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笔记:再悼屈原


出处:东周列国志|春秋战国之窗 原创
日期:2018-2-18
作者:Blueski

有一次访谈,陈鲁豫恭维李敖说他像大闹天宫里的孙悟空。李敖得意地说:“孙悟空他没文化的,如果在古代(我)肯定 是屈原,那屈原整天 愁眉苦脸的跳河了,那算什么本事啊,我没有,我要继续跟你们战斗。”

是啊,屈原也许真的可以压一压愤懑的心,以有智慧的乐观的方式进行斗争。职场上只有情商好的人,才能处处逢源,长期发展。屈原的情商, 一定有太多可以去改进的 余地呢。
只是,知易行难。当时的屈原在怎样的一种处境下?

张仪欺楚,合纵失败

秦国经商鞅变法数十年后国富民强,张仪出任秦相,施展纵横家大法,推行连横政策,成效显著。屈原生活的战国后期,基本上就是合纵与连横 的斗争。七国中燕国 偏远,韩楚魏三国国力逐渐衰弱,唯有比较强大的齐国和楚国合力,才能和秦国相对抗。而秦只有破坏了齐楚联盟,才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继而一统天下。楚国 虽然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但贵族专制,官场混乱,亟待整饬。
张仪多次出使楚国,每次都使楚国蒙受耻辱。公元前313年,张仪欺骗怀王要其以断绝齐国之交换取秦国割让六百里商于之地,怀王中计,与齐国断交后只得六里 地。怀王恼怒不已,发兵攻秦,被魏章大破于丹阳,怀王又倾全国之力发动进攻,再惨败于蓝田。前311年秦国攻取召陵,楚三战皆败,开始走向衰弱。屈原曾任 楚国左徒,类似于外交大臣,他作为大使出访、亲手建立和修好齐国。屈原对当时战国的形势可以说是看得非常清楚。他是合纵国际(联合各国共同抗秦)的拥护和 践行 者,实际上楚国本可以是合纵联盟的最大收益者。只可惜楚怀王天性贪婪偏信,眼见张仪屡次欺楚,最心痛的莫过于屈原了。

宪令不成,亲痛仇快

楚怀王应该也对内修政治的急迫性心知肚明。鉴于他对屈原的才华以及爱国之心是十分认可的,楚怀王于是授权屈原起草宪令。屈原意气风发, 立即着手起草宪令,奖励军功,加强法治,限制贵族 特权,举贤授能,发展经济实 力,Bala Bala。约两个月后,稿件初成。

然而朝中的文武百官们并不支持屈原制作宪令,宪令即法令,当时楚国的贵族势力把持着朝 政,盘根错节,极为厌恶任何变革,他们很清楚,宪令不会代表他们的既得利益。一时间,以前吴起在楚国变法后被乱箭射死而后碎尸的情形仿佛就在眼前。

《史记·屈原列传》:“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 与。”在屈原带着起草的“宪令”方案去晋见怀王的路上,被上官大夫拦下,欲借来一看,屈原 不予,上官大夫 和其它官员遂夺下“宪令”,上官大夫随即将“宪令”内容公之于众,马 上引起了贵族们的强烈不满和反对。官员们轮番去楚怀王处说屈原,估计都是说其恃才傲物,目无君王,不知是哪些话触怒了楚怀王,怀王竟拒不见屈原,并将他的 官职由左徒降为三闾大夫。三闾大夫是管理宗室祭祀之事,并不参与朝政,屈原的改革蓝图只能化为了他的文艺作品中的山神野鬼。

怀王被囚,楚国大辱

前299年秦昭襄王要求楚王去武关议和,屈原力劝楚怀王不可前往,无奈郑袖、子兰、上官大夫等人却力劝怀王去武关。《史记-屈原贾 生列传》:“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结果 被秦王作为人质押往秦国都城咸阳。屈原见怀王被囚于秦,太子熊横作为人质滞留于齐,子兰急于夺取王位,一时寝食难安,竟独自一人骑马日夜兼程赶到齐国,请 求放太子横回楚。齐湣王见屈原一片 忠心,加之私交多年,便同意将熊横送回。

熊横即位,是为楚顷襄王。屈原又重拾振兴楚国,励精图治的信心。他开始不断进言顷襄王,重申其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可惜顷襄王胸无大 志,不仅无法接受屈原 的进谏,反而觉得屈原讨厌。前296年,“怀王卒于秦,秦归其丧于楚,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史记 •楚世家》)悲痛的屈原作《招魂》,在怀王的葬礼上为怀王招魂,讽郑袖和子南劝怀王入秦,郑袖和子兰怀恨在楚倾襄王面前极力抵毀屈原, 斯年屈原被流放江南,开始了“上洞庭而下江”,创作了《九歌》、《离骚》、《天问》等绝唱。他在《天问》中一连 向 天地山川神灵发出172问,真是惊天地、泣鬼神。

郢都陷落,以死明志

前279-278年,秦国名将白起率军深入楚国腹地,攻下楚国鄢、郢,重创楚军主力。在战争中,秦将白起选择最 佳出兵时机和进军路 线,取得攻楚的战略主动。秦军孤军客战楚境,期于死地求生,乘楚王城池不修,边备废弛之机,采取掏心战术攻入楚国,并采用了决水攻城的战术攻克楚国别都鄢 城,然后沿长江东下深入楚境,攻陷楚国国都郢,取得最后的胜利。此战,秦国获得了楚国大量国土,并焚毁楚国宗庙;楚国被迫迁都,国力受到极大削弱。

郢都陷落,宗庙被毁,对楚国人内心的打击至深。屈原写下著名的《九章·哀郢》,已是寒风凜冽的深秋。面对斯年的 秋冬肃杀,屈原又写 下《悲回风》,感慨美好事物因遭受暴力摧残而毀灭,意境迷离,缠绵悱侧。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痛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在极度悲怆之下,屈原在汨罗江 畔投江而亡,以死明志。屈原之死,可能并没有唤醒昏庸的楚顷襄王和一班佞臣,也没有换来楚国的兴盛,但华夏民族的后人却永远铭记了屈原。

(上图款识: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众人皆浊我 独醒,是相见放。辛酉端节,善深写于春风草堂灯下。)

在现今的网上,人们谐趣地调侃屈原说,我们感谢屈原,每年给我们带来了一天假期,还有粽子吃呢。如果屈原有知,但愿可以宽恕我们这些生 活在和平安逸时代的 后人吧。

个人的能力终归是有限的。以死醒国,是最大的忠义。

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维新党人仓皇出走。谭嗣同却对劝他离开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 变法而流血者,此国 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拒绝逃走而被逮捕,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

鲁迅在《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中有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生求法的人, ……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 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让历史的星光,照耀我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