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奔赴若波涛--纪念古代为改革而死去的先驱


出处: 东周列国志 |春秋战国之窗 原创
日期:2009-11-29
作者:Blueski

有些时候,会因一些新闻而触发关于改革的想法,由此回想到我们中华民族曾经的为数不多的政治 变革 事件,常觉得发人深省,感慨良多,遂记此文。


吴起政 改

在遥远的战国年代,战争连绵,英雄辈出。吴起是其中值得一书的改革先驱。

吴起是杰出的军事家,在鲁国时因打败齐国而成名。在魏国时打败了北方的秦国,同时进行了著名的军事改革。实际上,吴起更是一位杰出的 政治改革家。

话说战国时期的楚国,长年争战,国力虚耗,国内诸种矛盾尖锐。早已没有了春秋时代楚庄王的霸业。楚声王即被起义民众杀死。新上任的楚悼 王,面临内外交因,急于图强之道。吴起一到楚国,悼王立即重用为令尹,“为楚王立发,为楚国定政”。吴起以其军 事家、政治上兼而有之的敏锐,吴起很快地切中了楚国疲敝的要害——过于庞大的贵族势力。他以其特有的果敢的军事 作风,迅速下令废除所有的宗族领地;凡是已经受封了三代以上的封君(即领有领地的贵族),全部剥夺领地;并同时将国内的贵族领地进行大范围移封,将大量贵 族领地转移到地广人稀的边疆之地去。以这种极其激进的方式,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楚国的国政涣然一新,王权势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同时,由于革除了大 量贵族,皇室的领地得到了大大的扩张,从而解决了财政问题。吴起得以再次贯彻其在魏国形成的精兵战略,再次组建起了一次强大的有战斗力的常备军。
在这个变法的过程中,尽管有国君的支持,但吴起的大范围打击,几乎触动了楚国所有的既得利益者,当时“贵人甚苦之& rdquo;。完全抛弃人情,只遵循自己设定的正义,吴起的这一系列改革执行的极为坚决,凭借着楚王给予的绝对权威及信任,以铁腕手段残酷地镇压了一切敢 于反抗的势力。

虽然这次变法,在历史上仅仅只是昙花一现,但无论就那一点而言,这位天才横缢的将军,确实创造了无限的辉煌。太史公如是记载: “於是 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卻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彊。”“兵威天下,震服诸侯”。后汉书如 是记载:“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短短几年时间,楚国国力顿时强大,北吞陈、蔡二国,击退 韩、赵、魏三晋的袭扰,使其不敢南谋。南边平定百越,占有洞庭、苍梧(今湖南广西一带),西边讨伐了秦国。史载悼王十九年(前阳3年),赵国侵卫,卫求援 于魏、魏攻赵,夺其河东地。赵又求救于楚,吴起率兵救赵攻魏,与魏军“战于州西(今河南沁阳东南),出梁门,军舍林中(今河南新郑 东),马饮于大河(即黄河)”。楚军北上,一直打到黄河,大败魏国,重振楚国昔日的威风;一时国势称盛,诸侯刮目,不敢来犯。

正当吴起改革以摧枯拉朽之势,节节取胜的时候,命运之神又再一次玩弄了他,楚悼王突然病逝。 悼王一死,在改革中失去了权势的贵族们立即愤然而起,甚至率兵包围了王宫,不顾一切地追杀吴起,连兵加王尸也一无顾及。一代名将,没有"马革裹尸还",而 是死于宫廷之中,众多仇家之手。

25年后,商鞅在秦施行的“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也正是吴起未竟的事业。


商鞅变 法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商鞅为维护秦国统治者的利益而推行的一系列变革措施。商鞅制定了《秦律》,把贫困落后的秦国变成富裕的强国,为中国 漫长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年轻的国君决心改变秦国的落后面貌,于是下了一道变法图强的求贤诏令。商鞅就是在这个时候自魏国来到秦国的。商鞅到秦国后, 宣传“强国之术”,决心协助秦孝公进行社会改革,因此得到秦孝公的信任,任命他为左庶长。公元前359年和公元 前350年,在商鞅主持下秦国两次公布了新法,秦国经过商鞅变法,面貌焕然一新。在土地所有制方面,基本废除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封建领主所有制,确立以私有 制为基础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在政治方面,基本废除了分封制,确立了郡县制。秦国从落后国家,一跃而为“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amp; amp; amp; rdquo;的强国,出现了“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的局面。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太子惠文王继位。旧贵族马上对商鞅进行反攻倒算,公子虔等强加商鞅以“谋反”的罪 名,将他逮捕并用“车裂”的酷刑处死了他。

唉,谁想见,改革者的命运竟是如此悲惨!


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在位的时候,司马光担任翰林学士。司马光和王安石本来是要好的朋友,后来王安石主张改 革,司马光思想保守,两个人就谈不到一块儿去了。

王安石做了宰相以后,提出的一件件改革措施,司马光没有一件不反对。有一次,司马光向宋神宗 提出要求取消青苗法,同时,以老朋友的资格,写了一封信,责备 王安石侵犯其他官员的职权,惹是生非,搜刮财富,还拒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王安石写了一封回信,对司马光的四条责难针锋相对地作了反驳。信里说:我受皇上的命令,改革 法制,怎能说我侵犯别人职权;为国家办事,怎能说我惹是生非; 为天下理财,怎能说是搜刮财富;驳斥错误的言论,怎能说拒绝意见。

司马光接到回信,气得要命。但是眼看王安石有皇帝撑腰,也无可奈何。最后,他辞去朝廷职务, 离开京城,到了洛阳,表示不愿过问政事,关起门来写书了。
高太后临朝执政,把司马光召回朝廷,司马光已经是又老又病了。但是,他反对王安石新法却丝毫不肯放松。他一当上宰相,第一件大事就是废除新法。有人劝阻他 说,神宗刚刚去世,马上把他的政治措施改掉,总不大好吧!司马光气呼呼地说:“先皇帝立的法度,好的自然不要去改动,像王安石搞的那 一套,却是害民的事,为什么不能改?再说,现在高太后执政,高太后是神宗的母亲,做母亲的改动儿子的主张,有什么不可以?”

就这样,他不顾许多官员的反对,到了第二年(公元1086年),就把王安石建立的新法一古脑 儿废除了。王安石听到这个消息,当然十分生气,不久就郁郁不乐 地死去。而司马光的病也越来越重,在同年九月咽了气。

我们很敬重王安石,他绝对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的人士。遗憾的是,要进行改革创新,往往会遇到多么大的阻力啊。


百日维新

最后看看近代最令我们扼腕叹惜的“百日维新”。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 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 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忧国忧民之情,可以谭嗣同的诗《有感一首》为代表: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1895 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纪闻》,鼓吹变法;组织强学会。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成为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舆论中 心。1897年冬,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成为与《时务报》齐名的在北方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阵地。1898年2月,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南 学会,创办了《湘报》。在康、梁等维新志士的宣传、组织和影响下,全国议论时政的风气逐渐形成。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4 月,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为变法维新作了直接准备。时年28岁的光绪帝,不甘作亡国之君,锐意维新,推行了著名的“ 戊戌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颁布《定国是诏》,公开宣布决心“变法改制”。光 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在此期间,光绪皇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和谕令。主要内容有: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 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 励科学著作和发明。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
  新政措施虽未触及封建统治的基础,但是,这些措施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为封建顽固势力所不容。清政府中的一些权贵显宦、守旧官僚对新政措施阳奉 阴违,托词抗命。慈禧太后在光绪皇帝宣布变法的第五天,就迫使光绪连下三谕,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准备发动政变。?
  “百日维新”开始后,清政府中的守旧派不能容忍维新运动的发展。有人上书慈禧太后,要求杀了康有为、梁启 超;奕劻、李莲英跪请太后“垂帘听政”;御史杨崇伊多次到天津与荣禄密谋;甚至宫廷内外传言将废除光绪,另立皇 帝。9月中,光绪皇帝几次密诏维新派商议对策,但维新派既无实权,又束手无策,只得向光绪皇帝建议重用袁世凯,以对付荣禄。16、17日,光绪皇帝两次召 见袁世凯,授予侍郎;18日夜,谭嗣同密访袁世凯,劝袁杀荣禄,举兵救驾。事后,被袁世凯出卖。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皇帝寝宫,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 amp; amp; amp; ldquo;训政”,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徐致靖、张荫桓等人被捕。9月28日, 谭嗣同等六君子在北京菜市口就义。
政变发生后,谭嗣同也曾同大刀王五策划过劫救光绪皇帝,但未成事。其后,王五劝他出逃,并自愿充其保镖,谭嗣同却决心已定,“各国变 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决意用自己的牺牲来唤起后来者的觉 醒。

谭嗣同在狱中时,还用地上的煤渣在牢房的墙壁上作诗: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此 诗亦成为千古绝唱。当铡刀放到他面前时,谭嗣同仍面不改色,对着上万名围观者大声高呼: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然 后铡刀就那么地落下了,在场的围观者无不潸然泪下。

此后,谭的遗体竟然被志士们冒死抢出,辗转运回浏阳,悄然安葬在牛石乡翟水村石山下。先驱终 于魂归故里,并将被后人永久怀念。正如谭墓上同乡宋渐元所撰对联:

“亘古不变,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 波涛。”

后来康有为写下了著名的挽联:

复生不复生也,有为安有为哉。

句中的复生为谭嗣同字号。其时所有新政措施,除开办京师大学堂外,全部都被废止。从6月11 日至9月21日,进行了103天的变法维新,以戊戌政变宣告失败。自变法维新失败后,清政府再无作为。

虽然可歌可泣,但事实就是事实,失败就是失败。


感想

个人的能力终归是有限的。以死醒国,是最大的忠义。

变法是否成功和帝王休戚相关,这足以说明领导决策和决心的重要 性;新法难免有不妥之处,却是可以继续改进的,也只有真正实行了,才知如何继续改进;锐意改革,总是对社稷有益无害的;新法会损害一部分人的既得利 益,但坚决反对变革,最终损失的却是国家社稷的利益。

鲁迅在《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中有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 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 就是中国的脊梁。”

由大及小来看自己,曾几何时,我也要求自己每天有一件创新的事情,我的座右铭曾经是荀子的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而现在又如何呢?我只希望自己每天有一件开心的事情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