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虚极,守静笃

- 老子《道德经·》

原文
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六章。 原文为:“致虚者,天之道也。守静者,地之道也。天之道若不致虚,以至于达到至极,则万物之气质不实 。地之道若不守静,以至于至笃至实。天地有此虚静,故日月星辰,成象于天;水火土石,成体于地。象动于上, 故万物生;体交于天,故万物成。所以虚静之妙,无物不禀,无物不受,无物不有。万物都是出入于阴阳,才能升降造化。成就万物,与万物并作者,皆是此虚静之妙。
唐代道家学者李荣曰:“道者,虚极之理也。



启示

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但由于外界的干扰、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因此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注意致虚和守静,以期恢复心灵的清明。极、笃,意为极度、坚定。



人气:2130    上一条: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下一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智慧之碑 后记
长期以来,人杰君子皆言修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本栏目摘录较多的也是励志哲言。如有不妥不恰之处,望多方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