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何其人——《庄子》心得(图)


Blueski推荐 [2009-6-14]
出处:来自网上
作者:于丹
 

[内容速览]庄子是我国古代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嬉笑怒骂尖酸刻薄,他的所作所为常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死亡也有独到的见解。

20070731100553.jpg
1、庄子塑像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庄子名周,字子丘,是战国时期宋国蒙地人,约生于公元前369-286年之间,与梁惠王、齐宣王、孟子、惠施等同时期(图1)。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在乱世之中,他从天地大道到名利生死,都了然于心。他留到今天的《庄子》一书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从庄子那些充满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天地自在的逍遥游。

  那么,庄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一生穷困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生在世,从古至今,人人都面临着生存问题。那么,庄子的生活又是什么样呢?

  庄子的生活一直相当贫困,这从他的寓言里可见一斑。

  他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他家里穷得实在是揭不开锅了,于是,去找一个管水利的小官“监河侯”借米。监河侯非常热情,说你看我现在正收租子,等把租子全收上来了,我一下子就借给你300两黄金。这个话说得多漂亮啊。可是,正等米下锅的庄子需要的是马上能救命的口粮,而不是今后能否兑现的金子。

20070731100653.jpg
2、等米下锅,捉襟见肘,可见庄子在现实生活中相当贫困 

  庄子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吧。昨天我从这个地方经过,听到有人叫我的名字,四下一看,只见在车辙沟里有一条小鲫鱼在那里跳呢。小鲫鱼跟我说:请你给我一点水喝好吗?我说,可以。但我现在没有水,等我到吴越去,向吴越王请求,开通西江水,引水回来迎接你回归大海怎么样?小鲫鱼听了淡淡地说:你要有一升水现在就能救了我的命,等到你把那么远的水调来,明天你去那个卖鱼干的铺子,或许还能找到我(图2)。

  既然庄子是一个衣食不能温饱的人,他还能有更高的追求吗?

  不被“利”困

  庄子有一天去见梁惠王,他穿着一身摞满补丁的麻布衣裳,鞋子随便拿根草绳一绑就去了。
   
  梁惠王见庄子这副模样不禁吃了一惊,说:先生,你怎么这般困苦? 

20070731100753.jpg
3、庄子说他生不逢时,犹如猿猴在荊棘丛中 

  庄子说:这是贫穷,而不是困苦啊。有大智慧而不能化行天下,才是困苦。猿猴在楠子树上盘旋跳跃,唯我独尊,后羿拿它也没有办法。但猿猴在荊棘丛中,就得小心翼翼,不敢乱跑乱跳了(图3)。

  但是,庄子是如何对待生活中的贫困呢?他说,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贫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也就是说,一个人对于“利”字如何看待,往往决定他对待贫困的态度。

  庄子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个人叫曹商,有一天,曹商很荣幸地肩负国家使命出使西部最强大的秦国。走时国家给他配了几乘车马,回来时竟带着上百乘浩浩荡荡的车马。他趾高气扬地对大家夸海口说,要是让我住在一个破房子里,每天靠织草鞋来生活,我估计自己没有那种本事。我的能力是什么呢?就是一看到国君这样高位的人,我几句话就可以讨得他的欢心,然后换来很多的财富。

  听了他的夸耀,庄子是什么态度呢?庄子跟这个人淡淡地说:我也听说了,这个秦王有时有疾患,遍求天下名医为他医治。比如说他身上长疮,如果有人为他破一个脓疮就赏给一乘车马,如果有人肯低三下四地为他舔痔疮,就赏给五乘车马。曹商啊,你是去泰国给秦王治了痔疮吧,要不然你怎么能带回来这么多乘车马呢?你的这些东西我根本不会稀罕。

  庄子说出如此极尽辛辣讽刺的语言说明什么呢?说明“利”困不住庄子的心。

  死不留名

  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那么,庄子的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今天,一个有10块钱的人,他的快乐未必不如一个身家上万的人。其实,在这个社会上,最快乐的人既不是穷得叮当响的,也不是家财万贯的人,往往是那些生活仅仅温饱或者刚刚步入小康的一批人。因为他们的生活不至于过分窘迫,但也不至于被财富束缚。可以说,我们今天的大多数人都属于有资格幸福的。其实,幸福不幸福就在你的心里头。

  现在网络流行这样一个段子,说人的一辈子无非是为几张纸,财是人民币,名是奖状、文凭、档案,死后为了墓志铭,烧纸钱。庄子可能把这些东西看得太淡了,他觉得辛辛苦苦为利丧失很多自由和心智,用心为形役不值得,所以这个利束缚不了他,

  破“利”不易,破“名”就更难了,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可以做到不为利所惑,却常常为名所累,即使高洁之士也希望名垂青史。那么,在高官美誉面前,庄子会采取一种怎样的态度呢?

  庄子有雄才大略,但他不爱说,只好云游各地。庄子的一个好朋友惠施在梁国做宰相,惠施以他的著作《坚白论》著称,是当时天下有名的雄辩家。庄子到了梁国,就有很多人跑去跟惠子说,庄周的口才、雄辩远远在你之上。惠施一听着急了,就发动他手下的人满城去找庄子,不让庄子去见梁惠王,害怕梁惠王把相位给了庄子。

20070731100854.jpg
4、无欲则刚,敢于上门找惠子作一番论理,说明庄子并不看重名位 

  庄子听说这个事后,就去找惠子。惠子问,你来找我到底有什么特别的目的?庄子说,南方有一种鸟叫雏,这鸟从南海飞到北海的时候,在这遥远的路上,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甘泉不喝。有一天,它飞过一只鸟的头上,这只 乌正在吃腐烂的老鼠,鸟怕雏抢走它的老鼠,便仰头“嘎”地大叫一声。现在你也想对我“嘎”地叫一声吗?我告诉你吧,名位对于世俗虽有设置的必要,但对于大智慧的人来说,名位就像旅社一样,没有什么值得贪恋的(图4)。

20070731100928.jpg
5、庄子就是这样用嬉笑谢绝了送上门来的相位 

  后来,楚王派大臣找庄子,要把楚国的相位授给他。庄子当时正在蒲水逍遥自在地钓鱼呢,当两个大臣毕恭毕敬地说要请他出山为相时,庄子又给他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我听说楚国有一种神龟,死了3千年了,它的骨头还被放在宗庙里用作占卜。你说它情愿送了性命留下骨头让人敬重好啊,还是情愿活在烂泥巴里打滚好呢?庄子微微一笑,说还是让我拖着尾巴在泥里活着吧。你们就请回去吧(图5)。

  人心为什么有自由,是因为他不在乎。所以人生的劳顿有很多时候要先问一问目的是什么,有时因为被名利一步一步地吸引着,人会陷入一种无事忙的人生循环。

  有这么一个说法,一个公司或者一个机构,可能最有资格高高在上的人就是老板。老板可以随意呵斥任何一个下属,下属只能是唯唯诺诺。下属的无名火怎么办呢?回家后就把老婆臭骂一顿。老婆也只好点头哈腰,因为她每个月要从丈夫手里拿钱,但是心里又不平衡,回过头就去训孩子。孩子也只好点头哈腰,但回过头就更愤怒,就开始骂他们家的狗,还把狗给打了一顿。狗不敢说什么,它知道它得住在这儿,但也有无名火,就撒在野猫的身上。猫知道自己打不过狗,只好忍气吞声,然后拼命去抓耗子,因为只有在耗子的身上,猫的愤怒才能得到宣泄。

20070731101002.jpg
6、庄子视利如粪土 

  如此这般地说下去,一个老板的愤怒跟一个耗子的委屈之间到底还差着多少环节呢?其实,世间每个人的心里都有无名火,如果真的想平息它,就来看看庄子,到底真的是别人加给我们这么多的委屈,还是我们自己看不破“名”、“利” 呢?人人都在“名”、“利”这两条船上走,人人都在船中忙,其实心有拘囿啊。所以要我们自己打破这个边界,才有可能达到一种自由和逍遥。汉文的“闷”字就是一个门字里面一个心,把心关在一扇门里了,能不闷吗!能否打开这扇门全在自己,所谓“看破”二字,无非是打开了一扇门而已(图6)。

  庄子淡泊富贵,看破名利,但对于死亡,他是如何看待的呢?

  看破生死

20070731101048.jpg
7、“鼓盆而歌”反映庄子客观地看待死亡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去吊唁,但却看到了令人惊诧的场景:庄子并没有显示出一点悲痛的样子,而是在敲着盆唱歌(图7)。
   
  惠子不解地问道,你的妻子为你家操劳了一辈子,现在她死了,难道你不悲伤吗?庄子说,她刚走时我心里怎么能不难受呢,但我“察其始而本无生”,现在突然想明白了一个道理,人最初的开始,是没有生命的,天地之间无非是聚起来这么一股气,然后这股气息逐渐地找到一个形体,由形体孕育出了生命,人就是这样来的。现在我妻子又循着这条路回去了。此时此刻她可能在一个巨大的密室里面踏踏实实地睡觉。她解脱了,我还不高兴吗。想起这些,我就忍不住敲着盆要唱歌了。

20070731101118.jpg
8、庄子只是把生命视作一个自然的过程。 

  如果有了庄子这样的心态,也许我们会少了很多的羁绊和苦楚。其实,中国民间的大智慧者有时也能做到这一点,民间讲究办喜事,喜事有红白两种,嫁娶是生命繁衍的开始,属于红喜事,寿终天年是白喜事。所谓红白只是生命的两端,红是生命来临之前的迎接,白是生命寂灭之后的相送。而生与死之间不过是一种形态的转化(图8)。

  那么,庄子是如何面对他自己的死呢?

  他的学生商量,老师百年之后,我们该怎样打点老师身后之事呢?庄子跟他的学生讲,我死后什么东西都别给我准备,就用天地做棺椁,日月当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当葬品,把我直接扔出去就完了。学生不敢,说老师,如果我们不给您弄个小棺材就扔到外面去,野兽把你给吃了怎么办?庄子告诉他的学生,要是把我扔在荒山上,可能就被那些苍蝇、乌鸦等把尸体给食了。要是好好地弄一个棺材把我装起来埋在地底下,我喂的就是蚂蚁、蝼蛄等所有地底下的小虫子。我无非就是饲料而已,干嘛要抢天上那些飞鸟嘴里的食物,而去喂地下的东西呢?哪头不都是被吃掉吗!这就是庄子对自己死的一种看法。

  庄子从来是一个不惧怕死亡的人,他不惧怕的方式就是“乐生”两个字,也就是说,活得好比怕死要强得多。在这一点上可以说与儒道是相通的,它给我们一种温暖的情怀,一种朴素的价值,就是活在当下,不惧生死,这是一份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