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一粟

出处:东周列国志网
日期:2019-5-15
作者:Blueski

粟裕将军没有被授予开国十大元帅,这不仅是我们的遗憾,也将一直是历史的遗憾。

1955年授衔时,毛泽东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 啊?难得粟裕!壮哉粟裕!"不过评帅也考虑了更多革命前期资历、政治职务等因素,最终粟裕仅位列十大将之首。粟裕却是非常坦然非常低调的。他 说,"评我大将,就是够高的了,要什么元帅呢?我只嫌高,不嫌低。" 当然这些已经是过往历史了。本文还是回顾一下粟裕叱咤风云的一生。

红军革命年代

粟裕没有参加过黄埔军校或讲武堂培训,缺少文凭 :-)。革命生涯从南昌起义开始,也属于"井冈山的老人"之一。

粟裕在红军反第一次围剿时,担任22军65师师长,献计龙岗伏击战,成功消灭了国民党第18师,活捉师长张辉瓒。红军整整7年间,他所任职的职务虽不停变换,却总在师长与军团参 谋长之间停滞不前。如陈毅所说,粟 裕是“多年受委屈的,是提拔得最慢的一个”。1934年7月红军组成抗日先遣队,粟裕与军团长寻淮洲率部奔赴方志敏领导的闽浙赣苏区,不久调任红10军团参谋长。1935年2月, 红10军团在军团长刘畴西的指挥下失败,粟裕将残部组建为挺进师,担任师长,一直坚持到国共第二次合作。

粟裕负伤次数多达六次,离世时还发现三块弹片一直留在头颅中。至于粟裕在战场的表现,如下文所述,和粟裕一起从连级起步到军团长的林彪曾说:"南昌起义之后,从南征路上开始,及至井冈山时期,就数我们两个打得好。"

抗战年代

从抗战开 始,粟裕先是在韦岗伏击战中首战告捷,此后先后进行了九里攻击战,攻入句容城,夜里新丰站,延陵攻击战,东桥冬季站,讨李之台州战役,城黄战役,裕华攻击 战,高明庄阻击战,古*攻击战,大乔保卫战,丰利保卫战,余桥伏击战,悦来镇战斗,石港攻击战,夏家渡阻击战,曹家埠攻击战,"7.1"大破击,讨徐逆之 丰利战役,大官庄、王家营攻击战,车桥战役,如中遭遇战,南坎战斗,石*战斗,海上遭遇战,西团攻击战,每次都小规模消灭日伪军,而日军始终找不到新四军 的位置来清剿。其中1943年,粟裕率领数千人在苏北车桥歼敌军一千多,其中包括毙伤日军三泽大佐以下460余官兵,已经接近平型关大捷的档次了。捷报传到延安,慧眼识将才的毛泽东预言说:"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在抗战结束 前,中央指定由粟裕率领三万人南下天目山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先后创建浙南、苏南、苏中、海上和苏浙皖边根据地,这可是在南京、上海、浙江一带老蒋的老窝之 间的游击战。

粟裕的战略原则之一是"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经常出奇制胜,这为今后一系列战争胜利悄然打下了基础。

解放战争

苏中七战 七捷,这是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部历时一个半月与国民党军李默庵部的一系列战斗。解放战争初期,我军并不占优,这次七战七捷无疑是解放军内线作战的亮点。此 战来之不易,当时陈毅和粟裕各执一词,陈毅要求粟裕放弃苏中解放区北上合并守淮南,粟裕则力陈主见,结果毛主席同意粟裕先在苏中再打一仗。于是粟 裕以三万劣势之兵,迎战李默庵十二万美械国军,七战七捷。关于苏中战役的作战经验,由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起草,于八月二十八日致各战略区首长电中指 出:“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 毛泽东还写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一文,专门举了苏中战役的例子。之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便成为中国人 民解放军十大军事原则的核心内容。

1946年粟裕提出建立统一指挥体制的建议,以及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将淮海战役发展为战略决战这样的方针,毛主席多次协调后终于回电:“决定在淮海打仗,甚慰”,"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 挥交粟负责。"这一安排明确了陈毅在华中和山东的地位,同时疏通和解放了粟裕,取得统一的战场指挥权的粟裕,展开了新的篇章。据称在华东野战军,许世友、 谭震林、王建安这些兵团负责人都不服粟裕领导,虽毛主席想调离陈毅,让粟裕担任华野总司令,但粟裕多次推辞,陈毅也的确强力支持了粟裕指挥华野。陈毅对华 野高级将领说:"粟司令说的话,就是我陈毅说的话!"这一幕在一些电影里也时有出现。

宿北战役,山野和华野合并后第一次大兵团战役,歼灭国民党军戴子奇部,是华东战场的转折点。

莱芜之战,粟裕和陈毅的华野创造解放战争时期首次歼灭一个兵团的记录,李仙洲集团全军覆没。

孟良崮战役,万军阵中斩上将首级,歼灭了国军王牌张灵甫整编第74师。这一战毛主席称有两个人想不到,一个是蒋介石,二个是我毛泽东。

豫东战役,粟裕力排众议,打出运动战,奇袭开封,在开阔地带打援歼灭欧寿年兵团及黄百涛大部。此战之险,在于增援的胡琏11兵团突破了刘邓中野的阻 击,而黄百韬兵团百里之外疾驰增援,竟先于附近的邱清泉兵团杀入战场,多面受敌。此战打击了国军的士气。林彪后来称粟裕尽打神仙仗。

济南战役,首次夺取大城市的战斗,粟裕司令员指挥山东野战军许世友等部,七天内拿下济南城,活捉了我军的"老朋友"王耀 武。

淮海战役,是粟裕最辉煌的杰作。当时的决策是让粟裕带3个纵队到江南牵制将军,因粟裕的坚持,反复直陈才让中央改变的战略。蒋介石南线的精锐和 嫡系部队大多灰飞烟灭,这包括黄维的第12兵团和邱清泉的第2兵团,还有黄百韬的第7兵团和李弥兵团。毛泽东激动万分说:“一锅夹生饭,硬是被 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他还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之后粟裕参加指挥了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上海。金门之战的失利,粟裕也是揽下了责任。

对于野战军统一指挥权,某一战役究竟是谁指挥的,网上常常是争论得白热化,我想粟裕却是淡看这些争议的,很多时候也一定是集体会议以及党中央的远程指挥,但大多数策略一定是粟裕的。粟 裕也是身经百战逐步成熟起来,但不同于逞强斗勇豪爽死拼的将领。粟裕思维缜密,调研清楚细致,各种可能都预先想到,常常敏锐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被毛主席视为 能带领大兵团作战的人。作为后人我想,如果苏中、山东和淮海这些战役不是粟裕的全力指挥,面对那些国 民党抗战主力悍将,有些战役最多可能只会是惨胜吧。

很多军迷议论林彪和粟裕的比较。林彪自己是这么对四野说的:"我对粟裕同志的了解,比你们要全面和深刻。南昌起义之后,从南征路上开始,及至井冈山 时期,就数我们两个打得好。后来,由于经历不同,而形成了不同风格。我因为长期以来,肩负保卫党中央的重任,又是毛主席直接指挥的主力,我的担子很重,打 仗较为慎重。""一般情况下,有了七成把握才打,只有五六成把握,风险太大,不能打,等到有了八九成把握,又会失去战机,无仗可打!而粟裕同志呢,长期远 离中央,长期孤军作战,一般情况都是在敌人包围的态势下打的仗,不冒险就无法生存,养成了他敢于冒险的特点。如豫东战役,我看最多只有五成把握。拿这次淮 海战役来说,没让杜聿明跑掉,就值得研究、探讨和借鉴。"

为什么林彪这么在意杜聿明?杜可是抗战时昆仑关大捷的指挥者,中国远征军的副帅,45年调任东北时,意气风发,正值林彪27万大军全面进攻时,杜指 挥其下辖13军和52军急攻,竟连战连胜,林彪从山海关、四平、本溪、长春一路败退到松花江对岸,被称为千里大撤退,还告中央准备放弃哈尔滨,开始打游击。 幸好之后休战,国共和谈,主战场转为华东,并不善战的陈诚继任东北,局面彻底反转。当然林总的大兵团指挥也日渐成熟。然而杜调任淮海战场后,步步算计都为粟裕针锋相对, 当时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弥、孙元良3个兵团,西进试图解救黄维兵团,后接老蒋电令转向南进攻,粟裕指挥华野10多个纵队展开跟踪追击、平行追击与迂回拦 击,经过很多惨烈的战斗,逐渐将杜军团压缩到陈官庄加以歼灭,邱清泉被击毙,杜聿明被俘。自此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解放后

1950年7月上旬,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7月14日,粟裕复发高血压、美尼尔氏综合症,到青岛治疗。8月1日,粟裕病情仍未好转。 12 月,经中共中央批准,到苏联疗养。1951年9月,粟裕从苏联回国,中央军委任命粟裕为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第二副总参谋长,仍兼华东军区副司令 员。1951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即打响。12月12日,就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

彭德怀从朝鲜战场得胜下来后,周恩来马上提名彭接替他主持军委工作,彭德怀很快走马上任,并立即提名调自己的老部 下黄克诚担任副总参谋长。于是,黄克诚成了彭德怀抓军事和总参工作的主要日常助手。1954年10月31日起,粟裕任总参谋长, 但黄克诚同时被任命为军委秘书长,实际上全面主持军委和总参的日常工作。 彭任国防部长后,为了体现国防部的领导,许多原来由中央军委和总部颁发的命令、指示,都要求改由国防部署名。而哪些要以国防部的名义发布,哪些不用,又没 有明确的规定。于是,总参为中央军委起草的和总参本身下发的命令、文电,就常因署名问题而受到指责。鉴于这种情况,粟裕要求明确国防部与总参谋部的职责, 以便今后在日常工作中有所遵循。1955年3月16日,中央军委接受了粟裕的意见,责成总参起草国防部与总参职责条例。但总参一连五易其稿,均未能获得通 过。而且,性情暴躁的彭德怀每审一次稿子,都要把粟裕痛骂一顿,使得粟裕不知所措。

但在1958年的"反教条主义"斗争中,彭德怀和聂荣臻将粟裕作为“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代表人物进行了错误的批判,粟裕做了八次检讨都未通过,还是毛主席发话才得以通过。被迫离开了军队第一 线的领导岗位,并撤掉了总参谋长的职务。提到一辞元帅,二让司令的事,彭却说,这正说明你这个人阴险。此后粟裕调任军事科学院,被要求可以搞点科研,但不要接触部队。1967年7月,毛泽东还亲自指示任命粟裕兼任 中国科学院军事代表。虽建言许 多,终未进入第一线。粟 裕被错误批判和撤职一年后,彭德怀、黄克诚等就在庐山会议上被打成了"反党集团"。这时,有老战友劝粟裕把1958年受错误批判一事提出来。粟裕却明确表 示:"我不愿彭德怀受批判的时候提我自己的问题。我绝不利用党内政治风浪的起伏。我相信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实践足够说明自己!"。- 这就是清者自清吧。

1961年9月毛主席接见蒙哥马利元帅时,蒙对毛指挥淮海战役赞不绝口,毛主席说过:"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的人,这个人叫粟裕,淮海战役就是他指挥的,他也是我们湖南人。"

1984年2月5日16时33分,粟裕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逝世。之前有一次粟裕拜访叶剑英元帅,粟裕阻止叶帅送行:“老帅相送,不敢 当。”叶帅说:“百战之老将,岂能不送。”粟裕回答:“沧海一粟,不 足挂齿。”在晚年,粟裕终于才说出"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所以,您终于可以坦然了。

粟裕(1907-1984),原名粟多珍,曾用名粟志裕,侗族,生于湖南会同。墓葬于安徽黄山,并且按照"死后和战死的战友们长眠在一起"的遗愿, 骨灰还散播于泰兴市黄桥、徐州市碾庄、江苏盐城、南通市海安县、温州平阳、山东临沂市金雀山、以及安徽萧县丁里镇蔡洼村(淮海战役总前委会议旧址)。

小结

粟裕自己写的诗:“半世生涯戎马间,一生系得几危安。沙场百战谈笑过,际遇数番历辛艰。松苍敢向云争立,草劲何惧疾风 寒。生死沉浮寻常事,乐将宏愿付青山。”

两让司令,一辞元帅,为人低调、谦虚谨慎、实事求是,这就是伟大的沧海一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