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淡化战争纪念日


blueski推荐 [2011-7-7]
出处:国际先驱导报
作者:不详
 

6月6日晚上,张贵田老人坐在家中的电视机前,观看诺曼底庆典的转播,感慨万千:“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老兵纪念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专家曾景忠对《国际先驱导报》说:“中国没有自己的老兵纪念日,对于老兵的慰问和感谢主要在其它几个抗日战争有关的节日里进行。

    据曾景忠介绍,目前,中国的二战胜利纪念日最为重要的应该是8月15日和9月3日,这两个节日中,前者是日本天皇宣布投降的日子,而后者则是投降协议签署的日子。在这之间的20天里,全国各地都会举行各式各样的纪念活动。还有一些日子就是七七事变纪念日,“9·18”和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但是后几个节日的纪念活动更多的是地方性的。

    谈及这次的诺曼底庆典,曾景忠回忆起了1995年俄罗斯进行的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的庆典,当时世界上的许多领导人也应邀参加,包括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和美国总统克林顿。那一年,中国也进行了盛大的纪念活动,据参加了那次活动的曾景忠回忆,那年因为恰逢50周年,所以纪念的规模也是抗战胜利后最大的。

    1995年9月3日,江泽民等中央领导人到天安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圈,“当时天安门有一万多人,晚上还进行了一个有很多中央领导人和抗战老兵参加的大型文艺晚会”。

    作为一个抗战史的研究学者,曾景忠说:“我们国家对于二战胜利的庆典肯定没法跟诺曼底和1995年俄罗斯的纪念活动比,而且主要是在逢十的年份比较热闹。”

    一位老兵也对本报记者说:“美国有专门给老兵设立的节日,那天是全国的节日,但是中国却没有类似的节日。”但也有学者指出,中国对于战争的纪念其实相当多,只是并没有把它集中起来,因此没有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对此,曾景忠分析道:“中国对于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和中国自己的情况有关,也和政治气候有着直接的联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战争结束后,中国自己很快陷入内战,所以这个日子的喜庆气氛被冲淡了许多。”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包括延安在内的全国众多城市进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毛泽东欣然题词:“庆祝抗日胜利,中华民族解放万岁!”但是在随后的受降仪式安排上,国共两党就发生了摩擦。中国共产党坚持自己要有自己的受降区域,但是没有获得国民党政府的同意。

    到了1946年8月15日,中国大地已经陷入了内战之中,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纪念活动。据曾景忠回忆,建国以后,由于美国对中国实行封锁政策,中国政府当时对日本并没有做过多的批评,而是谴责美国入侵日本,此后的70年代,宣传的重点又是以批判苏联为主,那个时候的抗战史研究也不是很受重视,与此相对应的是,以批判日本对华侵略行径为主的抗战胜利纪念也一直没有给人留下印象。曾景忠说,当时中国人甚至都没有几个人知道南京大屠杀的。

    中国政府真正开始对抗战史和抗战胜利纪念重视是在80年代以后,当时,日本政府对于南京大屠杀的否认,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慨,随后,中日关系成为了中国对外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抗战史的研究也随之开始受到更高的重视,全国各地的各类纪念馆也渐渐开始兴建。与此相对应的是,每年的几个重要纪念日,全国各地也都自己组织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

    至于目前为什么中国对于二战胜利的纪念没有其它国家那么大的规模,曾景忠表示这还是有中国自己的考虑,他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纪念活动和政治气候的关系。1945年抗战胜利后,当时在重庆的国民党政府在朝天门附近修建了一个抗战胜利纪念碑,但是1949年以后,这个纪念碑的名字被改成了“解放碑”,原因就在于有领导认为,这个碑过分宣扬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所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