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读了多遍,发现这样一种奇特现象,就是圣贤屈原都是用的楚地文化,并自行开创了一种崭新的诗歌体裁--骚体,进行的诗歌创作。他在创作伟大的诗篇时,没有参杂儒道以及诸子百家的文化。从《楚辞》里找不到他们的痕迹。找不到老子,孔子等各家文化开创者的字样以及学说。《屈原零态(O)文化》里提到了这个现象。(见《屈原零态文化》79页)倒是提及了很多的古圣先贤,他颂扬古代的圣君如轩辕黄帝、炎帝、尧、舜、禹、汤、后稷、文王以及齐桓、晋文和楚之三后等,还有古代的贤臣如伊尹、傅说、吕望、周公、宁戚、箕子、介子、比干、伯夷、叔齐、伍子胥及楚之子文等。他还用对比的方法讲一些非圣之君如桀、纣、羿、寒浞、浇等等。作为三闾大夫教授贵族子弟的导师,不可能不接触吸收道儒及诸子百家的文化,但却没有提及一人,这说明了什么?一时我难以理解。从这个问题上我想到了先师,先师传功布道几十年,从《龙子与气场论》到《零态学说》以及各个时期的开示,很难找到道佛儒的理论,道佛儒三家理论已经形成了我们国家根深蒂固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了说明问题,不可能没有一点的涉及,提到了也是点到为止。这又说明了什么?
第一个问题我很难理解。而第二个问题我还是能理解的。回想先师的教导,说过的。“用现代的语言,现代科学的文化来阐述大道功夫。” 我明白了,那就是保持“自然大道”的纯洁,纯正,一丝不染。不参杂其他的一点的东西。也只有真正的智者,具有超凡的大智慧才能做到这一点。显示了“自然大道”的超绝独有。我明白了,这不就是圣贤屈原的高尚的道德品质“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吗?
先师的行为,品德无不具有圣贤屈原的影子。从理解先师的这一行为上,我深深地思索,探求。联想先师对屈门门生两美必合进入学习的要求和深读《屈原零(0)态文化》。似乎明白了一点点第一个问题。下面就试着从文化的角度来阐述一下自己的一点观点。
华夏民族是炎黄子孙,黄帝是我们这个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是个伟大英明的圣君,其伟大贡献归类有如下二点:
1建规章,行仁政,后世一些重要的社会管理制度就起源于黄帝。黄帝时代的政治建树(包括对政治制度的创建、社会管理方式的发明与创造)、文化成就(包括黄帝时代文字的发明、造型艺术、音乐舞蹈、制度文明、宗教祭祀)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黄帝的德政广泛传布,惠及自然宇宙万物。黄帝时代,是中华民族由野蛮走向文明的新纪元。
2黄帝是最早开创华夏哲学文化----“道”学的奠基人(指有文字出现)。有其问“道”,学“道”的记载,如黄帝问“道”于风后,学“道”于广成子。《黄帝四经》就是其道学的经典著作。《庄子.盗石跖篇》说:“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后世的一切哲学理论无不来源于黄帝等三皇五帝。
黄帝运用道的法则与规律,管理天下。“内修心身而外治天下”。从《黄帝四经》里就可以说明:黄帝的治国之道是初期的法治、礼治、德治和道治。所以黄帝自身就是集修身、修道、正道、治国、平天下于一身的古圣先贤。黄帝回归后其后代子孙颛顼、尧帝、舜帝、禹帝无不继承发扬其为帝者必须内修心身外治国之道。对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以黄帝为首的这五位开创中华民族人类文明的上古圣贤,被后人称为五帝。后世先秦百家文化理论无不来源于黄帝的《黄帝四经》和其他四帝及《易经》等的文化。
偈曰:
天生圣者教黎民 饮食衣服日日新
神机妙算平敌寇 雄才大略扫妖氛
风雷变化惊天地 金木交并破魔军
运转五行生克理 文字般若震古今
在五帝中,舜帝对人类的贡献也非常巨大,他是黄帝的九世孙,把黄帝的治国之道的德治发挥至极。以孝感天地,德播人间,天下为公的美德为后人所敬仰,被后世称之为是道德文化的始祖。大力发展发扬了黄帝的治国之道。《史记·五帝本记》言“天下明德,皆从虞舜始”。道德文化是中华民族衍生发展的灵魂,同时也是后世各家学派文化诞生形成的生命源泉。舜帝时出现了政通人和的局面,已经具有了国家的雏形,人类至此进入伦理道德的新纪元。所以言道必推黄帝,言德必从舜始。(道是德的内涵,德是道的具体表现形式)
有偈曰:
天生大圣迥不同 出类拔萃众中龙
乐取与人以为善 敬慎律己化群伦
自耕稼陶皆如此 学礼书数尽精通
无为而治平天下 至德感物性允公
道家文化的开创者是老子,他继承了三皇五帝的道学文化,而做《道德经》一文。《道德经》里有七十多处就出自黄帝的《道原经》。从后世把道家学说称之为黄老学说也可以看出,老子的《道德经》理论来源于黄帝等古圣先贤的道学文化智慧。其继承者庄子的著作《庄子》里多次记述,歌颂黄帝也能看出老庄(因庄子发扬了老子的道学文化,故后世也把道家称为老庄学说)一派的道家文化的根源。《庄子.盗石跖篇》说:“世之所高,莫若黄帝”。道学文化从伏羲老祖创立八卦开始已经有七千年多的历史,所以道学不是老子开山独创,而是经他把黄帝的道学文化发扬光大,从他的《道德经》开始被后人称为道家文化开创者,进而被后人称之为“道祖”的缘由。是道家的“祖”而不是道学“祖”,道家只是一家之言,才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而已。还是他继承于他之前至三五千年前圣贤的道学文化。如果黄帝的《道原经》不遗失两千多年,可能老子的《道德经》也就不会一枝独秀了。
儒家文化的开创者是孔子,有孔孟“言必尧舜”的说法。孔子直接继承了舜帝的道德文化和周公的礼仪,升华整理形成了核心是“仁”的儒家学说。他主张“为政以德”,“志于道,依于德,据于仁,游于艺”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之道就是来源于五帝的“礼治”,“德治”。孔子师于老子学周礼和道,其很多道学理论来源于老子的教导和最早的道学---《周易》等。他的继承者孟子的著作《孟子》里提及尧舜的多达五十多处。也可以证明儒家文化直接来源于以黄帝、尧舜等古圣先贤的道德文化。
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固有的传统文化。他们都是来源于三皇五帝的文化。只是继承发扬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黄帝是我们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楚国的先祖就是黄帝,所以楚文化也是华夏先民文化的正统文化。《离骚经》开篇就说明了圣贤屈原是黄帝的后裔,《离骚经》云: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圣贤屈原的父亲 “皇览揆余初度兮“看到他具有天赋异禀,”肇锡余以嘉名”赐给他美好的名字,在其稍大把黄帝流传下来的上古密功传授给了他。“余幼好此奇服兮”。所以他自小的时候就承接了大道功夫,修为着零性本性。(从先师兄弟四个,师公独把自然大道传给刚七岁的先师,就是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在先师身上的再现。)
《远游》里圣贤屈原自述:“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 “ 见王子而宿之兮,审壹气之和德。” 王乔是屈原之前百多年前的神仙人物,圣贤屈原写《远游》时,他早已经回归自然了两百年左右了,圣贤屈原如何问道于他?只是圣贤屈原委婉地假借王子之口把其自然大道心法阐述了出来。
从《楚辞》通篇表述的圣贤屈原“好修”已说明。他不但注重修身、修心、美好品德和才能的培养。他博闻强记,博览群书,夜以继日“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学习老祖宗---五帝的“道”、“德”文化和治国之道。“重仁袭义兮,谨厚以为丰。”以其超凡的“好修”继承了三皇五帝的道学文化智慧。以其创作的《楚辞》开创了东方华夏民族文学的先河。成为我们这个央央五千年(文化)华夏民族文学的始祖。文明的鼻祖。
《楚辞》里多处体现了圣贤屈原对五帝等远古圣贤敬仰的记载。在对远古圣贤的追慕中,多提到五帝中的尧舜二帝,“尧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其中,他最尊崇的当属舜帝。对于舜帝圣贤屈原有极其特殊的情感:
《离骚经》 :
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
朝发轫於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跪敷衽以陈词兮,耿吾既得中正。
《九章 涉江》 :
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
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九章 哀郢》 :
尧、舜之抗行兮,了杳杳而薄天。
《九章 怀沙》 :
重仁袭义兮,谨厚以为丰。
重华不可遻兮,孰知余之从容!
《远 游》 :
指炎神而直驰兮,吾将往乎南疑。
《天 问》 :
舜闵在家,父何以鱞?
舜服厥弟,终然为害。
何肆犬豕,而厥身不危败?
《九歌 湘君》 :
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
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
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
《九歌 湘夫人》 :
九疑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从以上的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圣贤屈原把他的先祖舜帝,这个华夏民族的道德始祖看做其精神的导师,道德的偶像。在“屈原先哲圣贤经历人身种种磨难个和忧患,使自己逐渐成熟起来,通过在重华帝舜灵前的陈辞和静心的思考,纵观古今历史,使自己彻底通熟了古代圣明贤王,三皇五帝的治国之道,治世之说。”;“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敶词”;“跪敷衽以陈词兮,耿吾既得中正”。承接正悟了先祖舜帝等五帝的中正之道,大道正身。(见《屈原零(0)态文化》)
“重仁袭义兮,谨厚以为丰。重华不可遌兮,孰知余之从容!。这四句话非常明白地说明了圣贤屈原”承袭了舜帝“仁”“义”的“道学”文化。
从上面圣贤屈原自己的”记述“中来看,有足够的理由说明圣贤屈原继承承袭了其历代远祖五帝和屈氏祖先祖的“道德”文化。并且承接正悟了远祖舜帝等五帝的中正之道。他在承袭三皇五帝的“善”,“智”,“忠”,“孝”,“仁”,“礼”,“义”的基础上。力主社会的和谐和美政思想。形成了:“以法治,礼治,德治,道治完美结合的天人合一文化精髓和思想理念的美政理念。即“事严明谨慎,治国论道莫差;举贤授能,遵循法度不偏颇;以礼仪教化天下百姓,以慈善之心珍爱天下苍生;以德行天下,以自然法则“皇天”和合其道。” (见《屈原零(0)态文化》 )
这就是屈原零(0)态文化和零(0)态管理思想。把华夏民族古老的的传统文化--“道”学从“无为”和“一”思想理论提到“零(0)”的层面。更加清楚,明了地阐述“道”即“零(0)”。用最简单的,最直白的语言揭示了道的本元就是零,就是零态。“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就是零态的真实描述记载。
从以上圣贤屈原自己的记述中, 可知他和老子,孔子等诸子百家的文化思想皆出自华夏民族的始祖--以黄帝为首的五帝(三皇五帝)的文化思想理念。所以屈原文化是正统的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且圣贤屈原以其高超的智慧升华了对先祖的文化思想理论的认识。更进一步接近“道”。超越“超无为以至清兮”,达到“与泰初而为临”的高度。
“道”具有唯一性,至高无上性,不可超越性。因为“其大无垠”。后世的所有思想,理论无论发展多么高,多么深,不管你是佛家,道家,还是儒家,以至于未来可能会出现新的什么家。也只能是越来越接近“道”。永远是只能接近,永远是只能越来越有限地“无内兮”地接近,以至于最终归于零而合于道。永远永远都无法超越“道”。
“屈魂”涵盖了人格的一切美德。人格之高,莫过屈子。“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所以圣贤屈原的伟岸人格为后人“置以为像兮” ,几千来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灵魂。
“辅助君王,官至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圣贤屈原直接参与国家的管理,加之战国末期的社会现状,作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还有未被人知的哲学家--道学家)的圣贤屈原自然就会与哲学家,思想家的老子,庄子和思想家,教育家的孔子,孟子对三皇五帝的“道”、“德”承袭的起点和侧重点不同, 圣贤屈原文化起点就是国家层面以美政为核心的零(0)态文化和零(0)态管理。其思想文化兼容各家文化但又有别于其他各家。屈原文化是“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圣贤屈原“望三五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謇吾法夫前修兮”他推崇的人物除了神仙家就是远古圣贤三皇五帝和有作为的君王将相,在其《渔夫》一文提及“渔夫”这样一个小人物,是把自己与“渔夫”(可以参看《庄子渔夫》)所代表的一些“圣人”的思想观点即“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完全不同阐述出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所以屈原文化和道儒为代表的各家文化思想理念是不同的,没有和他们形成互学。(见《屈原零(0)态文化》79页)
因屈原文化兼有了道,儒,法,阴阳等各家学说中优秀进步的思想理念,又鉴于屈原文化和“屈魂”的影响之大。几大文化体系都试图把屈原文化归入自己的文化体系下,所以各门学派相互间对屈原文化的归属争论了两千多年,争论如下:
道家“大器晚成、大音希声”、“无为”、”“无争”、“无为而治”、“不尚贤”。而屈原文化却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望三五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超无为以至清兮,与泰初而为临”的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与超越无为而至清的归零境界。是截然不同的思想。
儒家“仁义礼智信”、仁政看似与圣贤屈原的尊古尚贤“重仁袭义兮,谨厚以为丰”、“美政”一致。但是,孔孟周游列国以“中庸之道”的“时中”理念推行其人道修身、政道治国思想,唯缺圣贤屈原那种“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九死而犹未悔”坚定不移的忠正爱国精神”和“离愍而不迁兮,愿志之有象”的“正气”和“正义”。并且圣贤屈原的“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又不符合儒家的“惟君命是从”的“忠”,所以被后世大儒们批判---“被以不慈之伪名”。朱熹也早就看出来屈原与孔子的不同“不知学于北方,以求周公,仲尼之道”;“原之为人......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汉代班固贬斥屈原为“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屈原与儒、道文化论辨》)所以,虽然屈学与儒学都承袭了尧舜等五帝的“仁”“义”“道德”和“中道”思想,出自同根同源但又不近相同,屈原的思想是带有反中庸的文化,无法形成互学。这也是儒家占据统治地位的两千年封建时期屈原文化没得到公正弘扬的一个主要原因。
法家严刑厉法,而圣贤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少了圣贤屈原的“以礼仪教化天下百姓,以慈善之心珍爱天下苍生”的美政思想理念亲民爱民的大爱之心。
阴阳家的避世隐修又非圣贤屈原“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提倡的积极参政、议政,以美政济世的实际行动。
所以“纷总总其离合兮”。就因为他们各家各派没有真正认识到屈原零(0)态文化是根植于其当政的远祖黄帝等三皇五帝和执政参政的屈氏先祖的道学文化和治国思想,提升至零态人格、零态管理、零态文明的零态文化的伟大道学新思想。是“有以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和“置以为像兮”的至美、至正的人道修身、正心,政道治国和“超无为以至清兮”达到“与泰初而为临(0)”的至高道学(哲学)思想文化。但是由于圣贤屈原其“文质疏内兮,众不知余之异采”和在《理解圣贤屈原》之一已有阐述他的“苏世独立”的投江回归自然的方式和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蔽障了他的得道圣贤的“修名”。所以后世功家和研究者只会从宏观微观来看待、研究其文化。先师慨叹地说:后人没能“从东方传统文化天人合一观的基础上,从宏观,微观和亚微观层次来全方位地,深入广泛地对屈原零(0)文化进行探索,揭示,研究和开发。”后人对屈原文化认识还远远不够。不知道屈原文化是早已经提高至更加符合道的“中正之道”的零(0)态文化。 而且圣贤屈原是除了伟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之外,还兼有的修身,修心,平天下,修道,悟道,最后正道的伟大的“道学”(哲学)家和修炼家。
和屈原文化同根同源于三皇五帝的儒道两家文化,老子继承发扬光大了三皇五帝的道学文化,孔子继承发扬光大了三皇五帝中尧舜的德学(也归属于道学)文化。这两家文化经过两千多年的检验,发展已经形成了根深缔固的中华民族非常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好是学习屈原文化现成的“入门教科书”。所以先师要求我们门生在儒道两家文化学习的基础上,从“道”“德”的角度再来学习《楚辞》---即屈原零(0)态文化,就会因有了“道”和“德”的文化基础而容易进入,学习。加之在先师的《屈原零(0)态文化》论文的导航下,自然能登堂入室真正了解、理解屈原零“O”态文化的精神实质,进而完善自己,造就培养我们具备造福三界苍生的博大胸怀和宏愿;去真正的继承和传承屈原零“O”态文化,为社会、为人类、为三界苍生造福。
屈原零(0)态文化博大精深,除了《天问》有很多无法理解的高深玄奥问题之外。还有很多的如据《史记》记载“舜葬于九葳,是为零陵”。圣贤在屈原回归后的一百多年的时间内,舜帝的陵墓就已经被后人有文字记载的称之为零陵了,零陵在楚国境内,圣贤屈原做三闾大夫时就是掌管着祭祀古圣先贤,天地神灵的,那么零陵的称谓起始于何时何人?何为“零”陵?这里面会不会有什么的玄奥的秘密?和圣贤屈原会不会有什么样的关系?还有九歌《湘夫人》来源于舜帝的两位妃子即尧帝的两个女儿在知道舜帝已死回归自然,葬于九葳山而投湘江追寻舜帝而去的传说。圣贤屈原选择投江回归自然的方式,难道也是追寻他的精神“偶像”舜帝如二妃一样投江而去?这和舜帝会不会有什么样的的必然联系?值得我们去探索,去研究,去深悟。
还有个想法本不该写出来,但是“忍而不能舍也”。就是我们要有如先师、圣贤屈原一样“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的品质。圣贤屈原“书楚语,作楚声,名楚物”用其开创的骚体创作了与日月齐辉,独具一格的《楚辞》。老师用现代的语言,用现代科学的文化把自然大道功夫传授了出来。发扬光大了“其大无垠”的屈原零(0)态文化。他们“至以为像兮”为我们已经做出了榜样。所以我们门生在学习各家传统文化后,语言、文字、思想要尽量归纯到屈原零(0)态文化体系里来。这本身也是提高纯化我们自身的场体的必要过程。
也只有我们屈氏门生才有这么好的基础和条件来深入的学习,研究屈原零(0)态文化。来完成先师赋予我们的使命,去真正的继承和传承屈原零(0)态文化,为社会、为人类、为三界苍生造福。 先师的屈也会不申而自清,不正名自正。
言道必推黄帝
明德必从舜始
老庄阐道发扬
孔孟释德光大
尊人格屈魂为首
崇文学屈子是祖
解密自然龙子根本
证悟大道零态本元
述屈惟屈屈中屈屈
接引后学尽性归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