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兵家信陵君


blueski推荐 [2009-12-6]
出处:来自网上
作者:马学庆 梁颖阁
 

贯穿宁陵县城十里长的东西大街“信陵路”。

信陵君曾经开荒种田的土地。

位于宁陵县城西北角的信陵君行宫后边的小河。

     核心提示

  中原乃兵家必争之地,从古至今,这里上演过无数幕悲喜剧。在战国时期列国的互相攻伐中,一大批兵家应运而生,信陵君魏无忌作为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与当时的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并称为战国时期"四公子"。他不但精通军事,而且豪放善饮,有"酒仙"之称。信陵君广招门客,有食客三千。他不论对方贫富贵贱,都能谦恭对待,其中包括看守城门的侯赢、杀猪的朱亥等。这些门客在危难时候显身手,成就了信陵君的英名。今天在宁陵县县城的西北角,依然可以看到信陵君曾经开荒种田的那块土地、信陵君行宫后边的那条小河及贯穿宁陵县城十里长的东西大街"信陵路"……

  宁陵古称"信陵",为何称为"信陵"?这要追溯到战国时期魏国的著名军事家信陵君。

  中原乃兵家必争之地,从古至今,这里上演过无数幕悲喜剧。在战国时期列国的互相攻伐中,一大批兵家应运而生,信陵君魏无忌作为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与当时的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并称为战国时期"四公子",他不但精通军事,而且豪放善饮,有"酒仙"之称。

  说起信陵君,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因为"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收录在了中学语文课本里面。那么信陵君为何许人也?课文中注释:信陵君(?-前243),魏昭王少子,安厘王的异母弟,即魏无忌。昭王去世后,安厘王即位,封无忌为信陵君。安厘王元年(公元前276年)他被妒贤忌能、刚继承王位的同父异母兄安厘王排挤封于魏东部边境的宁邑(今宁陵县城北十五里),别称"信陵"(这也是宁陵县称谓的来历)。这里的"宁邑"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宁陵县。

  信陵君广招门客,有食客三千。他的优点是,不论对方贫富贵贱,都能谦恭对待,因而归附他的贤士很多,其中包括看守城门的侯赢、杀猪的朱亥等。他的弱点是,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意志消沉,一蹶不振,用酒色来摧残自己。事情还得从有名的"窃符救赵"说起。

  窃符救赵 战国兵家信陵君闻名天下、青史留名

  进入战国时期,大国争雄,几十年间,中原地区的一百多个弱小国家都成了大国的口中食、盘中餐。秦国起于西陲,楚国北进中原,今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一带仅剩齐、郑、宋、魏等国。

  公元前257年,秦昭王发兵二十万攻破了赵国的长平,又进兵围攻赵国国都邯郸,赵国的形势十分危急。信陵君的姐姐是平原君赵胜的夫人,她几次派人向魏王求救。魏安厘王害怕秦国的强大,担心引火烧身,不肯派兵。信陵君极力劝说安厘王:魏与赵唇齿相依,赵被灭,魏不久也会被秦所灭。安厘王勉强派晋鄙统兵十万,楚国也派兵八万,联合救赵。但魏兵在至本国边界处就停止不前。平原君赵胜连接派使者来埋怨信陵君说:"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听后为这件事忧虑,多次请求魏王出兵,他的宾客也千方百计地劝说魏王,魏王就是不听。无奈,他就采用食客侯赢之计:叫自己曾对她有大恩的魏王的爱妾如姬窃取宫中的兵符,交给晋鄙,让他出兵,如果再不出兵,就叫朱亥击杀他,夺取兵权。晋鄙合上兵符,怀疑这件事,想不听从信陵君,朱亥就用袖里藏着的四十斤重的铁锤,打死了晋鄙,夺得了统帅权。信陵君在晋鄙军中选了八万人进兵出击秦军。秦军退去,邯郸得救。

  此次合纵攻秦,给秦国沉重打击。信陵君再次显示出杰出的军事才能,也从此威震天下,各国都派使者向他学习兵法,后世称之为《魏公子兵法》。他在兵法中重点阐述了在这种战乱的年代,身为中原地区的各诸侯国应该怎样联合起来共同抗击强大的秦国,这就是有名的"合纵连横"之说。在具体战争实践中,他既讲究战争的进攻,又强调要作好防御。在军队建设上,他主张善待士兵,如窃符救赵之役,他在窃得兵符后,马上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在当时几乎家家男丁皆为士兵的情况下,他能作出这样深得人心的决策,对稳定军心,巩固后防,发展生产,甚至对战争的胜利都起到了很大作用。

  礼贤下士 危难之时显身手,成就信陵君英名

  战国时期的达官显贵有"养士"的时尚。各国将相用自己的俸禄和地产收入供养大批中级人才和有一技之长的鸡鸣狗盗人士,作为自己和国家的储备人才,在关键时刻为自己和国家献策献力。战国时期以养士闻名天下的人物是"四公子",其中信陵君又是四公子中最杰出的人物。

  信陵君无忌被封于宁邑后,"仁而下士",在封地带领人们开荒种地,受到当地百姓的敬仰。他还讲述治国之道、强国之策,一时各国名士皆从千里之远投其门下,"食客三千人"。各诸侯大国也因魏无忌之贤能,不敢加兵侵略魏,使魏国得以有十多年的平安发展时期。

  信陵君养士和其他三公子不同,他不像黄歇和赵胜那样为赶时髦而养士,也不像田文一样高高在上,而是真正把"士"当人才来尊重,和"士"平起平坐。信陵君相士只注重对方的才能而不在乎对方的地位出身。他最敬重的两个人才来自底层社会,一位是守城门的侯嬴,另一位是屠夫朱亥。信陵君听说侯嬴智略过人,自驾车去礼聘他,让他在宾客中坐首席。当时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人认为这个老者有什么"异能",只有信陵君始终如一地信任他,对他表现出最大的礼敬,像最谦恭的学生对待德高望重的老师一样。侯嬴最后没有辜负信陵君的礼敬,他的"窃符救赵"谋略使赵国及东方各国得救、魏公子青史留名。信陵君敬重的另一位人才屠夫朱亥也在关键时刻该出手时就出手,从袖中掏出四十斤重的大铁锤,把拒不交割兵权的晋鄙一锤打死,使信陵君成为魏军的统率。

  反间计 信陵君兵权旁落、唇亡齿寒魏灭亡

  魏安厘王嫉妒信陵君才能由来已久。无忌仁义,忠信,爱国,他从小深受魏国国君魏昭王的喜爱,曾被立为太子。由于哥哥安厘的挑拨、诬陷,无忌被废,立安厘为太子,无忌才被封为信陵君。一次,无忌正与魏王博,得到赵兵将寇北境而举烽火的警报。魏王立即停博,欲召集大臣商议对策。无忌拦阻说:"赵王田猎耳,非为寇也。"说完,复博如故。魏王却惊恐不安。不久,又从北方传来消息说,赵王在打猎,不是入侵。魏王大惊,问:"公子何以知之?"信陵君说:"臣之客有能深得赵王阴事者,赵王所为,客辄以报臣,臣以此知之。"(《史记·魏公子列传》)窃符救赵之役后魏王使人请信陵君回国,信陵君因害怕魏王治罪于他,不敢回去。赵国的两位隐士对他说,公子之所以闻名诸侯,就是因为有魏国啊!魏国被灭亡了,公子有何面目立于天下啊!信陵君明白了,马上回去做上将军,诸侯一听说信陵君回来了都出动大军会聚在他的麾下,听从信陵君的号令。军事上的"合纵"第一次取得实质性的成功。信陵君率五国联军打败了秦国,一直追杀到函谷关。

  当时的情势很明显,只要有信陵君在,秦国统一中国的美梦就会落空。秦国再度使出"反间计",花万金派出间谍散布流言,还找到晋鄙的部下,让他们去向魏王说:"信陵君在外十年,天下都知道他而不知道魏王您啊!信陵君在各国的怂恿下已有不臣之心,不久就会取而代之……"秦王还几次送信给信陵君问:您还没有做上魏国国君吗?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个"反间计"很拙劣,可魏王居然中计了。魏王本来就嫉妒无忌,听得多了,便借机把信陵君的兵权给解除了。信陵君知道自己因为谗言的诋毁再次被废,便推说有病,谢绝朝参,终日和宾客沉溺于酒色之中,因此,史书记载他"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如此四年,终于因饮酒过多,于公元前243年患病而死。秦国发现自己的克星没了,就派蒙骜率兵毫无忌惮地攻魏,不久(即公元前225年),魏国王被俘,魏国被灭,由此可见信陵君在魏国的地位和作用。

  信陵君官位不高,却能世世代代留下礼贤下士的美名,人们一旦谈论起他,无不肃然起敬。他的大半生在信陵度过,最后死在信陵,安葬在信陵。这里的人民,为有信陵君这个贤士豪杰感到骄傲,为了表示对他的敬意,和对他一生忧国忧民的崇拜,想让他稍稍清静安宁一下,便将"信陵"改叫做"宁陵",以使这位贤达之士永远安宁地躺在这块土地上。今天在宁陵县县城的西北角,依然可以看到信陵君曾经开荒种田的那块土地、信陵君行宫后边的那条小河及贯穿宁陵县城十里长的东西大街"信陵路",听到在"信陵路"上流淌着的关于信陵君的故事和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