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绝膑(三)


编辑:桐风惊心 [2010-1-9]
出处:http://xiaoshui.gkong.com
作者:潇水
 

甘茂从宜阳胜利归来以后,处境越来越不好。作为外籍专业人士,甘茂在秦国尚未形成自己的大家族,没有家族庇护。当地大家族们根深叶茂的势力攥成拳头,把甘茂这样的单职工家庭,一拳击碎——秦国本地派的樗里疾整天嚷嚷着要他的狗命!
  甘茂只好积极自救,惹不起我躲得起吧,换个国家去打工。但是,想走也不是那么容易,弄不好被以叛国罪扣留或者处死了。于是他使用了一个后代人经常模仿的“金蝉脱壳计”,他请命去攻打山西河津(魏国地盘)。得到允许之后,甘茂到了山西,立刻丢下军队,自个带着老婆孩子亡命而去。军士们还问呐,唉,丞相哪去了,丞相哪去了?我那宜阳大战的股票还好些没兑换哪!跟徐庶出逃曹营的办法一样。大约罗贯中是参看了《战国策》甘茂这段,才写的徐庶的金蝉脱壳之计吧。
  甘茂一直往东跑,越远越好,直跑到了齐国去,因为只有齐国人跟他没有疆场血仇。到了三千里外的齐国之后,待业在家,家底越来越薄。甘茂成了穷光蛋,老婆孩子困顿不堪。为了找工作,他就去哀求当地的纵横家,能把黑白颠倒乱说的大说客苏代同志(苏秦的大哥)。
  甘茂跪坐着,向苏代诉苦:“在下得罪于秦国,惧祸而遁逃,天下无所容身。我听说您爱讲故事,我也给您讲一个吧。从前有一个失学女童,在家纺织谋生,她找到村长的闺女,说我没钱买蜡烛(当时的蜡烛里边还加香料,一烧满室生香),而你们家却光明多得眼花缭乱。能不能让我晚上过来纺织,你分给我一些余光,无损于你自己一丝一毫,我却可以多加班挣到点儿钱。”这就是“借光”一词的来历。除了蜡烛、油灯,当时还有石油照明法和天然气照明法,晚间室内可以办公娱乐劳动、加班,很爽。
   苏代是好事之徒,答应给甘茂借光。他趁着出差秦国的机会,对秦国领导人说:“甘茂,非常人也,事奉贵国三代君主,函谷关内外山川地形,他都了若指掌。倘若他在齐国找到了工作,那对贵国可是不利啊!”
  “那将奈何?”
  “不如高官厚爵把他诓回来,再软禁住。”
  于是秦国给甘茂发出聘书,招他回去。齐宣王听说甘茂被秦人再次聘为上卿了,觉得甘茂一定是个人材,在苏代的忽悠下,赶紧也发“上卿”聘书聘甘茂。甘茂一下子就有了两个offer letter。就这样,他在齐国找到了一份很有前途的工作。苏代也算是善于人才炒作吧。
  
  [曰]潇水曰:我们说,自从列国纷纷发生法家改革以来,人才市场的大门就对全社会敞开了,士人可以通过自我推荐或被他人推荐而当官:先是约国君面试,经过面试,国君如果觉得合适的话,就直接任命当官,手续简便(当然,能不能转正,能不能升官,还要看业绩)。这无疑是一种进步,类似美国影星施瓦辛格可以应聘州长。即便在现代的中国,你想当官,却只有大学毕业时一次机会。毕业分配后,进入政府部门做一般工作人员(吏),然后慢慢熬着,逐渐被提拔为各级领导(官)。而社会上的能人、精英、成功人士,想直接去政府当官(像战国时代那样),是渠道不多的——据我所知。
  

点击查看大图

  但是,战国时代,自荐当官的成功例子还是少。如果经过有头面的人推荐,成功的把握就大一些了。但是,有头面的人轻易不推荐别人,因为如果被推荐者当官以后没有达到预期业绩,推荐者也要负连带责任。所以干茂通过讲一个“借光”的故事,恳求苏代当他的推荐人,向齐王推荐他。苏代竟同意了,也是热心人啊。
  甘茂此人多智。他在秦国的时候,有楚国使臣来访,谈判时候咄咄逼人,理论水平极高。也有楚国使臣来访,说话坑坑嗤嗤,糊涂絮叨。甘茂建议秦王说:“对于那些有能耐的来使,我们尽量拒绝他的要求,使他谈判失败,回国得不到重用。而那些荒谬使臣,我们偏答应他的要求,使他回去因功升官,在楚国当道,害死那些贤人!”哈哈,这个主意很好吧,属于逆向思维。甘茂之智常如此。此故事及“借光”故事,皆出于《战国策·秦策》。
  甘茂的智商后来隔代遗传给了他的孙子,就是大名鼎鼎的甘罗,十二岁拜为秦国上卿,出使列国。这是后话不提。但是,甘茂的情商可能不是很高,在工作中跟右丞相樗里疾配合不好,互相结下了分歧和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