总督在亚历山大身后偷袭时被亚历山大的部将杀死。
  不久,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集结了100万步兵,4万骑兵,200辆安装了大镰刀的战车和15头大象,展开伊苏斯会战(当然这个步兵数据被夸大了,应该不会超过战国时代经常动用的二三十万规模)。为了方便战车和骑兵冲击,他还铲平了高拉美加的地面,决心在这里拼死一战。?
  ??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希腊士兵不到五万人马,只好把方阵全部疏开形成120纵列,两翼各部署200骑兵。命令近卫军(重骑兵)把长矛直竖,听到命令时把矛头向前作冲锋姿势,一排排的矛头先向右、后向左摆。
  军容严整的“马其顿方阵”是重装步兵,全身披挂着青铜头盔、胸铠和胫甲(护腿),手持盾牌、利剑和长矛,武器份量比波斯人手中的短剑要沉重得多。亚历山大指挥上万名方阵士兵,吹着笛子前行,步伐矫健,然后又向左向右转,朝左右两翼交替回旋,在很短的时间里表演了各种队形变换,当敌人看得正要发笑的时候,他亲自率领左翼发动强力进攻。
  通常,在受到攻击的情况下,每个步兵总是向身旁战友左手所持的盾牌靠过去,以寻求多一点安全。所以,亚历山大当然要率兵冲击敌军左翼,以加快其向右的自然性移动,形成崩溃。
  波斯人把大象和50辆战车又突出在最前方,骑兵放在第一线,步兵放在第二线,皇族部队居中。左右两翼都安排了突击用的骑兵,另外左翼有50辆战车,右翼有100辆战车。
  大流士命令左翼骑兵出动攻击,迎战亚历山大的攻击部队。大流士又担心对方进攻部队离开铲平地域,会使战车失去作用,就匆忙改命战车冲向亚历山大的中心步兵方阵,但被马其顿方阵军用标枪、弓箭和长矛打退,波斯骑兵也被马其顿右翼骑兵击退。?
  波斯人的一支骑兵迂回到马其顿军背后,由于亚历山大留下了两个纵队作为预备队,打败了迂回的波斯骑兵。大流士两次不能得手,又调羽林军骑兵再次攻击马其顿军的右翼。就在这时,亚历山大看准敌阵中央出现的空洞,亲自率骑兵向波斯人的中军冲锋,步兵方阵也挺着长矛跟进。大流士三世大惊,眼看敌人接近自己的鼻子,居然转身逃离战场,其他24个部族看到皇帝逃跑,立刻大乱,骑兵、战车和大象践踏着步兵,步兵又自相践踏,马其顿人从后面赶杀过来,大获全胜。
  ???亚历山大以仅仅伤亡数百人的代价,歼死波斯军10-30万不等。大流士的母亲、妻子和两个女儿被俘,辎重全部丢失。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希腊联军”乘胜南下夺取巴比伦,占领波斯都城苏萨,摧毁大流士政权,掳掠金银和其他战利品无数,驮运财宝的骡子大约就有2万头,骆驼5000只。大流士在被追击中被其部将谋杀,波斯帝国土崩瓦解。
  ???亚历山大用两三年的时间,完成了从前希腊人几百年不能实现的愿望,吞灭希腊。他第一个把长枪投到了亚洲土地上,这意味着,他要用长枪尖来征服这块土地。
  接着,亚历山大继续东进,北上翻越兴都库什山脉,攻破印度,一路攻毁坚城,还动用了高达一百五十英尺的攻城塔,最终占领了印度河流域,他还企图征服恒河流域,但是经过多年远途苦战,兵士疲惫不堪,加之疟疾的传染,毒蛇的伤害,印度游击队的抵抗,联军士兵们拒绝继续前进,要求回家。亚历山大不得不放弃东进计划,结束九年东征,从印度撤兵。这一年正是中国的太子驷(他的老师被商鞅割鼻子的)在继承君位后也开始称王(秦惠文王)的时候,公元前325年。
  如果,亚历山大全面占领印度,继续西北行进,经缅甸云南,就可以进四川,占领巴蜀没有问题,接着,他有两条路径,一是沿江东去,下三峡,遭遇遭遇楚国楚怀王,或是翻山北上,接触秦国秦惠文王,呵呵,到时候就热闹了。关于秦军与亚历山大几万远征军,哪个更厉害,这是争论很难有个统一的结论啊!?
  马其顿重步兵方阵强悍有余,灵活不足,与速度和战力俱佳的战国车兵相驱逐,后者又配置了高密度的强弩,谁胜谁负,未可知也。但是亚历山大还有几千骑兵,这是当时中国所没有的独立兵种,恐怕中国要吃亏。不过,从兵员上讲,秦人的几十万大军,比亚历山大几万人,占据优势。
  在亚历山大接下来的两年生命里,他挥师南入非洲,征服埃及,并被埃及人宣称为太阳神阿蒙之子。至此,他用短短十三年,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陆的庞大帝国,空前绝后的伟大疆土。而那些在他的希腊本土已经走向终止的希腊文化,也随他马蹄践踏所及之处,传播开去。
  ?最后,正是烈士壮年的时候,32岁的亚历山大,莫名其妙地死于他新统治下的埃及。大约他是喝了毒酒吧,不过谁也说不清,一次宴会后他就开始肚子疼,旋及而亡(再伟大的人,也会有软弱的肚子啊!)这时候的中国,正是我们下一章要讲的,公孙衍与张仪,合纵连横地互相玩对抗游戏。
  ?虽然他的庞大帝国在他死后立刻分崩离析,但亚历山大一生建立起七十多个殖民城市,他的名字甚至用来命名远在埃及的海港。他的后继者在亚历山大港畔,建起一座高400英尺的灯塔,被世人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一直耸立了1500年,为水手们指引暗夜中进港的路线。白天,塔顶用一面镜子反射日光,晚上用火光引导船只。
   最后说说亚历山大战无不胜的马其顿方阵。它是在希腊方阵基础上发展出来的。马其顿方阵队形密集,有 16层长枪,枪尖向着前方,搭在前排人的肩膀上面,长枪如林,整个方阵像一只刺猬一样缓慢移动。枪长六、七米,是中国战国矛的两倍。这样不仅可以先发制人,并且前五排的枪尖都能伸到第一排的盾牌前面而一同参战。这样的长枪必须双手持用,故此,盾牌很小,是挂在脖子上的(滑稽啊,像挂在脖子上的骨灰盒)。枪的尾端也有锋刃,防你从后边上来。因为阵形密集,阵内没有活动的余地,你最好的姿势就是站直了,以免趴下被人踩死。
  秩序至关重要,士兵超越前排作战不但不被认为是勇敢,反倒是违规。阵里的人也不能乱跑,跑就首先死。事实上,那时的战死者多不是被砍死,而是被践踏致死。
    方阵的两翼有轻装步兵以及骑兵的掩护,三个军种完美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齐划一的整体。马其顿方阵就像一台不可抵抗的机器,凭借这个,马其顿人先后打败了希腊和波斯。
  但是这种马其顿方阵也有致命缺点,就是机动性能较差,无法与孙膑兵书中追求的灵活机动、变幻无穷的十阵媲美。士兵们在方阵里只能正步走,没个性,最终输给一个更灵活,更机动,装备更好的对手——古罗马军团。
  与强调机动的中国古人相比,欧洲古人似乎更爱走极端,作秀的成分多于实事求是:喜欢弄出沉重的方阵,在盔甲装备的份量上傻卖力气。最终的结果是,他们后来被成吉思汗的奇谲机动,扰乱了阵形,杀得一败涂地。
  亚历山大尊重希腊文化,他在希腊期间,曾经专程拜访了乞丐一样住在木桶里的“犬儒主义者”第欧根尼。
  亚历山大说:“第欧根尼,我可以满足你一个要求。”
  第欧根尼——这位西方的庄子回答说:“我的要求就是,请你站开一点,你挡住了我的阳光。”
  亚历山大没有被激怒,他意味深长地回答道:“如果我不是亚历山大,我愿做第欧根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