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生文明的黄金时代 春秋战国文物赏鉴

出处:《收藏家》2018年2月刊
原文作者:郑曙斌
日期:2020-02-22
转载编辑:天涯海

社会大变革时代,周王朝礼制下移,各国贵族竞尚奢侈,王室之器减少,诸侯之器增多。人们将精神诉求付之于器作,实现了心与物、文与质、 形与神、材与艺、用 与美的统一。青铜器一改以往礼器笨重敦厚、繁缛装饰的风格,呈现出简洁的造型、细致的雕绘和华丽的修饰。

图1 春秋 螭纹提梁铜盉 1982年浙江绍兴坡塘306号墓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同时,开创了金银器制作的新局面,出现了我国古代最早的金银器皿。1982年浙江绍兴坡塘306号墓出土的螭纹提梁铜盉(图1),器体扁圆,流为螭首 形,上加塑小蟠螭;覆盘式盖顶堆塑11螭龙、犀、象、虎、熊、鹿等兽类16兽;提梁背部有透剔的扉棱状背鳍;三蹄形足上附12条蟠螭和1条小虎。这件器物 造型新颖奇特,简繁相得益彰,大处器形饱满,细微处丰富而生动,为春秋时期越国青铜器铸造水平的佳作代表。


图2 战国 双翼错银铜神兽 1977年河北平山中山国王厝墓出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1977年河北平山中山国王墓出土的铜错银双翼神兽(图2),造型似狮,伸出于两肋之间的长翼呈欲展未展之状。体表以粗细不同的银片、银线错出口、 眼、耳、鼻、毛及斑纹。此物将错金银工艺发展到了极致,青铜的古朴凝重与金银的流畅秀丽交相辉映,形成了一种雅拙互见的艺术韵致。


图3 战国 金盏 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金盏(图3),是迄今发现的先秦时期最大、最重的金器。全器用分铸法铸造而成,先将捉手、盖、身、足分铸,然后再合 范浇铸或焊接成器,反映了金银工艺受到青铜工艺的影响。

  漆匠们因材施纹,在漆绘上利用挥洒自如的毛笔和油彩使各种纹样自由施展,利用红漆和黑漆最耐久、对比最鲜明、色调最典雅的特性,描绘出琳琅满目、浪漫 飞动的漆器纹饰。漆绘艺术中红、黑二色为基调的色彩主题,使楚漆器具有惊彩鲜艳的视觉较果。

图4 战国 木雕匜形漆杯 2002年湖北枣阳九连墩2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2002年湖北枣阳九连墩2号墓出土的木雕形漆杯(图4),器表髹以黑漆,鸟、蛇形体、羽毛、鳞片轮廓填以土黄粉彩。凤形器身饰变形凤鸟纹,腹部绘四 条相互缠绕的二足龙。整器造型奇特,充满灵性,是楚人奇思妙想的产物。


图5 战国 黑陶鸟柱盘 1977年河北平山中扇王厝墓出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陶瓷技术的自然积累虽令器物质量更高,艺术上并没有较大的突破。1977年河北平山中山王厝墓出土的黑陶鸟柱盘(图5),盘中心圆柱上挺立一只昂首展 翅的飞鸟。鸟嘴、颈、翅各部分的转折干净洗练,生动可爱。这种磨光压划纹黑陶最为著名,造型端庄优美,色泽漆黑明亮,是陶苑艺苑中一株亮丽的奇葩,代表了 中山国高超的制陶工艺。



图6 战国 绢地龙凤纹绣残片 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1号墓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织绣既织造精良,工艺精湛,又纹饰繁缛,色彩鲜艳,显示出了时人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想像力。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1号墓出土的绢地龙凤纹绣残片(图 6),在浅黄绢上以红棕、土黄、浅黄三色线锁绣一凤二龙相蟠图案,构图紧凑、色彩和谐,凸显了楚人精湛的刺绣工艺和浪漫的艺术气质。



图7 战国 组玉佩 1978年山东曲阜鲁国故城乙组58号战国墓出土 山东省考古研究所藏

  玉器雕琢精细美观,造型生动诡异,极富艺术魅力,体现了一种追求精巧、繁丽、新颖与多样化的时代风尚。山东曲阜鲁国故城乙组58号墓战国墓出土的组玉 佩(图7)由玉环、玉管、玉珠、玉璜等11件玉饰组成。这种用丝线串联结成一组杂佩,显得繁缛华丽,突出佩戴者的华贵与威严。



 图8 战国 彩绘石磬 1970年湖北荆州纪南城郊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各诸侯国僭用编钟、编磬组合的祭祀雅乐礼制,又兴起以琴、瑟、竽、筑等小型丝弦乐伴奏 为主的“世俗之乐”,以郑、卫、楚等地区流行的民间音乐最有影响。1970年湖北荆州纪南城南郊出土的25件彩 绘石磬(图8),制作得相当华美,大小厚薄有序,越大越薄音越低,越小越厚音越高。磬面雕刻精美的立凤,栩栩如生,又着以彩漆,这些色彩到出土时还清晰可 见。石磬作在祭祀活动中显得庄严与隆重,象征等级身份和社会地位。



图9 战国 浮雕十弦琴 2002年湖北枣阳九连墩2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2002年湖北枣阳九连墩2号墓出土的十弦琴(图9),精美绝伦,为考古发现中仅见。 琴身分为音响与尾板两部分。琴面隆起,其上浮雕凤、蛇与兽面纹。首岳与尾岳存弦孔十个;尾板微翘,尾板下有栓弦柱。通体以黑漆为地,用朱漆彩绘纹饰,琴面 浮雕不利于琴之演奏,当是明器。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待解决,诸多思想存在分岐。于是时人潜心于创 造,致力于争辩,长于思索,勇于探究,闪耀着智慧之光。医学、天文、历法、物理、化学等纷纷肇始,成为后世科学技术的奠基时期。儒、法、道、墨等各种思想 流派不断涌现,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正是这种“百家争鸣”,奠定了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多 元性的根基。



图10 战国 竹简《老子》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1号墓出土 荆门博物馆藏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1号墓出土的竹简《老子》(图21)《太一生水》为道家文献,成书于战国中晚期。《老子》主要论述道的存在与运行,道与治国、 修身的关系。《太一生水》主要论述宇宙万物的本原与实体,认为“太一生水,水生万物”,与现行本的道生万物有所 区别,与2000多年前西方哲学界所提出“以水为中心”的哲学命题相符合。

  纵观春秋战国时代,礼制下移,争霸兼并,不断改变政治格局;冶铁铸铁,推广铁器,催生新型技术发生;释放人性,器以载道,百工技艺大放异彩;思想激 荡,百家争鸣,思想文化丰富多元。就是这样一个时代,以变求新,不拘一格,焕发生机,东方既白,成就了中国原生文明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