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对春秋时代情有独钟?


blueski推荐 [2009-10-25]
出处:Sina Blog
作者:sunshiny
 

近来,《百家讲坛》广为国人所关注,由于丹引发的关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成为近一个时期的热门焦点。但绝大多数人,对于丹的《心得》的内容以及以这种方式解读传统文化颇为赞同。许多人说,当百家之言盛起之时,必将证明中国的一个大成时代即将到来。

由此,我想到了春秋时代。春秋时代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轴心时代,也是许多专家学者热衷研究的时代。记得以前还曾参与过一项调查,问“如果可以选择,你会选择在哪个朝代生活”,我选择了春秋时代,好像选这个时代的人是最多的。这亦可以佐证中国人有着春秋时代的情结。

那么,为什么历朝历代,惟春秋时代得到最大多数人的情有独钟呢?

就我个人而言,我喜欢春秋时代,是因为那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大时代,出现了许许多多名垂青史的大人物,有文将有武将,有学者有商人,有思想者有文化人。春秋时代仿佛是思想的沃土,生长出了各种各样的关于哲学、伦理、人文、社会、政治、历史的思想,而这些思想逐渐积淀形成了引领中国两千余年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春秋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起源,是中国智慧的万水之源。

历史学家也告诉我们:春秋时代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轴心时代,形成这一时期文化风韵的基础是高度发达的城邑文明;这一时期思想的百家争鸣,化解了当时社会的危机。春秋时期以极度开放和吸纳的态势,为中国整个封建时代奠定了文化思想基础。

当代中国,对各国各民族文明的吸纳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甚至令人感到恐慌,学者熊召政说“中华民族想进那个有“中国特色”的房间,却被历史老人引进了西方人的厨房。”

确实,在现代中国,始终缭绕于有爱国情感、有传统文化情结的人士心头莫过于这样的问题: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相比,哪个更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中国经济的卓越进步,是不是以民族信仰的缺失,理想的淡化,道德的偏离为代价换来的?当传统文化日渐式微时,当批判要多于继承时,当我们对西方文化投入更多精力去研究时,却发现,西方人正以蓬勃的兴致来研究并运用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是对我们偏离了轨道,还是即将放弃根本的警示么?我想,这样的问题不仅困惑我这样非专家之人,更是那些高端学者与官员正在深思并试图解答的问题。

思想是文化的动力,文化是历史的传承;思想是文化的命脉,文化是国民精神的内核;思想是文明的内质,文化是国家文明的LOGO。

央视的“百家讲坛”架起了“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我想,仅仅是普及还是不够的,我们更希望有一个“百家讲坛”,能够发出中国知识分子自己的声音,宣讲自己的思想,传播自己对于中国文化发展的理论。温总理在一次讲话中说“中国要有光明的未来,必须发挥全体人民追求真理的积极性,让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在更为自由、民主的学术气氛中,探索自然界的奥秘、社会的法则和人生的真谛。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最终要靠实践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有人说,今天的中国,很象春秋战国时代,有礼崩乐坏,也有百家争鸣。这样的说法很好,希望我们能够有真正意义上的百家争鸣。当一个文明处于转型的时期,就需要有一大批思想家、理论家沉淀下去,悉心研究,然后走出来,宣传成果,为我们的现代文明做制度上、文化上的架构。当我们这个社会,能够接纳更多种声音的时候,当我们能够从各种声音中逐渐提炼民族文化精髓的时候,当我们在争辩中越来越接近中国现代文明的本质时,中华民族的复兴才是真的来到了!

那一天会远吗?相信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