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圣贤屈原》之七


blueski推荐 [2013-6-10]
出处:sina blog
作者:屈零子
 

道学起源

中华的道学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在没有文字出现以前就伴随着龙文化产生了,大约在新石器时代,距今7000---10000年左右就已经有了以图形的文化对道极其深邃的阐述。《周易·系辞传》说:“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伏羲老祖在观龙马出河图的基础上创造(画)了八卦图,如下图1。这个八卦图形就是由以“—”表阳,“— —”表阴 。用八大类自然现象代表组成自然宇宙万物,并因之变化推移。阐述了天道及自然宇宙和天地万物的生成。八卦图不但是最早的图形符号文化,无字的天书,它还衍生《易经》文化,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变化,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图形和相应的天道、人道、政道等等理论学说,开创了华夏文明。指导现实中的生产与生活和对自然宇宙的认识。对人类的起源与文明发展起到了开天辟地的作用,并且是上古先民天人合一修炼回归自然的理论源泉;以及后来文字的形成,龙文化,哲学思想,中医理论,数术预测;道家、儒家、墨家、兵家等的百家文化;宇宙全息论、天人合一论;民俗的形成等等都产生了重要的根本的影响;还有比如文字的起源,大写的数字一二三和金字、火字、口字、木字、土字和水字等作为偏旁部首就直接来源于八卦图,再如前文说的道字的起源,所以汉字的创造也是运用八卦的天人合一的象形理论;近代的二进制、计算机、汽车、相对论、天体的一些研究等都受惠于八卦易经理论。道家的三玄经典中把周易列为三经之首。儒家五经也是把周易列为群经之冠。 八卦图是华夏文化以至于人类世界上最古老、最简明、最高深的图形象形文化,是一切文明的真正源头。也是华夏道学文化重要的、根本的源头。(文史学家王大有考证世界人类起源于华夏民族)


二八卦易经的演变与发展
A 易经是八卦、《易》、《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和《易传》的总称,易经的形成与发展至今经过了至少七---八千年的历史,分三个历史阶段:
1伏羲始作八卦,历经神农等历代祖先的演绎史称连山易;见图1
2黄帝发展为重六十四卦,史称归藏易;见图2(古人的天圆地方思想就来源于这个图错误的直观读象

3周文王在连山易和归藏易的基础上,演绎成后天八卦,写卦辞、爻辞;史称《周易》;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易》的基础上,作《易传》统称《周易》。见图3



B 下面简单说明八卦图的演变和易经的发展:
1 到黄帝时期,仓颉根据伏羲画八卦的天人合一意象结合八卦文化,创造出了完整、系统的文字。黄帝把一直只能心传口授的无字天书---上古伏羲八卦填上了文字(见图2)。整理形成完整的图文并茂的易学经典。史称八万多字的《连山易》(有专家说成书于夏代)。这部《连山易》是中华古文字的祖经,也是中国后世一切文化的源头

如果说伏羲悟画八卦是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那么,黄帝便是中华文明大幕的揭幕人。他是最伟大的人类祖先,伏羲的八卦图经十九传到他这里,经他运用发挥得更加完美、完善。黄帝在《连山易》的理论基础上又发展创造演绎了四千多字的《归藏易》。八卦图只是在伏羲老祖的八卦图上添加上了文字。并重制六十四卦,称为黄帝先天六十四卦。当代生物生命科学研究发现,生命遗传密码总共有64种,与64卦数相吻合,绝非偶然。它揭示了生命演化衍生的内在规律。(《周礼·春官·宗伯》记载伏羲时代就有了六十四卦,后世争论不休,没有定数,所以本人文章所写的黄帝重六十四卦也是不确定的《连山易》《归藏易》也被后世称之为先天易。在东周以后基本遗失,现存的也都残缺不全,且侧重术数,似是而非。

从黄帝始创的奇门遁甲就可以推断出他“易道”理论和“道”的高深。
奇门遁甲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八卦图为基础,用八卦做地盘代表地利,用八门做人盘代表人和,用天上九星代表天时,再加上八神代表着自然界八种神秘场能的作用,还有三奇六仪、阴阳五行与四时八方等多种因素相结合在一起,模拟宇宙全息统一信息场的立体动态象、数、理、气模型,是一个庞大的意象符号系统,是跨越宏观微观亚微观三界“天人合一”的直观运用和体现。把宇宙自然万物包括人演绎得淋漓尽致,把奇门遁甲的根本----先天八卦发挥的至精至极,即可以用于预测自然、社会、战争、人生各种各样偶然性和模糊性事物,也可以为战争、商战、人事提供有利的趋吉避凶的吉方、吉时有利的预测。黄帝运用奇门遁甲指导战争和发明的指南车打败了强悍的蚩尤部落,统一了华夏。后令风后成文,起局就有四千三百二十局。

任何信息必以一定的物质为载体,因为信息出自物质。作为亚微观的、生成自然宇宙万物的基本粒子--龙子可以携带信息载波运行,它们速度极快,运行至整个自然宇宙跨越三界。现代的全息理论已经证明了万物具有的全息性,其根本原因就是由龙子形成的气场--零态场能信息的作用。零态场能信息“其大无垠”遍布充满整个自然宇宙。以奇门遁甲来说,符号便是零态场能信息的作用,龙子携带的全息信息直观体现。而这种信息载体的主要特点则是符号之间运算全息辩证科学性,符号系统中的象,包含了宇宙万象。这种由天盘、地盘、人盘、神盘、四时八方和三奇六仪等的各种符号信息相加而摹拟宇宙自然万物和社会人事的运动、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就是零态场能的作用,龙子携带信息形成的天人合一宇宙全息理论的充分运用。古圣大贤称“奇门遁甲之学为正天地之纪纲,明阴阳之经纬,有鬼神不测之机,有夺天地之造化的学问。”

到西周时期,历法等的完善,姜子牙把奇门遁甲运用后天八卦理论删减整合成七十二局,再传到张良又删减到阴阳九遁合十八局(1080课局),就是现在通用的简易的形式。见图3
后世掌握奇门遁甲的多成为帝王将相,奇人异士或者因之理论修炼得道飞仙。如姜子牙、鬼谷子、范蠡、乐毅、张良、诸葛亮、徐庶、袁天罡、李靖、刘伯温等等。奇门遁甲是“三式”之首。(另两个是太乙神术和大六壬)在古代各种预测术中,是最完整的以八卦为地盘模拟创建自然宇宙立体全息数理模型,实际运用中应验率也最高。庄子的:“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在这里也可以得到证明。



2西周时期 ,文王姬昌拘于羑里,在《连山易》《归藏易》的基础上演易成侧重人、社会,自然规律的以人为本的后天八卦易理。史称《周易》。见图4


后天八卦图是从四时的推移,万物的生长收藏得出的规律而创。所以后天八卦讲流行,形容周期循环,五行相生相克,用以表示阴阳的依存与互根,直接点讲,后天八卦图即为“平面八卦”,重在“理”“术”的人与自然万物五行相生,变异发展之道,揭示的是人类社会及其与自然之间的规律。所以后天八卦《周易》基本用来阐述万物生化、克制、变化之道,多用于占卜预测等。先天八卦是“立体八卦”,是在天人合一的状态下创造出的,是天地自然宇宙之象的模拟图。是“道”的缩影,重在“道”的象意,揭示的是自然万物的生成本元。先天八卦图与后天八卦图是一个对立统一体,“先天为体,后天为用”,是体和用的关系。

先天八卦以代表天地的乾坤为上下两卦。即先有天地,以天地为尊 ,以天地为本。后天八卦以代表火水的离坎为上下两卦,即以人赖以生存的太阳为基本的条件为主,以人为本,为人所用。

文王演完后天八卦之后《连山易》《归藏易》可能就已经遗失,或者隐遁民间。有易经专家就曾经做过这个判断:猜测周文王怕先天《易》太精准,为维护其子孙万代的帝业而销毁,只留下他的《周易》流行于世,这就无从考证。现在有《连山易》秘传的传人出来传授,但是已经流于占卜预测、风水堪舆的理论应用,离“天道”远了,且真伪难辨。

孔子到晚年研《周易》到韦编三绝、忘寝废食的地步,注解后天八卦《周易》。他师从老子,老子又是周朝的史官,国家最秘密的经典只有他最有可能看到,那时的国家史库里有没有伏羲黄帝的《连山易》和《归藏易》就不得而知,孔子没有记载。这里可以说明几个问题:
1)老子可能有见到《连山易》和《归藏易》。他对天道的认识有人推测不可能来源于《周易》后天八卦理论。但是从其“虚其心,实其腹”来看,虚其心是性功,实其腹却是后世后天丹道命功的修炼方法。所以老子的“天道”思想可能来源于先天八卦理论,而修炼方式却流于后天八卦理论,后世追其为道祖,开创内丹修炼系统不是空穴来风,捕风捉影,必有其渊源。千峰老人赵避尘就说:“彼以为丹鼎符火,起自东汉魏伯阳《参同契》,《老》《庄》书中,初无此说。殊不知老庄言其浑化之迹,伯阳道其节次之功法,譬犹舟焉,伯阳言造船之术,老庄言驾舟之法,言各有当,固自不同耳。”

2)孔子晚年整理古籍,已经得道,如果有《连山易》和《归藏易》,他不会不收集到《周易》里或另加整理,所以孔子时期已经已经遗失。
3)八卦理论从图形文化进入文字文化后,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从先天进入后天。人们随着《连山易》、《归藏易》到《周易》的发展把对“先天之道”的认识引领进入了“后天之道”。后世修道方式的发展证明了“道”是越来越复杂,离三皇五帝时代至简至易的修道方法越来越远。

后天八卦时代的发展:易经之道与修练之道的结合。
天道理论可以说太高深太玄奥,但是还真不如三皇五帝时期对图形读象来得直观,一看就明了。下面就看看先天八卦图,如图1,首先看到是八个长短不一的杠组成的符号,由这八个符号围成的一个圆形的象,《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1 老子看到八卦图中圆准确说是悟道、洞察自然宇宙真相。以下提及的孔子、屈原等人同此,当然也不排除对易经八卦理论进行研究,直觉体悟,因为一切的道学思想都来源于伏羲八卦图,它是自然宇宙的缩影。所以本文凡是提及对八卦圆这个象的解读的文字也包含着直接对自然宇宙本源的认识、体悟与研究。老子把它称为无极,“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所以就有用圆 “”代表无极,“无极连在一起后世丹经的记载。无极是老子用以指代道的终极的概念,是一切的本源,所以老子说道生“一”,“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 ;这里的“一”不是数,而是代表“道”,和《远游》“羡韩众之得一”的“一”是同一个意思,也都把这个“一”代表的如八卦图中生成万物的这“一个”象所代表的道。 无极就是圆没有的无限的象。其实都是对道体悟的描述,或是对八卦图的直观解读。庄子、列子是老子的道家一派的后学也都继承了老子对这个圆的象的定义:“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庄子》);“ 物之终始。初无极已。” (《列子》) 。
这里说明一下:图-1八卦符号围成的圆这个象也包括图形圆外在的部分,因为八个符号之间没有封闭,是可以“无极”“太极”延伸的。
2 孔子看到圆的象,把他称为太极。太有至的意思;极有顶点、尽头、极限之义,就是至于极限,无有相匹之意,既包括了至极之理,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至广至大,至精至微,不可复加。据何楷在《易经精华》注:“太者元上也,极者至也,阴阳未分,混而为一,难以名状,强名之曰太极。”所以太极的至于至极等同于无极之意。
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这里的“一”也是对八卦图里的圆 和老子的无极同等境界和本源的阐述,和老子对八卦图的直观读象是同一个道理的,他们叫法不同,实质都一样的,都来源于八卦图《易经》。老子说道生一,就是无极一生二,这个二就是易经八卦理论的阴阳两种属性也叫天和地;二又生三,这个三代表天地人三才;三生万物,代表天地人三才生化成宇宙万物。 这些都和孔子的《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是非常一致的。
所以儒讲的执中贯一,道讲的“抱元守一”,释讲的万法归一;以及华严宗提出“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之说。这个“一”也都是八卦图这一个圆
的象所代表的道。只是都说不清楚。用这个“一”或圆符号代替那个自然宇宙的终极状态。
孔子整理注解《周易》时把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学思想添加到其中。形成了儒学的五经之冠。
3 东汉魏伯阳著《参同契》,首次用《老子》《庄子》《龙虎经》和屈原的《远游》(见系列之四)取象于内含孔子道学思想的《周易》的阴阳调和之理,用乾坤为鼎器,以坎离为匡廓,以六十四卦为火候,阐述炼丹内养之道,开辟内外丹修炼体系,成为后世的万古丹经王。后世也把《参同契》称之为《周易参同契》,又因其艰深晦涩也素以“天书”著称。


4 到五代宋初时道教出现了一位神奇人物:内丹修炼家、睡功祖师陈抟。他是继孔子、魏伯阳后对《周易》(易经)在养生修炼上又一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他将《周易》与道教内丹修炼结合,即借易理来建立其模拟自然的修炼理论;他并且绘制成图,以授道于人,这便开创了图学。他传出三种图《先天太极图》、《无极图》、《易龙图》,见上图。创立先天易学。

《先天太极图》(见图5)重在“易道”思想,以图示宇宙生成。对于后世理学的奠基人周敦颐、易学家邵雍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理学具有不可磨灭的开山之功。《易龙图》只说源于伏羲所画,但他没传出来。据记载,陈抟的《先天太极图》来源于吕洞宾,吕得之于钟离权,钟离权得之于魏伯阳,魏得之于河上公,据传河上公又源于老子。

陈抟把老子提到的无极一词注入了他的易学里结合《先天太极图》,制作了《无极图》(见图6)。以图示后天返先天的内丹修炼程序,《无极图》共分五圈,自下面逆行而上,开始于“筑基得窍”,“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的完整的内丹修炼的五个过程

陈抟对文王、孔圣人进行了批判。在其所作的《正易心法注》中说:“学易者当于羲皇心地中驰骋,无于周、孔言语下拘挛。”认为他们执着于后天。
5 陈抟老祖的三传弟子周敦颐以儒家的社会伦理哲学为主体,吸取佛教的“禅定”思想及陈抟老祖《无极图》和《老子》中提到的无极的宇宙观。开创了道(理)学体系。他论证宇宙的本原——“无极而太极”,并制作了描绘宇宙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宇宙生成图式,图形如图-7,实际图形如陈抟的先天太极图-5一样,只是字不同,还著作了《太极图说》。
首次提出无极而生太极的理论,也就把无极的概念与太极概念联系在一起,突出了道家的无极是太极的初始状态。见图7


或者说直接把图形称为太极图三个字源于周敦颐,而阴阳鱼旋转的太极图形史书记载或是出自稍晚于他的朱震或是张行成,这个问题说法较多,很难确定到底谁先传出。但是实际太极图形出现的还要早,据报道,中国考古学家在吉林省集安市隋朝和两汉时期高句丽贵族墓葬“五盔坟”四号墓室中发现一幅绘画太极图;还有台湾学者徐芹庭在其所著《易图源流》中公布唐代透光镜中刻有标准的阴阳鱼太极图和西周末双龙青铜器太极图以及商末太极图。见下图-9



 
6 到了周敦颐的太极图传到其学生程颐和程颢则将太极等同于无极,“太极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阴阳一道也。太极,无极也”,“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认为无极、太极、道和理是无二致的。儒学集大成者、理学大家朱熹也纠正周敦颐的观点,在《太极图说解》中 “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仙佛合宗语录》“无极至极,至无之极也。”和太极的至于极限是一样的表达意思。所以说明无极即是太极,太极即是无极,同一个概念。
7 明代易学家来知德根据先天太极图,经“研索而成”来氏太极图,这个图和银河系的星际运行图一致,所以引起后世哲学上的高度重视,但是此理论已经和修炼关系不大了。经现代考古发现,陕西永靖所出土六千五百年前(伏羲时代)双耳彩陶壶上之双龙古太极图。见下图(藏瑞典远东博物馆),乃使用毛笔中锋所画,竟早于孔子四千年。

8 后世丹经秘诀把“道”或太极、无极、佛家圆明谓之符号圆和“一”即是指代符号圆的记载:
《金丹大成集》
者,道也。形而上谓之道,斯乃道之体也

《参同契阐幽序》

大道本无言说,本无名相。

混混沌沌,莫知其端。然非假言说名相以表之,

则道终不显。昔者,羲皇作易直指乾坤,老子着经全提道德,赖此两圣凿破混沌面目,人人分上底性命根源纔知着落处。大道从此开明矣!

《唱 道 真 言》

“无极即是太极,此不易之论也。

吾只言太极,不言无极,意盖如此。恐子不明,

故又曰:无极即太极。夫无极,也,太极,也。”

仙佛合宗语录》
“仙家谓之太极之
也,佛并诸祖谓之圆相之
。”
《性命法诀明指》
“不知四相和合,真祖炁不聚。此先天真
一之
炁和合归并一处,强名图曰;”这里明确说明图形。
是知窍而不知妙,妙者,性光也就是这
而已。儒谓之:仁;《易》曰:无极;释谓之:珠,亦曰:明;道谓之:丹,亦曰:灵光,皆指先天真一之气。知此一窍,则金丹大道能事尽矣,所谓:得其一,万事毕是也。”
自然发生者也,原此即太极也,父母
因一念而有我身。末有此身,先有此,则性命实寓其中。”
“祖窍之前真气似这个
曰太极,曰金丹
曰元觉。三者二理则先天精、炁、神归一,顿觉
这个仿似白日当空乃是先天真一之炁成为这个。”
“《易》之乾一也。儒曰一贯,
道曰守一,释曰归一,此本和合之理。一贯者,以其一而贯乎其中。守一者,以其一而守乎其中。归一者,以其一而归乎其中。故祖炁吞入腹内,丹经谓之‘得一万事毕’者,是 也。”
不知进阳火退阴符,
真祖炁不能发光。现于目前性光之内,全身万脉归宗,
而阴阳之炁化成纯阳之光,似这个,才为五炁朝元之功;”
“神气归中,灵气上腾而成这个
为不空。无光之虚空为顽空, 灵光之虚空为真空;”
“真阳之炁
与真性和而为一,
才生出 此慧光亦即鼎中真性,炉中真命之光也;”
“性命合一成为真阳之精,真精化炁为
这个即先天真一之性光也若非阴阳和合,不能保命;”
“若回光返照之,将此真炁炼
成舍利子如,舍利子足,六根振动,可采大药;”
复观炁穴,久则由炁穴
升出慧光,是这个乃汝身之精炁神充满。”
《唱道真言》

故曰:太极未有阴阳,阴阳者在两仪

将判之时乎?夫太极既无阴阳,则此一是何物也?

曰:神也。神为化体,得玄关一动,而动者判为阳,

静者判为阴,而太极开花结子矣。然则太极其一乎?其单乎?

“如太极一圈而

阴阳于此孕,伏羲一画而两仪于此生,故谓之先天一意。”

“一经思议,一经诠解,便非太极。

总之,而太极之义完矣,何外何内、何始何非始耶?”

《丹道实修真传》

内丹学中认为道即是虚无。丹经中

代表虚,宇宙中只有是不坏长存的,神归虚无,就完

成了三归二、二归一、一还的全过程,称为与道合真了。

内丹学认为,宇宙的

自然本源是道,道就是虚无,是宇宙中惟一永存的

《道书十二种》悟道录
乃本来所秉先天真一之气也。
此气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非可于一身求,
非可于身外寻,不离乎此身,在恍惚杳冥之间,藏虚无寂寥之境,含之则为真空,发之则为妙有,不可以言传,不可以笔肖。强而图之,这个而已;强而名之,儒曰“太极”,释曰“圆觉”,道曰“金丹”。”

9总结:
1)综上所述圆 这个“象”确是先民天人合一直观对自然宇宙的揭示,是对“道”用图形来演示,是代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那个状态。后来的丹经和用于指导内丹修炼的内景图、结丹图、圣胎图、炼神还虚图、无极图等等都是仙师们用图行演示修炼次第各个层次的“道”,都用了大大小小的圆 ,用这个圆号代表那种实在无法用语言描述清楚的“道”或“金丹”或“圆觉”。这里也可以就明白为何仙、圣、佛、菩萨像头上的圆的寓意了。
2)是因为先后天八卦图有了实线圆并且实线圆里又被后人添加了阴阳鱼或别的象而出现了圆 里圆外的差别,而有了无极和太极圆里圆外的分别,在八卦图中间是空的象时就没有这个争论,如图-11从上至下的第二个圆出现阴阳时,才被周敦颐冠以太极之称,而那个圆的象准确说是圆里才是两仪和四象演化之象,而圆或者说上面第一个太极的象。后人只看到圆里的阴阳两仪而忽略的和圆外
这就是道的发展。后世各种修炼体系无不在圆里的阴阳上或者身体上的无极、太极上做文章,后天返先天,而忽略圆才是根本。诚如朱熹所云“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青华老人所云无极即是太极,此不易之论也。”两千多年前的那个时期语言没现在丰富,比较朦胧,孔子又没加以解释,不精确也是正常。但是所指都是那个生成自然宇宙万物的唯一的终极状态,或是受时代所限,他们对这个状态只是有一个名称上无极和太极的称谓,而没有深入解释其蕴意,并且也没有深入探索、研究、阐述其隐含内在更深层次的本质。


对于太极无极之辨都是后人根据理论推导而来的,如同本人总结太极即是无极也是推导的一样,本文主要阐述圆这个象意的根本—先天之意,而对于出现了阴阳鱼而带来的无极生太极,非本文中心论述重点,本文姑且把太极的至于极限就当做是无极,是也罢不是也罢。
3)《周易》是修传统金丹大道的首经,没有离开八卦图,号称“天书”的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就是用《周易》理论隐语著成,后世的丹经也都充满了《周易》理论,自古至今只要是修炼传统大道的都得通晓《周易》,(《连山易》《归藏易》孔子都没能见到,后世之人就更无法窥见珍本)不懂《周易》后世的各类丹经都看不懂,谈何修炼传统金丹大道?佛家除了净土宗,其他法门也都得通晓佛经。所以传统上能成就大道的无不是熟读经书的大智大慧之人。
4)八卦易经的发展也证明了道的发展,虽然还是八卦,但是我们现在的能看到的大面积传播的已经是周文王演的后天八卦《周易》了,真正的三皇五帝的先天八卦图已经束之高阁,先天易已经失传了。道也随之走阴阳鱼的曲线“S”了,多注重后天的阴阳了,用后天的八卦周易理论后天返先天指导修炼了。



圣贤屈原的天道之说。

远游》“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天问》“阴阳三合;圜则九重”


1. 诚如有人说古人最有智慧,惜字如金,一个字就是一套理论,代表一套学说。这里用的是圜字,而且九重,那么这个“圜”就是对自然宇宙的本源----“道”的描述,即是八卦中间的象--圆,就如老子的无极,孔子的太极。并且这个圜(圆)还有了层次之分,分了九个层次。并且是其小无内兮,小到零的极点,其大无垠,并布充满自然宇宙无穷无尽的极限来阐述。这在古代还没有把这个圆符号阐述如此之精细。老子孔子以及两千年后的现在依然基本都还在“一”(一个)的概念上阐道论道,而屈原已经细化了得更加精深的九个圜(圆)论述道了。可见圣贤屈原对代表“道”的这个圆(圜)认识、体悟的程度之深。可以看到这几个字“阴阳三合;圜则九重 ;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就如此深刻地揭秘亚微观的层次,并阐述了宇宙起源的秘密。见图-13(详见屈原零0态文化,这里不细解。)

这里强调:九在古代是数字中最大的,所以形容极多、极大、极广、极远并不是真是九个,而且,其大无垠也说明了这个问题,不要拘泥于字面理解。

在古代除了屈原应该没有他人“圜则九重”地那么精细、细微地看到“道”。一个层次的圆阴阳三合生成一个层次的万物,就会有不同的万物出现了,就如组成一维二维三维等各个空间生物的龙子能级是不同的,区别是客观存在的。可见“圜则九重”“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阴阳三合”是对宇宙的本源阐述得何等的高深?那是何等超智慧?可以遍查古籍,对道的论述都停留在这“一”个圆上,并有越来越往圆圈里发展的趋势,比如八卦图图-1到图-12的演变,从一个圆无垠的象后来到一个或多个圆○,并且圆里又出现其他的图像。越来越注重后天的发展变化。看太极图-8是太极生阴阳,阴阳鱼在这个圆里旋转,有了曲线“S”,有了万物的生成,人们都对“二”感兴趣了,也就有了流行的“二元”说,矛盾论,已经不是“一”了,更不是圆看那阴阳太极图的阴阳曲线“S”,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伏羲老祖画八卦读象的方式读出:后天之道已经走后天的曲线了?已经脱离无垠的圆?已经流于后天之道了呢?
屈原的圆是“圜则九重”如图-13 是一个圆重一个圆,从没离开过圆,代表一个层次又一个层次的圆,推动另一个不同的圆向外或者说向内扩展,宇宙生成是向外扩展变化的,是其大无垠的;修炼是后天返先天由外向里进入,随着心法修炼的纯净程度是其小无内的一个层次又一个层次的进入,以至于归零。从上面图6和图8就可以看出后世都在圆里作文章了,有了无极太极之辩。都在阴阳里悟道了,这也是我在之五提出的“其大无外”和“其大无垠”有区别的疑问所在。圣贤屈原对圆的象的认知不是“其大无外”,没有被一个圆套住。没有这个图形符号圆还真的说不楚,这就是老祖宗的智慧,圜则九重代表了无穷无尽的奥密,用语言还真的阐述不清楚,图形反而直观明了,这也许是圣祖们用图行演道,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由来吧。

圣贤屈原是智慧的化身,以其“超无为以至清兮,与泰初而为临。” 的高级境界把这个上古的、代表自然宇宙本源的圆
的象用简单的诗句轻松而深邃地描述了出来,“圜则九重;.......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
2. 0(零)这个阿拉伯数字起源于中世纪时候的印度,在阿拉伯国家得到发扬,随着文化的交流传到中国,中国中世纪以前的数字没有0的,古代的数字都是来源于八卦图、河图和洛书,从来都是从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大写数字,没有小写,因为古人认为现代意义上的零0是无,空的,不是数字,所以就没能有数字零0 。在道学上而用圆
代表了“无”“虚无”“虚空”“没有”等“道”的含义。当然不是没有代表数字0的字义,舜帝的陵墓在司马迁时代就被称之为“零陵”了,上推在秦始皇时代舜帝的陵墓所在的地方设县立零陵郡了。老祖宗最早的圆这个符号和圣贤屈原论道的“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这些都证明圆的象意和文字记载的寓意要比中世纪印度创造的这个阿拉伯数字0,要早近五千年左右,零的字义也要早一千多年。但是因为古人的文字习惯,没有得到重视、利用起来。还都把这个圆用“一”和“其小无内兮”来指代。只有阿拉伯数字0传到中国才把0对应到文字零上。但是还不能说数字0就是圆,他们是有绝对的本质的区别。因为圆在华夏道学文化里是“道”;是道家的无极;是儒家的太极;是老子、孔子的“一”;是圜则九重,是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是泰初的那个状态,是伏羲老祖在天人合一的状态下用八卦图象意的自然宇宙的那个本元状态,圆的象是那个至高无上的“道”。
零态学说
1. 零态学说》 "宇宙的初始状态为零,人的本性是零; 零态是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总的法则,在零态中能量信息相互转移转化,即能量转化为信息,信息转化为能量; 零为万物之始,万物以零为终; 道的至高形态是零态;零中无阴阳 。。。。。。"

2. “其小无内兮”就是零(0),“其大无垠;圜则九重”就是对零(0)态的描述。

只有零0态学说的提出,才把阿拉伯数字的0和我们老祖宗的零字,还有用“一”代表这个说不清楚的
符号用现代的语言清晰又准确地描述了出来,赋予了圆这个代表“道”的象,无表面意义但又是自然界至高至深的符号新的道学灵魂和生命。零(0)态学说的提出是在圣贤屈原“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阴阳三合;圜则九重 。”等的天道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所以屈原文化精髓就是零(0);就是零(0)态;就是零(0)态文化;就是零(0)态文明;就是零(0)态管理。”
零态学说》的提出不但把伏羲老祖始画八卦、黄帝、老子、孔子、孟子、庄子、朱熹等古圣先贤和哲学家对道的模糊的只有名称上的描述的本元真意、内在实质深刻而又清晰地阐述了出来,并且更加接近符合近代科学对自然宇宙天体的研究,而且可以肯定地说是现在还没有被科学所接受和证实的未来的自然宇宙万物生成变化的终极科学。“......自然宇宙的一切自然永恒有序的孕化、衍化、运行、发展、变化的各种各样的形态及过程,无不是零态场能的作用;无不遵循“道”的至高形态运化法则---零(0)态运行变化法则。”

《零态学说》揭示了“宇宙的初始状态为零,人的本性是零;
零态是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总的法则,在零态中能量信息相互转移转化,即能量转化为信息,信息转化为能量; 零为万物之始,万物以零为终”。自然宇宙万物生成衍化变化运动的真实的、根本的规律;这里的零(0)已经由对生成宇宙万物的“象”--圆的静态描述太极、无极、空等上升到动静态的生成、运动、变化、衍化的整个自然宇宙万物相互转化的总的法则、总的规律的阐述;并且提出 “道的至高形态是零态;零中无阴阳”道的至高终极形态才是零态;零态是壹气的本元状态,是无极和太极的终极状态;是自然宇宙万物中,一切物质、场能、信息所处的最佳有序状态
也只有像圣贤屈原那样的大智大慧之人;只有“迥超三界”通晓自然宇宙三界奥秘的大智慧之人;才能够把几千年来老祖宗都说不清的至高、至深、至玄、至奥、至极的圆代表的自然宇宙之“道”用至简至朴的现代语言,精准的、清晰地、科学地阐述了出来。零态学说是多么浅显的文字,但确是最高深的“道”理。这就是真正的证得“中正之道”的圣人才会具有的如此之高的智慧。古今中外还真的找不出来用短短八十几个字就把万古之谜“大道”这样全部奉献了出来,并且又无私地、彻底大无畏地把零态场能、零态理论、零态大法奉献给了人类,开通了直接回归自然的零态场能信息通道,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开天辟地的壮举。
3 用《天问》和《零态学说》和《龙子与气场》理论解读伏羲八卦图:

圣贤屈原的《天问》两千多年前就开宗明义论述道: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闇,谁能极之?
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明明闇闇,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先说这个图黄色区域的先天八卦:“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易有太极,太极(无极)代表的本源的终极状态即是自然宇宙的初始状态是“0”,因道的作用,零(0)态的运行法则,自然宇宙“其小无内兮”至“其大无垠”; 也正是当今科学所说的自然宇宙由150亿年前的奇点(“0”),经大爆炸后,逐渐膨胀、运行至无垠,形成了宇宙总星系,若干个银河系、太阳系。各种明、显物质的星、气球和不满宇宙的无穷无尽、无形无影的暗物质、能量和信息。
自然宇宙刚形成的阶段,是“上下未形”,即天地还没有形成。整个自然宇宙是“冥昭瞢闇”,一片混沌昏暗;“冯翼惟像”,壹气(大气)充满整个宇宙,而无形的充满宇宙的壹气的“惟象”(即布满宇宙的无穷无尽的能量、信息、气场)是可以在特殊状态下凭直觉感知得到的。
明明闇闇:天地、日月星辰的形成,白天光明、夜晚黑暗的变化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壹气充满于整个宇宙,在“道”的法则,零(0)态的运作下,宇宙的本源真气(壹气)与阴阳交相融合化生了宇宙万事万物;也就是说自然宇宙的万物是由宇宙的本源“壹气”生成的。气,则是由龙子地聚合与集合物组成的。气在周围空间要产生一个力场,是为气场,物质与其他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是通过气场来实施的,气场对其他物质的这种作用力,称为气场力。气场对物质的作用,对物体的作功,使之运动变化,充分表明气场是有能量的,气场是个物质场。在“道”的法则,零(0)态的运作下,自然宇宙万事万物,一切场能、信息所处的最佳有序状态,我们称之为零态(" 0 " 态),在零(0)态中,自然宇宙万事、万物的气所产生的气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自然有序、和谐共存共融所形成的和合力气场,我们称为零(0)态气场:简称零态场:

在零(0)态中存在着无穷无尽的能量、信息。在气场力的作用下,其能量、信息无时无刻不在聚合、交融、转移、转化着。可以肯定地说:自然宇宙万事万物,无论是宏观世界、微观世界、亚微观世界,无论是大至自然宇宙各大星系星球,各种各样的明、暗物质场体,小至构成自然宇宙万物的微观层次墓本粒子― 原子、中子、质子及亚微观层次的“龙子”的自然有序排列,聚合、集合,运行发展、衍化、变化,以及自然宇宙的一切有生命物体、“无生命”物体的自然永恒的生息、繁衍、发展变化… … 自然宇宙的一切自然永恒有序的孕化、衍化、运行、发展、变化的各种各样的形态及过程,无不是零态场能的作用;无不遵循“道”的至高形态运化法则― 零(0)态运行变化法则。
龙子有阴阳之分,就是八卦的两仪。不同类型、不同质能、不同数量的龙子相互作用可以生成不同的微观粒子。这个过程称为“聚合”。聚合时满足一定的质能关系。聚合而成的微观粒子称为龙子的聚合物。如果龙子仅仅是相互作用吸引在一起,没有聚合成微观粒子,我们就称这种状态为龙子的“集合”,比如内丹的形成。阴阳龙子有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即四象等等不同层次的能级或者聚合的过程就是两仪生四象的过程。再在不同层次的零态场能作用下不断地阴阳三合,最后形成代表自然宇宙万物的八卦--八大类物质。......(以上内容详见《屈原零‘0’态文化》)
图的阴阳太极图如果解释成圆外和八个八卦符号中间的空白的黄色区域为太极(或无极),而圆里是阴阳鱼互旋代表阴阳两种物质外在运动变化的直观显现,但是其内因是遵从零态的方式而产生的外在变化。阴阳互旋是宇宙万物混化、运行、演变时存在外在的普遍规律。是阴阳已判的后天有形的粒子以至宇宙万物的运动外在的状态,一律受到阳性正力与阴性反力的相互作用,太极图中的“S”,指代的在零态场能的作用下阴阳消涨的变化,即是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状态是道的中间级的状态。而没有了阴阳之分才是道的至高形态---零态。
  4 圣贤屈原用的是楚语,楚物,楚声被当时的中原人士看作是落后的野蛮的楚地文化却创作了与日月齐辉的灿烂诗篇,成为诗祖,文学的老祖宗。但都是在原有的文字、文化的基础上创作出的,用看似落后的文化确开创了有史(他那时的历史)的最辉煌的文化成就,没有离开原来就有的文化,文字。这就是他的智慧之化身的由来。更没有创造“道”,那都是老祖宗自古就流传下来的。但是他却用老祖宗留下的一切文化,创造了美政全新的政道文化,创造的零0态(零态学说的前身)全新的天道文化,创造了离开腥骚并御好修做人的人道思想。《零态学说》的提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再来看看圣贤屈原的“中正之道”天道意义(这里只用图形演示,而非哲学理论上的“中正之道”。),看图-13就知道了,原来“中正之道”是最中心的那重圆
所代表的一个至高无上的形态“零态”,是道的至高形态“零态”的至终至极的那个状态、境界。

5《 零(0)态学说》既是公开发表了出来,无私奉献了出来那就是大家的, 全人类的

高深的理论带有普遍性,能包容一切法。比如佛法,宣化上人是伟大的佛家高僧大德,为佛法在欧美国家的发扬,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就说“佛法包括世间一切法,道家儒家文化都是佛法。甚至老子、孔子都是佛教的佛菩萨人物,他们入世开创道家、儒家文化都是为了佛法传到中国铺路的。儒家文化是佛法的初级层次,道家文化是佛法的中级层次。中国人在儒道两家理论的学习后,有了能接受佛家的大乘法的基础,为佛法在中国大地发扬光大,度化众生而作出贡献。”

对于宣化上人的这种言论说明如下几个问题:

1)上人的见解从反面也说明由于道儒文化精深,才能更完美的把佛经披上道学的外衣,把其真意诠释了出来,并被其同化,没了道儒文化这个沃土,佛教也无从立足于神舟大地,否则早就消亡了。哪有他去国外传佛法的机会。

2)这个说法从道家的金丹大道修炼理论体系的发展来看确实是有一些道理的,金丹大道修炼体系只有到了吕洞宾, 张紫阳融合了佛家的空性严谨高深的性功理论才得以完善。但是不能就说道家儒家的修炼层次就低,更不能象有的密宗人士说以前的丹家没有佛家的空性理论就不能超越三界。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孔子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越钜庄子的惟道集虚;颜子的心斋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行去智,同于大通到最后也都是极高的境界,佛祖以及他的师父燃灯古佛等也是在没有空性的理论指导的情况下证悟修成佛的,空性是佛祖修成佛后(时)悟知的。我们老祖宗只留下经典而没有把其中真意解释出来说细说清,所以有“命靠真传,性要自悟,”的说法。但是也都是佛家的空性,进而归零(0)的至高境界。只是没明确提出本性—空,被佛家人士认为不究竟 ,不圆满。
3)圣贤屈原的“审一气之和德”、“贵真人之休德兮,美往世之登仙”和“庶类以成兮,此德之门” 的德字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写法是“惪”就是直心,就是人的本性是零(0),就是找回人的本性零(0)性,“超无为以至清兮,与泰初而为邻”就是见本性零(0)性后进而归零(0)的至高境界,和空性、明心见性是一致的 。但是圣贤屈原的“庶类以成兮,此德之门”更加超迈而殊胜,是在直接通融先天壹气的过程中一步步归零,是性命双修的先天之道,“无为之先”“没有管理的管理的零态管理”的修道方法;是心(性)归零身(命)也同步归零,性(心)促进命(身)通融零态场能,通融零态场能的过程中又会化掉各种不良场能信息,其中也包括遗传因素和累生累世的业力,这样就又促进心性的进一步纯净,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同步发展。
修心也是讲能量的,没有高能量和场能信息的保护如何去屏蔽各种场能对心理的干扰、冲击?只有那些根基深的人才能修到最后成就。很多人不懂得“审一气之和德”这个道理,还妄加批判什么“只有修心才是根本,其他命功什么场能信息都不是正法”,心如果那么好修岂不都修成了?有多少修道(佛)人中途夭折的,比如神通第一的目腱连等;并且,即使见性了而修不成就的又有多少?
佛家是只讲心空,明心见性,空到极处自然而然地与佛家的场能通融融合,色身也慢慢地、无为自然地转化成法身,这才是佛家的命功不练自成的方式。所以佛家有明心见性才是修炼刚刚开始的说法。但是又会有多少人能达到这一地步?
这里就可以看到:可见这个“德”字圣贤屈原用到此处是何等的高深,只是后人没有明师指点,这句修道秘诀“庶类以成兮,此德之门。”摆在《远游》里两千多年而没被重视以至于遗弃(见系列之五)。后人只是关注《道德经》里“德篇”和“明明德”的“德”的表面大道理,而忽略圣贤屈原“贵真人之休德兮”;“审壹气之和德”;“......庶类以成兮,此德之门。”处用“德”修炼方法的更内在深一层的真实妙义。对自己老祖宗的“性要自悟”悟不透,理不清才去吸收佛家禅宗的空性理论,有了为佛家做铺垫的口实,对有些佛家人士甚至认为的吕祖、南宗张祖之前的道家仙师,其中包括道祖老子、儒圣孔子修为都比佛祖低了一个境界,还在轮回,没有能超越佛家理论的“迥超三界”的论断更是不敢苟同
上世纪的名僧太虚大师说:“中国传统信仰的玉皇大帝就是佛经中所描述的忉利天界中的帝释天王”,其实玉皇大帝早已在轮回之外,怎么可能是帝释天王?这些都是从名像上、理论上分析所造成的错误结果,是没正见,误导后世学人。还有佛教说玉皇大帝住在欲界天中,所以层次不高。他们就不知道,弥勒佛也在欲界天中讲法培训要到人间的菩萨。地藏王菩萨长期在地狱度众生,他们怎么就是佛菩萨,怎么不是欲界天人的层次? 在《西游记》里玉皇大帝是统领三教众天神、佛菩萨和三界的至尊之神,就因为老子孔子的“理论”没有达到“超无为以至清兮”就臆断他们都没超越三界,还在轮回不符合情理呀?

4)佛家有个神秘莫测的符号,俗称万字符。如图-14 佛像胸前基本都有这个符号,如果把这个符号填上数字,不就是我们老祖宗的八卦图吗?中间的五黄位(图上白色区域)就是八卦图的中间的圆○,佛祖对天道的认识也没能超越道祖儒圣呀,更没超越四五千多年前的三皇五帝老祖宗。所以三教圣人皆从此始,还原返本,都从此成。丹经云:“宇宙同一道,万圣同一心。三教圣人不分,三教之门徒之流而分之也。” 



天人合一观
1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思想的核心,也是伏羲在天人合一境界中以象观天地始画八卦的内在实质。清朝胡煦在《周易函书约存》里说“易象所阐,乃天人合一之旨。春秋所著,乃天人感应之机。故言圣道者,未有不体用流通而无间,天人合一而不分,而可谓一以贯之者也。” 在《黄帝内经》里就明确提出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和谐的关系。“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天地如一”。还有前文说的黄帝的奇门遁甲就是天人合一理论完美而真实的运用。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越钜”都是对天人合一的理论上的阐述与实践的证明。后由汉初大儒董仲舒发展成哲学体系,成为传统文化的主体思想。

  有必要说一下天的概念,天在古代有两种意思,一是代表着与地相对应的天,既是伏羲八卦里的乾为天这个卦的天,是“有形”的自然宇宙天体;二是对亚微观的一种称谓,也就是说是八卦图圆
代表的那种世界,佛教称33重天,道教称36重天。都指的是这个意思的天。

还有个先天、后天的概念,先
天、后天之词首先由孔子提出:“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周易 乾.文言) 认为先民在先天时代行事,天合于人而不违人,因为人的心是“直心”即有上德,人与自然间十分完美和谐,先天之时人天无为合一;后天时代人们行事,须奉顺上天,从天而动,因为人心失德,丧失了直心--德,人天背离。这里的先天和后天是时代和人心普遍状态的一种划分。所以就把三皇五帝时代的八卦称为先天八卦,商末文王八卦称为后天八卦,《易经》的理论也从先天易进入后天易。也可以看出来六祖南宗顿悟即是先天之禅法,神秀的北宗即是后天之禅法。修心还得是用南宗的理走北宗的渐修之法,才能顿悟,否则都是口头禅。还有一种是从易(道)理上划分的,阴阳未判之前为先天,阴阳已分为后天之说。比如图1的圆○的象就是先天的状态,图7的圆○里有了阴阳之分就是后天的状态。
2 各家天人合一修炼形式

道家、儒家、佛家的修炼形式见下图-15





1)孔子认为“天下无道”、“礼崩乐坏”,他结合五帝尧舜的道德文化和周礼思想提升成仁义的一整套儒家学说。通过仁义礼智信五德;“克己复礼为仁”;“知止而后有定”的修持身心达到“为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中庸之道;“明明德”与天德合一的“天人合一”境界的心性修持方法。儒家修练法和佛家戒定慧的修持都是从性功入手,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佛门明代净土第九代智旭祖师就认为儒佛相通,并撰写《四书蕅益解》阐述其观点;道门重阳真人也云:“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
2)道祖是通过“虚其心、实其腹”的性命双修的内丹修炼系统,从筑基炼己、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而达到返朴归真,后天返先天,“致虚极,守静笃”复归无极的天人合一境界。(实际应该说五步修炼方式是老子的后世道家或道教仙师总结发展的。)见图14-3
3)佛祖对道的认识也很深邃,表达的很准确,用一个空字阐述了出来,佛认为自然宇宙的一切都是幻相,本相是空的,人的本性也是空的,即空性。所以通过戒定慧的修持而达到性空,明心见性,进而自然而然与自然宇宙合一。其实和虚、无是一个意思,没有本质区别。

道祖儒圣却是真的没能把对性功的修炼,提炼出用最清楚、最精确的语言来表达。儒圣提炼出来的是仁。可以通过仁达到天道,但天道不是仁能表达清楚的,不准确,也不能说人的本性是仁即仁性,人的本性不是善,有失偏颇,不全面。道祖提炼的是无为,自然,虚无,不争,德。虽然从多方面对道的性质的描述是无比的准确,但是不能提炼至精。“无为、虚、无、自然”应用到性功高级层次毕竟不精准,总不能说人的本性是无或虚,和性结合到一起即无性或虚性,太失本真。而“致虚极、守静笃。”又没落到实处,很难把握性功修炼的最终标准,“德”老子和孔子讲了很多可是后人谁又把德的“直心”本性的含义揭示出来?佛祖空性的提出,确实给我们土生土长的道儒两家修持到炼神还虚层次时,在理论上作出了精确指导,对内丹系统的完善做出了巨大贡献。对生成自然宇宙的道的本源即八卦中心圆○的认识从太极,无极的理论简练到一个“空”字。可以看到先天八卦图1里的“象”直观看确实是空的,即空相。而且这个圆○的空象还不是究竟的终极状态,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中生妙有,这和老子的“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何等的一致?才有其在中华大地生存发展壮大的文化基础,并且佛经经过道学的文化润色又更见完美。
所以说对“道”的本源的认识不管是道学的集大成者老子还是至圣先师孔子,以及大觉悟的佛祖都是一致的。并且没离开和超越伏羲老祖的(如图1)一个字都没有的先天八卦图,这个无字天书当之无愧地是一切后来文化的根源。
各家只是用不同的语言,对其揭示侧重点不同,还有只是语言的精炼程度不同而已,但是都是相通的,一致的,都是对自然宇宙的本源道即八卦圆○的阐述。老子只留下五千文,侧重于天道的阐述,自己并没做任何解释;孔子一生传授仁义礼智信五德的修身修心人道和“仁政”的政道治世思想,没有著书,只是七十岁得道后把其儒家学说融入到《周易》的注解里,而其中庸之道心传口授,后由其孙子子思恐失传而著书传出;而佛祖却是重点传道且有四十九年,在那个书写不方便的时代,只限于有限的几千文字的记载当然是佛祖在针对性功的修炼上,对人性及天道的某些方面的阐述、解释得要比道祖儒圣的更精细、更全面,语言更准确了。有学者总结道家重在修身,儒家重在治世,佛家重在修心。所以后世就出现了三家合一的修持方式。传统修道的高僧,高道,大儒无不是博览群书,通古博今,精通三家经典。有很多甚至是从佛入道或者从道入佛,甚至三者兼之融会贯通修练成就的,比如吕祖、张伯端、柳华阳禅师等。
密宗的祖师莲花生是集合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释迦牟尼佛这三位佛菩萨的智慧修为化身成就的,开创了风行于世的接近于丹道命功后天修炼形式的密宗。(见图14-2)人难度呀,三位顶级佛菩萨共同努力才有如此新的佛法--密宗出现,说明佛法由显入密也在更新,也在向道家内丹修炼性命双修的形式学习。还有道教吕祖是老子的化身,吕祖首开吸收佛家的空性,突破三教界限,趋走合一的修炼方式,才把内丹修炼系统成熟完善起来,发扬光大了道祖的体系。所以理论、修持方式推陈出新是大势所趋,是自然场能的作用结果。(对于化身一事这里只是引用,真伪不去辨别。)
3 圣贤屈原的天人合一修炼形式

屈原“秉德无私,参天地兮;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同光,就是对天人合一的描写和进入方式的描述,还有《九歌》也是对天人和谐的赞歌。
理论可以说一大堆,玄之又玄,看下面的图,结合论道的五十三个字和行功号令我们门人不用任何解释就都会明白了我们是进入什么形式的天人合一修炼。




伏羲、黄帝先天八卦图强调三才之道,天地人是为三才,天在上、地在下、人在其中,三才合一,就是直接的天人合一。
先天八卦乾卦代表天在上面,坤卦代表地在下面和中间人并立统一起来,人站在(或其他姿势)天地间,前面已经论述的八卦中心的圆○是零态场能信息区域。如图所示,我们只要进入就是头顶天、脚踏地,与天地同体,与宇宙呼吸的最高级的天人合一的修炼方式,通融融入到无穷无尽的零态场能信息中,屈原“秉德无私 ,参天地兮”就是对这一进入形式的描述。只有秉德无私才能天人合一,只有直心--0德才是进入零态场能的唯一途径,即“此德之门”。当通融、融化到一定程度,全身气化与自然宇宙合一,与“道”合一。 零态孕育一切,一切的“金丹”、“舍利”、“仁义”、“性功”、“命功”等等修炼都在其中。大道至简,简到一句话“念师默像,通融场能,把一切化为零。”一切都在零态里。

这才是来源于伏羲、黄帝老祖宗的先天八卦理论的,入手起步即是直接进入先天无为、“天人合一”、性命双修的自然大道。是最简单而又最快捷的后天返先天的修炼方式,这种直接的“天人合一”是至高无上的修为方式,是先天之道,无为之法。以此先天八卦理论指导修炼才会是入道的捷径。所以这才是先天时期的修炼方法。圣贤屈原的这种修道方法也证明是“先天”的那一时期“三皇五帝时代”的修炼方法,为其是上古密功,秘承自其先祖黄帝,证得舜帝的中正之道以及带有三皇五帝的能量信息,通过这种如图-15所示的修炼方式就可以提供无懈可击的有力证明。并且从现代科学文化角度、八卦图原理和这种先天无为的进入零态的方法即能论证出零态理论才是一切道的根本理论,更能包容一切法。从古今中外人类的修炼(修道)方式上分析足以证明以下论断 见图-16

道可受兮, 而不可传。
其小无外兮,其大无限。
毋滑而魂兮,彼将自然。
壹气孔神兮,于中夜存。
虚以待之兮,无为之先。

庶类以成兮,此德之门。
这五十三个字是
“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人类的历史记载最完全的修持心身,正悟大道,直觉感知,认识自然和宇宙万事万物运行变化的自然法则--零(0)的一部自然大道。”;是“念师默像,通融场能,把一切化为零。”,使修道“自然而然地步入没有管理的管理的零态管理境界”的至高无上的绝世经典。
后世认为:东方传统文化的瑰宝--金丹大道开宗于伏羲、皇帝、王乔、赤松,理论阐述于老子、孔子,内炼系统成熟于魏伯阳、葛洪、钟离权、吕洞宾、陈抟、张紫阳、丘处机等。但是,圣贤屈原秘传自黄帝的、先天无为的、带有三皇五帝能量与信息的自然大道,在性功和命功的修炼的简单快捷方面上要远远超出传统的金丹大道的修炼形式。
这里再看一下图-15之2和之三3各家的修炼形式,
密宗和道家内丹修炼系统虽然是性命双修体系,但是很明显已经是在自身上修炼气脉明点金丹还虚什么的了。密宗开发的是自身性能(近似于炼精化气,所以有人推测说密宗的命功来源于道家的内丹修炼体系),道家的是炼精化气,都是在自身上找(采)先天的那么一点点元精元气的能量,都是有为的、繁琐的、碰运气的后天返先天的方式了;还有传统佛家儒家(儒家应该不存在,现只有理而没法了,基本失传,或与道家融合了)只是在空性上用功夫,一味地“空”下去,“空”得好的、根基深的自然而然地能接通佛家场能信息,转化色身成就法身,修炼圆满。吕祖云“但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白玉蟾云:“虚之又虚,与天合体。空空空,空中有实功。若还纯寂灭,终是落顽空。”; 刘一明云“大道必要真传,性命还须双修”;李道存云:“高上之士,性命兼达,先持戒定慧而虚其心,后炼精气神而保其身,身安泰则命基永固;心虚澄则性本圆明;性圆明则无来无去;命永固则无死无生。至于混成圆顿,直入无为,性命双全,形神俱妙也。虽然,却不可谓性命本二,亦不可做一件说,本一而用则二也。苟或执着偏枯,各立一门而入者,是不明性命者也。不明性命,则支离为二矣。性命既不相守,又焉能登真仙蹑境者哉?”所以传统佛家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三位顶级佛菩萨共同打造一位莲花生大士创立密宗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没有对比就没有鉴别,看图-15和图-17就明白了。这里再总结一下道佛儒三家和屈原对自然宇宙本源的描述:无极(或虚、无)比太极对“道”的描述用词更准确,就如佛祖用一个“空”字对“道”的阐述要比无极还进一步准确一样,那么“零(0)”的提出就是对生成自然宇宙的本源内在隐含的根本性的描述,是那个圆○表面的象“太极”、“无极”、“空”的内在本质。所以我坚信太极、无极、空所指、所代表的那个终极状态都是零态。
有人会说,放下化掉得了。但那是盲夫的修法,不明理怎么提高层次突破自我?
迷信代表不了虔诚只有明理才能精进修证大道。《中庸》云:“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笃行之。”大自然不要不明理的人,大字不识一个的六祖确是深刻领会佛法真意的人。 所以
这里不是谈高论低,贬低前人抬高自己,明道之真伪,理之是非,旨在说明问题,学以致其道。
我们既不能认了祖宗,忘了父母,也不能眼里只有父母,而不要祖宗,数典而忘祖。比是没法比较的,不同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语言的丰富,表达的准确程度,以及对“道”悟知的程度,会有相应不同的对“道”的认识与揭示。对于我们人类共同生存在同一自然宇宙的大自然的规律和法则---“道”永远无法超越,道佛儒的有些对天道、人道认识的理论也是无法逾越的。但是有些理论是可以与时俱进,不断地超越,因此更能接近真理---道的本源,与理相应的“法”也会更科学、更简单、更快捷、更严谨、更完善。当然也存在着“背”道而驰的现象,如八卦图的演变,作为揭示研究后天万物的生成变化是有其巨大价值的,但是用于指导后天返先天的修炼却是离老祖宗的先天八卦图中间是空的圆○就越来越远,越来越向微观细化,越来越注重后天的阴阳变化了。“丹经篇篇说阴阳,阴阳本是万法王”,比如三丰祖师云:“无根树,花正偏,离了阴阳道不全。金隔木,汞隔铅,阳寡阴孤各一边。”都在后天阴阳中后天返先天去修道,失本逐末,传统内丹修炼的莫不如此。除了理论局限所致,还有更深层的包括佛家也解决不了的场能问题,这也是“道可受兮,而不可传”的真正含义,和庄子的“道可传,而不可受”截然不同,显然庄子所指的是后天有为法之道。
易为道元 明圜才行
道无高下 得证才行
理有本末 参悟才行
法有顿渐 好修才行

至道之极

无阴无阳

无精无气
无玄无门
无坎无离
天人同体
默念归纯
通融融化
顺其自然
自然而然
零无阴阳
零化万物
无为而为
无所不为
功到自成
如意无边

对孔子我是越来越理解了,他是真的具有大智慧之人,没有自我之人,他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真的不是说给别人听的,留给后人看的。庄子《渔夫》的文章就证明他是那样如此的不耻下问,如果人能真正做到谦虚到如此的地步,才会惟道集虚,试问这人还有自我了吗?一个突破了自我、没有了自我的人才会真正达到“为所欲为而不越矩”的天人合一,归于道之无极的境界。

谦虚不单单是人的美德,而又是真正修炼的人应具有的基本操守,只有真正做到谦虚的人,才能博学兼收,才能明理尽性。才是把后天世俗之心虚化得没了,没那么多自我的人,心才能做到平静的,心平如静了,心明如镜了,才能升起无形的大爱,印心零德,才能有大德,才能归于零,只有这样才能得证大道。

道佛儒谁最高?佛家有些人根据佛经理论批判道家没超三界,但是公认的神话小说里众佛祖菩萨生存的世界也是天界的一部分,佛祖也得听命于天帝的调遣。都说儒家最低,但是儒家在宏观当政(指封建社会)说一句话杀佛灭道就让你在这个国度消失而隐于地下,历史上不是没有过。儒再高还是天子的御用工具,想坑你就坑你。天子高吧,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谁管你谁就最高。真正进入道了就不分高下,只有一个层次,又一个层次的零态进入。只有进入零态或易之太极、道之无极、佛之空空的甚深境界才是修道证道的根本。少一份执着区分留恋,就多进入一层零态,都化为零了,自然也就找回人的本性了回归了自然。道无高下,零有层次,理有深浅,法有顿渐,也有正邪,人有自我,自我不化,少修多为,修远至清,无为自然,泰初为邻,合道归零。
自然大道歌

道可受兮, 而不可传。
古今中外兮, 莫非师传。
五十三字兮, 至道至玄。
天机尽泄兮, 圣师不授也枉然。
汗牛充栋兮,流于后天。
天道探源兮, 德之本也。
直心为德兮, 明明德原来如此。
心之先兮, 天命之性也。
炼心除欲兮, 直心德显性自现。
尽性合天道兮,超无为以至清。
真性归来兮, 复归于零。

念师默像兮, 修心重德。
万劫一传兮, 三零无私奉献。
天人合一兮, 无为之先。
跨越三界兮, 切入道玄。
零始零中兮, 自然万物之本。
时时为零兮, 零中化零。
回归自然兮, 至简至易。
一句全融兮, 此德之门。
(三零:零态理论零态场能零态大法)
大道无情兮,性根易迷。
大道至艰兮,劣性难化。
大道至难兮,率性艰修。
大道至易兮,尽性归零。